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玮著的《历史的温度》这套书,已买了很久,竟然一直束之高阁,总有别的书强行插队,以至于这套书也快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 今天,忽起念想,事不迟疑,立即从书架上取下来厚厚五本《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是非留待后人说——人物篇。第一章是有关居里夫人的内容,标题是《大家都称他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p><p class="ql-block"> 作者言简意赅,图片加文字短短十六页,从另一个视角写出了居里夫人的伟大和不易,让我心潮起伏,沉浸在居里夫人的故事里,不能开启下一章的阅读。</p><p class="ql-block"> 在《读者》上看过这个章节的选段,记忆已经模糊。对居里夫人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她发现了“镭”,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甚至对她是哪个国籍都说不准确。</p> <p class="ql-block">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24岁到巴黎求学,她之所以去巴黎读大学,是因为华沙的大学不收女学生。27岁和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结婚。1898年(31岁),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镭”。1903年(36岁),居里夫妇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p><p class="ql-block"> 此刻,作者话锋一转写到:“玛丽.居里的坎坷命运,也就此开始。”我心里一沉,急切地看下去。</p><p class="ql-block"> 1906年4月19日(居里夫人39岁),皮埃尔.居里在路上被马车撞倒,当场身亡。</p><p class="ql-block"> 之后,皮埃尔.居里的学生郎之万闯入居里夫人的生活,他也是一位极有天赋的科学家。两人一起工作,日久生情,可朗之万是有夫之妇。</p><p class="ql-block"> 至此,居里夫人陷入了三角恋的漩涡,法国的各大报纸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玛丽.居里与朗之万的“神秘恋情”,不惜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的抹黑玛丽.居里,更有民情被煽动,一些法国人袭击她的住所,砸坏她的窗户。</p><p class="ql-block"> 有关舆情、网暴的电影《恶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会有善意,不是非黑即白。舆情、网暴可以吞没一个人,可以是无形的杀手。而以自由、浪漫闻名的法国之都巴黎,在一百多年前也是舆情社会。墙倒众人推,原本支持玛丽居里的法国科学家也改变立场,联名写信让玛丽离开法国。只有她一生的挚友爱因斯坦,在这件事上为她鸣不平,并写信声援。</p><p class="ql-block"> 而其中的当事人朗之万呢?他和玛丽.居里分开一段时间后,回到了妻子身边。可笑的是,回到妻子身边的条件是允许他公开拥有一个女秘书做情人,后来还养过一个女学生情人。</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三年, 玛丽.居里住进了一家修女开办的医院,避开舆论,继续顽强地工作。</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玮写到:“而除了她之外,其他人其实都没有什么损失。”</p><p class="ql-block"> 1914年,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玛丽.居里关掉了她刚刚建成的“镭实验室”,开始研究x射线,理由是为了救治战争中的伤员。她以一个科学家的良知和女性的坚韧,冒着生命危险,自己开车上前线,给负伤的战士做检查,为了救治更多的伤员,她还为150名妇女开设了x线学习班。</p> <p class="ql-block">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哲学家及女权运动先驱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以鸿篇巨著,从远古到当代,从心里到生理,从体力到智力,全方位剖析、探讨、研究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职能和地位。她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强调女性特质并非由生理决定,而是社会文化、历史结构和制度规范共同塑造的结果。在二十世纪初的男权社会的欧洲,玛丽.居里没有被这个社会强加给她的不公和伤害打倒。她在丈夫去世后,顶住悲痛和压力,独立抚育两个女儿长大,并培养了一个女科学家,大女儿伊蕾娜.居里于1935年,和丈夫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p> <p class="ql-block"> 她本人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首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首位母女同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组合。截止目前,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对同获诺贝尔奖的母女。“我无法将我的生命带走……我的生命在坟墓之外延续。”波伏娃这句话也适合玛丽.居里。</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p><p class="ql-block"> 1934年,67岁的玛丽.居里走完了她坎坷、曲折,又伟大、光辉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他去世后,法国政府才意识到他的x射线研究可能救助了数10万法国士兵,这才给他颁发了奖章。”</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候,终于没有人再去在意她的其他私生活,而是对她献身科学的高尚人格,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人看到了残酷,有人看到了温情。有人看到了杀戮,有人看到了救赎。 历史的温度,说到底是良知的温度,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有像作者张玮一样,面对历史,从不同的视角,体察到人性伟大光辉背后的顽强不屈和艰难不易。历史不只有“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哀叹,更有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那些伟大的灵魂,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起身,看看深秋的窗外,阳光灿烂,碧空如洗,五彩的树叶和蓝天相映衬,古塔和亭台楼阁相呼应,散步的行人 ,安然自得,一派祥和与美丽。玛丽.居里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温暖后人,激励来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