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邑觅苏,贬路凝章

鱼乎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化史那漫长而深邃的长廊里,苏轼宛如一颗永恒闪耀的星辰,其身影从未在岁月的长河中远去。周晓音教授所著的《寻踪,遇见东坡·惠州有幸遇东坡》,绝非仅仅是一部关于苏轼惠州岁月的普通传记,它更像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核进行了深度剖析;又似一幅精心绘制的文化地图,以地理空间为经,以心灵轨迹为纬,巧妙地编织出一幅将贬谪转化为精神超越的壮丽画卷。</p><p class="ql-block"> 当59岁的苏轼带着满心的疲惫与无奈踏上惠州这片土地时,恐怕当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段看似“蛮荒”的旅程竟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璀璨的星光之一。周晓音教授凭借其细腻入微的学术眼光和饱满炽热的人文情怀,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引领着读者重新去发现东坡惠州岁月所蕴含的当代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部作品中,“从权力中心到文化边缘的精神跋涉”无疑是最具震撼力的叙事主线。周晓音教授并没有将苏轼的贬谪简单地视为一场政治上的挫折,而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一空间位移背后所隐藏的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以“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的卑微身份南迁,这一过程实际上意味着他完成了一次从政治中心向文化边缘的艰难精神长征。</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苏轼《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这首诗的解读尤为精彩。“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这两句诗哪里像是一位被贬官员的哀叹之语?分明是一位满怀热忱的文化行者对陌生土地的亲切拥抱。周晓音教授指出,苏轼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贬谪美学”。他没有在政治的失意中沉沦,而是将地理上的边缘转化为精神上的中心,把政治上的挫折升华为文化上的丰盈。这种精神上的超越,让苏轼在困境中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p> <p class="ql-block">  在惠州这片曾经被视为“蛮荒”的土地上,苏轼所展现出的文化生产力令人惊叹不已。周晓音教授以大量的第一手史料为坚实基础,如同一位考古学家,细致地还原了苏轼在惠州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书中对“两桥一堤”工程的叙述尤为动人。当时没有行政权力的苏轼,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表兄程正辅获得支持,积极动员道士邓守安、僧人希固等民间力量,甚至不惜捐赠御赐犀带筹措资金,最终成功完成了东新桥、西新桥和苏堤的修建。</p><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评论道:“这是一个没有权力的文化人,用其人格魅力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难得的是,书中将苏轼的这些实践置于宋代士大夫文化传统中进行考察,深刻揭示出其“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质。苏轼在惠州推广秧马技术、改良税赋制度、开设药圃济世等事迹,在周晓音教授的笔下不再是孤立分散的善举,而是一个完整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文化人的社会责任,为惠州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文学创作在惠州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也是本书的另一重要发现。周晓音教授对惠州时期苏轼诗词的解读极具洞见。她指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更高层次的拥抱。”书中详细分析了《荔枝叹》《纵笔》等诗作,深入揭示出苏轼如何将个人命运与民间疾苦紧密相连,如何将日常生活的细微细节提升为永恒的审美体验。</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晓音教授发现了苏轼惠州诗词中的“双重视角”。既有对当地风物的由衷热爱,又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切;既有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又有对普世价值的深刻思考。这种创作上的丰富性,正是苏轼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他的诗词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对苏轼人格魅力的解码是本书最富启示意义的部分。她将苏轼在惠州的生活精准地概括为“三个超越”:超越个人得失的政治胸怀,超越南北差异的文化包容,超越仕隐对立的生命智慧。书中对苏轼与惠州百姓交往的描写令人动容。他与农夫分享牛粪火中烤芋头的方法,向渔民虚心学习划船技巧,为当地学子认真讲学授课。</p><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特别强调:“苏轼的伟大不在于他如何应对顺境,而在于他如何将逆境转化为创造力的源泉。”这种人格魅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通过不断的精神修炼达到的境界。苏轼在惠州的经历,让他的人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寻踪,遇见东坡·惠州有幸遇东坡》在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创新。周晓音教授打破了传统研究的局限,将地理空间、心灵轨迹、文化意义等多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而全面的苏轼。她的研究方法不仅为苏轼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p> <p class="ql-block">  总之,《寻踪,遇见东坡·惠州有幸遇东坡》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著作。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苏轼在惠州的岁月,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周晓音教授的解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苏轼一同经历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旅程,感受到了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苏轼的致敬,更是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推动。</p><p class="ql-block"> 2025.10.28于城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