<p class="ql-block">这一周,我学会了“关闭”我的哨声。体育课的价值,远不止于技能的传授。它更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在这里,学生们会暴露、会冲突、也会学习如何协商、合作与共情。老师的角色,不只是一个发令者和裁判,更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和一个适时的引导者。</p><p class="ql-block">当我不再执着于用声音掌控课堂,我才真正“听”到了我的学生。我听到了张浩那份倔强背后的好胜与领导欲,也听到了那个安静男生内敛的智慧。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哨声之外,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与心的共鸣里。</p><p class="ql-block">教案是骨架,而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洞察与引导,才是让课堂拥有灵魂的血肉。第八周,我终于触摸到了这层比技术更深的东西。前方的路,似乎更加清晰,也更加厚重了。</p> <p class="ql-block">这周,舞蹈室格外热闹,推开虚掩的门,啦啦操队员们的身影即刻撞入眼帘。镜面墙映着一张张带汗的脸,抬腿、转体、手臂划出利落弧线,动作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训练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钱老师总站在镜前,嗓音带着疲惫却依旧清亮:“队形再紧凑些,笑容别垮!”她每天雷打不动守在这里,从动作细节到表情管理,逐一打磨,连队员鞋带松了都要叮嘱系紧,他们每天坚持早上大课间练,晚修练,每天最后一批离开校园。这份认真,全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比赛。 周三这天,我跟几位老师和几名学生凑成了临时乐队。我握起鼓槌,老师抱吉他,学生们分别架起贝斯、麦、电吉他在灯光下,和弦从生涩到流畅,鼓点从慌乱到沉稳。之后的每天放学后,乐器声都准时响起,为周六的重阳节敬老活动攒着劲。 周六的舞台格外温暖。我们乐队登场时,我的鼓点率先落下,老师的吉他旋律随即跟上,贝斯铺垫出厚重底色,第一首《真的爱你》,老师的歌声响起,引起了不少过来人的共鸣,台下老人们的掌声格外响亮。第二首歌前奏响起,我放下鼓槌拿起话筒唱《七月上》,熟悉的伴奏从身边漫开——老师的吉他轻吟,学生的贝斯低和,歌声裹着默契飘向台下。站在舞台中央,听着掌声与欢呼,那种被音乐和信任包围的感觉,真的太享受了。老人们特别暖心,就像前辈看到晚辈在舞台中给予的鼓励。这一周,舞蹈室的坚持与舞台上的绽放,都藏着最动人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这周过得特别充实,感觉自己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都往前踏了一步。</p><p class="ql-block">早起看早读时,看着孩子们渐渐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感觉很踏实。这周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带着大家一起布置教室,打造我们的"书香班级"。看着空白的墙面被书香气息浓厚的标语板和书信纸填满,教室真的有了不一样的气息。</p><p class="ql-block">这周还重点跟进了一个教学问题。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很多同学在光学反射定律这部分掌握得不太理想,特别是画图题。有的同学记不住"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有的同学画法线时不够规范。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专门找了几个掌握不太好的同学,拿着尺规手把手地教他们画图。我一边画一边讲解:"先确定入射点,画出法线,再根据入射光线确定反射光线..."看到他们从一脸困惑到慢慢理解的过程,特别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周三下午参加了全校教师的大扫除,和同事们一起打扫操场,虽然累但挺开心的,感觉更融入这个集体了。</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也发现,在多项任务并行时,自己的时间安排还可以更合理。比如批改作业和布置班级文化建设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备课时间被压缩。下周要试着调整一下,也许可以尝试分组批改、重点讲解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第八周的实习,褪去了第七周的紧张与新鲜感,更多的是沉下心来,在早读的琅琅书声、大课间的活力身影和教研活动的思维碰撞里,读懂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本质。如果说上周是“探索教育温度”的起点,那这周便是在日常琐碎中,把这份温度拆成具体的行动,慢慢沉淀为属于自己的教育感知。</p><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的早读,是与初三学生的“静默约定”。不再是远远观察,我学着提前5分钟到教室,帮值日生整理歪斜的桌椅,看着他们从刚进门的昏昏欲睡,到跟着领读声逐渐挺直腰背、大声诵读。原来,早读的意义不只是“监督背书”,更是在细微的关注里,给学生一份“被看见”的动力——教育的温柔,藏在清晨的每一次轻声提醒、每一个鼓励的眼神里。</p> <p class="ql-block">大课间的操场,是另一个读懂学生的窗口。初三的大课间没有太多嬉闹,跑步时整齐的脚步声里,能听出他们对体能训练的坚持;跳绳时,有人气喘吁吁仍咬着牙多跳10个,有人会帮同学捡起掉落的绳子,互相喊着“加油”。我不再是站在一旁的“旁观者”,而是跟着他们的节奏。看着阳光下他们额头的汗珠、泛红的脸颊,突然明白: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更是在这些充满活力的瞬间,见证他们的坚持与互助,帮他们在紧张的初三生活里,留住一份运动的快乐与同伴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五下午的教研活动,是本周最具启发的“充电时刻”。本次活动围绕市级课题《实践活动视角下山区初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展开,彻底让我从“零散实践”回归“系统思考”。会上,课题负责人先分享了山区家校社协同的现状:部分家长因外出务工缺席教育,社区资源未充分对接学生需求,家长与孩子之间未能充分沟通这个问题做了一次别处生面的教案。借助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开启家长和亲子的一场时光之约。这次课堂让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第八周的日子,没有惊心动魄的瞬间,却像一杯温茶,越品越有味道。从早读时的细微关怀,到大课间的活力陪伴,再到教研活动的深度思考,我渐渐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做大事”,而是把每一件小事做细、做暖。这份认知,让我不再急于追求“被认可”,而是更专注于“读懂学生”——未来的教育路,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日常里,用耐心与细心,陪他们走过这段重要的成长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