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散落在世间的珍珠</b></p><p class="ql-block"><b> ——读王琪玖散文集《沐惠村记事》</b></p><p class="ql-block"> 文|段小芸</p><p class="ql-block"> 王琪玖,是原西安市委党校的一名教授,他在理论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著作等身,满腹经纶。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理论知识丰沛,文学素养深厚。秋日,叠翠流金,天高云淡。静心拜读王琪玖散文集《沐惠村纪事》,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p><p class="ql-block"> 王琪玖的散文集《沐惠村纪事》,是作者倾情叙写的一部乡土散文集。全书19万字,60多篇文章,分别由党益民将军和仵埂教授作序。作者饱含深情,挥洒自如,通过对故乡人、事及风物的细致刻画,对昔日岁月的回眸和对现实生活的所思所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情、爱情、亲情、师生情及同学情的感怀,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挚爱,对故土的眷恋,以及浓浓的乡愁和淡淡的忧伤之情。读来令人时而伤感,时而欣慰;时而激奋,时而释怀……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底层人物个体命运的关注、同情和恻隐之心,展现了其作为文人志士的博爱仁义和悲悯情怀。这种深情和挚爱,悠远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发酵,历久弥新,宛若一颗颗散落</p><p class="ql-block">在人间的珍珠,作者通过《沐惠村纪事》这部集子,将其深情地串起,使人和事散发出明丽的光彩,也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流逝岁月的追忆和怀恋。故乡情,它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感,却能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通过认真品读王琪玖《沐惠村纪事》,我认为,他的散文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鲜明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b> 一、真情实感,方能感人肺腑</b></p><p class="ql-block"> 感情是文章的最高境界,而真情实感,则是散文最重要的法宝。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只有融入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读者的审美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也是读者所喜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王琪玖的散文,贵在一个“真”字,一个“情”字上开挖。即真情实感,情真意切,饱含深情,真挚感人,昂扬向上,催人奋进,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看得人热血澎湃,泪花闪烁……</p><p class="ql-block"> 在《红缎袄·金簪花》里,描写女儿出嫁时农村的风俗及风土人情,呈现出王琪玖散文清新淡雅,又馥郁芳香的艺术特色。作者尽力刻画出嫁女儿离开娘家人时的不舍情愫和淡淡忧伤,但又不得不出门上轿子的心理活动描写及娘亲的感伤,尤其是出嫁新娘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丝丝入扣。她对年迈父母难以割舍的情怀,对未成年弟妹的牵挂,以及对即将开启未来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符合人物的心境,令人心灵为之一颤……没有一个好眼光,好笔头,是难以驾驭这种大排场、大阵势的宏大场面的。</p><p class="ql-block"> 王琪玖的散文,句句精彩,字字珠玑,且言之有物,绝无空泛。语言简洁,质朴生动,如同口语一般的语言,充满乡土气息和人间烟火的味道,亲切感人。再读王琪玖笔下《满院子的喜庆》,嫁女有喜悦,也有伤情,但是娶媳妇,闹洞房,却是满满的一院子喜庆。</p><p class="ql-block"> 农村结婚的场面的确喜庆,洋溢着欢愉和热闹的氛围。那时候关中道儿农村娶媳妇的程序和喜庆劲儿都差不多。不过,那时候农村办喜事也挺有意思的,基本上主家给儿子娶媳妇,办婚礼,都得三天闹腾。请执事,采买东西,借左邻右舍桌子板凳,置办酒席,迎亲,吃席,耍媳妇……热闹非凡,妙趣横生。至今想起,也是一种温馨而难忘的记忆。