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月的海边,海风轻拂,阳光洒在金色的沙滩上。此行最动人的不是风景,而是人——与陆丰市两纵文化艺术团渔歌队共度的时光,让我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他们不仅活跃于各大舞台,屡获殊荣,更将古老的渔歌带到了海滩、广场与舞台之间,唱出了海洋儿女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在碣石海滩和金厢银滩的碧海蓝天间,我们一同参与了多场文化展演。她们身着蓝粉相间的传统服饰,头戴草帽,手持渔网或纺车,在细软沙滩上重现渔村生活场景。那一刻,海浪与歌声交织,传统与自然融为一体。阳光洒在她们身上,草帽投下淡淡的影子,脚下的沙粒随着舞步轻轻移动,仿佛大地也在应和着渔歌的节奏。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段生活的回响,是祖辈在潮起潮落间传唱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她们站在沙滩上,像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渔家女子,手中渔网轻扬,纺车缓缓转动。远处海面波光粼粼,几艘渔船静静停泊,仿佛也在聆听这来自岁月深处的吟唱。没有华丽的布景,只有海天为幕,沙岸为台,她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将渔家的生活一针一线编织进歌声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非遗,并非陈列在展馆里的标本,而是这样活生生的、带着海风咸味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她们面带微笑,手持草帽,姿态优雅地摆出舞蹈动作,背景是停泊的渔船和波光粼粼的海面。阳光明媚,海风轻拂,笑声与歌声随浪花一起跳跃。这已不是单纯的演出,而是一场与大海的对话。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扬手,都像是在回应潮水的呼唤。她们不是在“表演”传统,而是在“活出”传统。</p>  <p class="ql-block">她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头戴草帽,手持渔网,姿态各异,有的站立,有的蹲坐,生动活泼。背景中渔船静靠,海面如镜,阳光洒下,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与和谐。渔歌在此刻不再是遥远的民谣,而是眼前这群人用身体讲述的故事——关于出海、归港、织网、盼归,关于一代代人在风浪中守护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几位女子登上渔船,摆出表演姿势,头戴草帽,手持渔网,背景是平静的海面和远山。画面里,渔家风情扑面而来。她们站在船头,仿佛即将启航,又似刚刚归来。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老渔夫哼唱的调子,看见了母亲在灯下补网的身影。这艘船,不只是道具,它是记忆的载体,载着渔歌,也载着乡愁。</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演出更是精彩纷呈,渔歌晚晚,渔家代代颂党恩,还是融合现代灯光与投影的城市夜景背景秀,每一场都饱含匠心。大屏幕上“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节”“陆丰两纵文化艺术团”等字样,见证了这支队伍的艺术足迹。传统渔歌在光影中焕发新生,古老的旋律与现代的节奏交织,既不失本真,又打动年轻的心。</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她们手持草帽,动作整齐划一,表情欢快,背景是璀璨的灯光与“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节”的字样。灯光如星河倾泻,映照在她们的蓝粉色衣裙上,仿佛整片海洋都被搬上了舞台。她们的歌声清亮悠远,穿透喧嚣,直抵人心。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演出,而是一次文化的传递——用最真挚的方式,告诉世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何歌唱。</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子手持麦克风演唱,身旁伴舞者轻盈起舞,背景是城市的全景,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如梦似幻。渔歌与城市景观在此刻交融,传统与现代不再对立。她唱的不只是渔村往事,更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脉动。台下观众静静聆听,有人轻声跟唱,有人眼眶微湿——文化的力量,往往就在这样的瞬间悄然浸润心田。</p>  <p class="ql-block">在室内舞台上,她们手持草帽,背景是展示城市景观的大屏幕,灯光璀璨。即便没有海风,没有沙滩,渔歌的精神依然在场。她们用动作、用眼神、用每一句唱词,将海洋的气息带到城市中心。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播种。</p>  <p class="ql-block">室内展演同样令人难忘。山水画屏风前,她们以竹编道具起舞;砖墙之下,赤脚踏着红毯演绎原生态风情。更有讲解者手持教鞭,在投影前娓娓道来渔歌的历史渊源,让文化得以延续。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自觉的传承——她们不只是歌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子在纺车前专注操作,动作娴熟,背景墙上挂着渔网与装饰物。她的手指灵巧地穿梭在棉线之间,仿佛在编织一段段渔家记忆。旁边几位同伴静静注视,像是在等待一场仪式的完成。这不只是手工艺展示,而是生活本身的延续——渔歌,从来就不只是唱的,它也织在网里,纺在线中,藏在每一个日常细节里。</p>  <p class="ql-block">在黄厝寮榕树下,几位渔女头戴草帽织网,面带微笑,姿态悠闲。绿树成荫,山峦静默,她们像从画中走出的渔家姐妹,闲话家常,轻声哼唱。没有舞台,没有观众,但她们依然唱着,因为这首歌,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她们坐在树荫下,手中拿着纺车和布料,专注而愉快。动作协调,神情安然。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映在她们的蓝衣银饰上,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在这里,传承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一针一线,一歌一调,都是对传统的温柔守护。</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几位头戴斗笠的女子动作协调,背景屏幕映出与表演呼应的图案。一位女子在旁演奏乐器,乐声悠扬,与歌声交融。这是一支有灵魂的队伍,她们懂得,真正的艺术,不在于技巧的炫目,而在于情感的真挚。</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子站在投影屏幕前,手持黄色织网道具,背景是渔歌的文字介绍。她不唱,也不舞,只是静静伫立,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她像是在讲述,又像是在提醒:我们不能让这些声音消失在时代的潮水中。</p>  <p class="ql-block">海风中,她们跳起集体舞蹈,动作整齐,充满活力。天空虽阴云密布,但她们的笑容如阳光般明亮。渔歌在这里不仅是回忆,更是当下的欢庆,是面对生活依然昂首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户外舞台上,手持麦克风演唱,后面两渔女在织网,旁有二胡伴奏。乐声婉转,歌声深情,绿植环绕,彩饰飘扬。这一刻,传统在呼吸,文化在生长。渔歌不再是遥远的回响,而是此刻正在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厢银滩,浪花依旧,而渔歌,正以新的姿态,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唱。它润的不只是心田,更是一个民族对根的记忆与深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