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别山最红村里罗城村

愚公

<p class="ql-block">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我沿着河岸缓步前行,水乡的静谧在这一刻被轻轻揭开。白墙黑瓦的房屋倒映在如镜的河面上,仿佛天地间铺开了一幅对称的水墨画。几辆停靠的汽车提醒我,这不是梦境,而是真实的生活图景。远处山峦隐现,雾气缭绕,像一层轻纱,把里罗城村温柔地裹进岁月深处。</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茶园依山而列,茶树整齐地铺展成行,绿得发亮。山间雾气未散,缠绕在树梢与坡地之间,仿佛大地吐纳的呼吸。微风拂过,叶片轻颤,像是在低语,又像在迎接远来的客人。我停下脚步,忽然明白,这里的红,不只是历史的底色,也是自然赋予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一条石板小径蜿蜒上山,两旁树木葱茏,一侧是粗糙的石墙,另一侧是木质护栏,古朴而结实。雾气在山间游走,远处的山影若隐若现,仿佛藏着无数未讲完的故事。偶尔有行人走过,脚步轻缓,像是怕惊扰了这片宁静。我也放慢脚步,任山风拂面,听林间鸟鸣,仿佛正一步步走进大别山的深处,也走进一段沉静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溪水清澈,顺着山势蜿蜒而下,两岸绿树成荫,一座木桥横跨其上,有人正缓步走过。右侧的石砌堤坝上,水流层层跌落,形成小小的瀑布,水声潺潺,像是大地的低吟。我站在桥头,望着这如画的景致,忽然觉得,这不只是风景,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清澈、从容、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溪流在石阶上缓缓流淌,每一道台阶都像是一级时间的阶梯。水流不急不躁,仿佛在诉说一种恒久的耐心。两岸植被茂密,石头古朴自然,整条溪流像是从山中走出的诗人,一路吟唱着宁静的诗句。我蹲下身,伸手触了触那清凉的水,仿佛也触到了这片土地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小镇在雾中醒来,白墙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石板路从脚下延伸至远方,几位村民悠然走过,身影在薄雾中渐渐模糊。远处山峦静默,像守护者般环抱着这个村庄。我走在这条路上,仿佛也走进了时光的褶皱里,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伏山里罗城八一赵德学校静静矗立在山脚下,浅黄色的外墙与灰色瓦顶透着庄重的气息。校门前红旗飘扬,周围树木茂密,云雾缭绕。我站在门口,望着那块写着校名的牌匾,忽然想到,这里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一尊军装雕像静静矗立,帽檐下的面容坚毅,目光望向远方。下方刻着“赵崇德 1907-1938”,短短几个字,却重如千钧。护栏旁的标语写着“安全第一 爱生”,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汇。我默默伫立,仿佛听见了那个年代的风声,也听见了今天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一块深色木框的介绍牌立在树影下,详细记述着赵崇德的生平。他生于这片土地,投身抗日,最终将生命留在了战火中。文字清晰,语气平静,却字字如锤。我读着,眼前浮现出那个年代的身影——他们不是传说,而是从这片山水中走出的血肉之躯。</p> <p class="ql-block">一座木质凉亭掩映在绿意之中,顶部挂着一个大竹篮,亭内牌匾上写着“山村画廊”。这里曾是过往行人的歇脚处,如今成了游客驻足的风景。我坐在亭中歇息,听风穿过树叶的沙响,忽然觉得,这不只是地理的停顿,更是心灵的栖息。</p> <p class="ql-block">王天定老师站在拱桥旁,手持麦克风,正向游客讲述展板上的故事。桥下流水潺潺,展板上是老照片与文字,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过往。游客们或拍照,或凝神聆听,神情专注。我站在一旁,听着那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仿佛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长廊两侧挂满展示板,黄格子的顶棚洒下斑驳光影。王天定老师正在讲述,人们围拢倾听,有的低头记录,有的举起手机拍照。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安静的交流与沉思。我沿着长廊慢慢走,看一张张老照片从眼前掠过,像翻阅一本活着的村史。</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格栅洒在地面,光影交错,像时间的指纹。人们在长廊中驻足、交谈、拍照,神情安然。这里的每一幅展板,不只是信息的陈列,更像是一扇扇通往过去的门。我停下来看一张红军行军的老照片,照片里的人目光坚定,而今天的我们,正站在他们曾走过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山间雾气缭绕,一座金色号角雕塑立在中央,红绸飘动,基座上刻着庄重的文字。左侧光秃的树干如守望者,右侧是红色标语与电子屏,传统与现代在此并存。我凝视着那号角,仿佛听见了冲锋的号声,穿越八十多年风雨,依然在山谷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一扇巨大的红色雕塑入党誓词立在林中,上面印着镰刀锤子的标志。他们举起右手,面对入党誓词再次宣誓。游客们静静聆听,有人举起手机,有人闭目沉思。森林静谧,雾气轻浮,这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弥漫在空气中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路”几个红字刻在石墙上,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游客们沿着小路前行,脚步轻缓,仿佛不愿惊扰沉睡的记忆。我抚摸着那粗糙的石面,指尖传来岁月的质感。这条路,曾被无数双草鞋丈量,如今,又被无数双敬仰的脚步重新走过。</p> <p class="ql-block">“红军医院遗址”的石墙斑驳,三尊雕像静静伫立,仿佛仍在守护着当年的伤员。旁边的小红旗在风中轻摆,木质标牌上写着“红军井”。我俯身看那口井,水面平静,倒映着天空与树影,也倒映着一段被铭记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林间小道上,一群人正缓步前行,两旁标牌写着“红军林”。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冠洒下,地面光影斑驳。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我走在这条路上,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仿佛怕惊扰了那些长眠于山间的英魂。</p> <p class="ql-block">一座木质拱桥横跨河面,行人络绎不绝,有的驻足拍照,有的静静眺望。桥一侧是展板,讲述着里罗城的故事;另一侧是流水与绿植,远处白墙灰瓦的房屋静静伫立。我站在桥中央,望着上下游的风景,忽然明白:这座桥,不只是连接两岸,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记忆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里罗城村的“红”,不在口号里,不在标语上,而在每一条石板路的缝隙中,在每一缕山雾的流动里,在每一位讲解员的讲述中,也在每一位静默伫立的游客心中。我走出村庄时,天色渐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山峦之上——那光,像是历史的回眸,也像是未来的召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