久违了,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红火事,喜庆事,如今却在王琪玖的笔下得以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尽情展现,让我们再次重温昔日农村人声鼎沸、热闹喜庆的婚礼现场……读来令人欣喜,倍感亲切自然。 </p><p class="ql-block"> 《青青的厦子暖暖的炕》,作者用朴实的文字,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为我们营造出青青的夏子房、暖暖的热炕头、和睦的亲情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同时也表达了农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拜读王琪玖的散文,心里升腾起一股暖流……那是追忆似水流年沉淀在心间的一粒粒沙石;那是过往岁月里历久弥新的珍贵记忆……那乡情至爱,令人心生温暖和感动。 </p><p class="ql-block"><b> 二、描写细腻生动,深情厚爱倾注笔端 </b></p><p class="ql-block"> 乡愁,是那一缕缕袅袅的炊烟,珍藏在记忆的天空里,永远无法消散。每当回忆起家乡的人和事,那逝去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久久萦绕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一文中,因为父亲正直善良,主事公道,德高望重,深得乡邻爱戴。父亲是村里的能人,红白喜事都要请父亲做主事人,诸如婆媳吵架、小两口打架等鸡毛蒜皮的事,非要他去调解不可。父亲其貌不扬,却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他人缘好,有一双勤劳的巧手,聪慧能干。父亲善良朴实,乐善好施,对别人的事总比对自家的事热心。他给乡亲们收拾农具、工具和家具,不但不要一分钱,而且往往还要贴陪上香烟茶水。他呢,只落得满院柴屑和一家人的埋怨。一般说说,他叹一口气,搔搔花白的头皮。叨叨得紧了呢,他便竖起眉来,凶你一句:“谁没有个七紧八慢处?你敢担保你没个难处,不用求人?” 父亲厚德载物、正直善良的品行,以及言传身教所形成的良好家风和家教,对作者的心灵熏陶、品德修养及人格形成等方面的成长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在《绣花针尖上的爱》里,写到童养媳的母亲,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一生节俭的优秀品质。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节俭吝啬的程度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1991年,作者在延安开了一个小饭馆,母亲过来帮忙,她积攒了满满一箱子五、六百个啤酒瓶盖,说是一个能卖二分钱。还有那瓶母亲舍不得吃,竟然一直积攒了十几年的金针菇罐头……读到这里,几乎令人泪目……母亲的勤劳和节俭可见一斑。母亲尽管十分小气吝啬,对自己百般苛刻,整天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但对自己的孙子却大方得要命,要啥给啥,绝无二话。这就是天下所有母亲的平凡和伟大之处,含辛茹苦,省吃俭用,过日子细密克扣,心中老是惦记着自己的儿女和孙子,唯独忘了她自己。</p><p class="ql-block"> 在《菩萨婆婆》里,我们读到了在困难的日子里,人与人之间的乡情至爱。老家隔壁的九胜婆婆曾给过作者一把槐豆让他裹腹;对门三婆曾给过一块托托馍让他充饥,尽管托托馍是用谷糠做的。但在他饥饿难耐的时候,是她们的面如慈眉善眼,心肠如菩萨般的淳朴和善念,温暖了作者年幼的心,给予了他人生的爱。</p><p class="ql-block"> 在《烤红薯里的爱情》暖暖的文字里,纯洁朴实的爱情,如热气腾腾的烤红薯,令人动容;在《送麦秸》一文中,由于作者年轻身弱,拉一大架子车麦秸掉了队,被发觉后折身返回的庄大和杨捉住找见时的狂喜和感激之情,等等情景细腻生动的描写,令作者感念至今,深情似海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 三、生活艰辛苦涩,衬托出人性之美</b></p><p class="ql-block"> 王琪玖高中毕业后,回乡与村民一起参加劳动。每天挣工分,一待就是七年,直到高考制度恢复,1979年他考上大学,才离开农村。但七年农村的艰苦劳动和不断磨砺,给予了他坚强的韧劲和面对生活的信心及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王琪玖看来,每一次听到家乡人熟悉的乡音,他的心中都会泛起涟漪。那是乡愁在轻轻地诉说着往事……</p><p class="ql-block"> 读《潮叔》这篇文章,带给读者内心触动和深深的感怀。作者仍然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为这篇文章增添了一抹伤感、落寞和忧愤的色彩,但又不乏人性的温暖和光辉在字里行间闪烁。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散文,它更堪比一篇小说般精彩,含蓄隽永,意蕴悠长。