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8年度十大感动人物之一的马旭,大部分中国人印象很深刻。</p><p class="ql-block"> 1933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的马旭,因父亲早逝,与母亲、弟弟艰难度日。15岁的她参军成了一名医务兵,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曾多次立功受勋,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巾帼英雄。</p><p class="ql-block"> 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马旭被保送进第一军医大学深造,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20出头的她就是科室技术骨干。</p><p class="ql-block"> 1961年中央军委组建空降兵部队,当时负责跳伞训练卫勤保障的马旭心想: 作为保障空降的军医不会跳伞怎么行?于是28岁的她下定决心、刻苦训练、历尽艰辛,终于克服了身材矮小的不足,成为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之一,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 第一个跳伞女兵,第一个跳伞最多的女兵,第一个实施跳伞年龄最大的女兵,而且一跳就是20多年,被称为“军中花木兰”。</p> <p class="ql-block"> 1983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夫妇俩在军内外报刋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训练依据》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1983年4月2日,《解放军报》头版刋发【空降兵某师医院副院长马旭夫妇研制成功“充气护踝”】解决了空降兵有时因落地不稳造成脚踝和腰部受伤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1995年7月《解放军报》再次刋发消息【离休老干部马旭夫妇成功研制伞兵高原跳伞“供氧背心”】通过空降研究所技术鉴定并获国家专利,填补了空降高原跳伞供氧的一项空白。被誉为军中“居里夫人”。</p> <p class="ql-block"> 可是功高誉满的马旭生活非常的节俭,她与丈夫对公益事业的“大气”令人难以置信,而在生活上却是节衣缩食“小气”到近乎苛刻,一日三餐,馒头、稀饭、面条青菜萝卜唱主角,从不下馆子。离休了一年四季依然穿着部队发的服装,从不买新衣服。化15元钱买一双鞋要穿好几年,破了修,修了再穿。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室内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最值钱的也就是搞科研的那两只大书柜。</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你们离休金不低,这么艰苦为什么”?马旭的简单回答“因为心里挂念着那一方黑土地和那一群穷孩子”。让问者动容……她将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上千万人民币全部捐赠给她的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资助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国家给她的颁奖词是:</p><p class="ql-block">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p><p class="ql-block"> 曾经勇冠巾帼,</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让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以点滴积蓄,</p><p class="ql-block"> 汇成大河,</p><p class="ql-block"> 灌溉一世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以毕生的节俭,</p><p class="ql-block"> 只为一次奢侈,</p><p class="ql-block"> 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尚。</p> <p class="ql-block"> 那年春节前夕,哈尔滨警备区邀请马旭夫妇与全体官兵举行坐谈会,按理她本可以衣锦还乡,但她踏上故土的仍然是那双补了又补的鞋。这一分分积攒的1000万元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永恒初心,也是拳拳赤子对黑土地的满腔深情。</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想想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忠烈,看看一心为国为民的赤子,比比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真的是憾慨万千哪!</p> <p class="ql-block">图片: 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 根据有关马旭事迹资料</p><p class="ql-block"> 整理改编</p><p class="ql-block"> 2025.10.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