文章中的情节刻画、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精彩对话、心理活动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都十分出彩,表现了“我”作为一个“文化人”“白面书生”在工地劳动时,不屈服于有点本事人的嘲讽和讥笑,而是在暗中偷偷地练就了一身本事,要与瞧不起自己的人,比拼一把的顽强意志和决心,誓为自己和父亲长一次脸的少年意气和倔犟心理。</p><p class="ql-block"> 很有点江湖把头派头的小老头(潮叔)是父亲为“我”拜的泥水匠师傅。起初,潮叔让半截老头安排“我”去工地搬石头,搬了七天石头,十个指头蛋儿磨得流血、结痂、裂开了缝儿……第八天,半截老头安排我砌墙,潮叔才算正式收了“我”这个徒弟。</p><p class="ql-block"> “我”在工地上提瓦刀打下手,站在窄窄的夹板上吊灰线,接转,得空提瓦刀学着砌墙。“我”这才明白了半截老头先让“我”搬石头的良苦用心。其实,受得了搬石头的苦,一切活路就不在话下啦!而父亲的叮嘱让“我”感到学个手艺,凭体力干活吃饭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大师兄和二师兄认为,“我”是个“文化人”,干不了三天就会卷铺盖走人,师傅是不会收我这个“白面书生”做徒弟的。</p><p class="ql-block"> 但“我”就不信那个邪!为了争一口气,在别的工友闲聊,或者下雨天不出工的时候,“我”在工棚里认真钻研《瓦工基础》《工程建筑初步》等一类的专业书籍,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平时有眼力劲儿,留心观察学习,练就了一身本事,也能提瓦刀上墙了,而且活儿做得有板有眼,干脆利落。有一次砌墙,三个人暗中较劲儿,我竟然把大师兄和二师兄比了下去。</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逞了一回能,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得意啦!认为凭本事吃饭,靠得是智慧和实力。但胆小怕事、愁眉不展的父亲却慌慌张张地说“我”闯祸了,大师兄熊娃是工头潮叔三姨的娃,得罪了他,“只怕咱父子在这工上干不成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在这苦役般的工地上,一天最多挣七角钱,而且交队里四角,自己落三角。这对于年终不分一文的农民来说,求之难得呀!</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和父亲心思惶惶,担惊受怕,在工棚卷行李刚要出门的当口,潮叔回来了,他支开“我”说与父亲谈事。“我”心情忧郁地站在工棚外,心想父亲少不了一顿训斥……</p><p class="ql-block"> “为了挣得一把养家糊口的米面而强颜忍垢,这该是怎样让人气短心屈的事情!望着天边闪烁不定的星星,想着父亲的苦愁,我禁不住气恨起自己的任性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工地的活儿是干不成了,不知道等待“我”和父亲的是什么样的命运,不免心里流下了酸楚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岂不知,事情并非如“我”想象得那样发展。第二天早上刚撂下饭碗,潮叔让半截老头通知“我”收拾铺盖,带上工具,上庄里铁业社的新工地去。</p><p class="ql-block"> “我释然了,拔脚就去找父亲,向他道别。父亲正和盛叔拉解锯,头上冒着腾腾热气。听罢消息,他苦愁的脸上绽出一丝暖暖的笑意:‘那你就赶紧去,好好跟着师傅,——万事要忍着些,不要任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里,为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和精准细致描写的功力赞叹不已。“拔脚”这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准到位,简洁形象,写出了“我”立刻去找父亲欲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的急切心情。</p><p class="ql-block"> “他苦涩的脸上绽出一丝暖暖的笑意”。这句话写出父亲为“我”熬煎,为生活愁苦的窘态和神情,他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是为“我”没有被工头辞退而发自内心的欣喜。记着那年我考上学,父亲得知消息后,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也曾经绽放出粲然一笑,令我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默默体会作者的情感,我的心里十分难过,一股悲怆而忧伤的思绪漫上心头,泪水瞬间涌出眼眶……那是为作者没有因得罪人被工地开除欣喜的泪水;那是为潮叔这位正直公道、心存善念的长辈而感激的泪水;那是为我们的父辈因生活苦涩又顽强谋生而感伤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潮叔》这是一篇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好文章。作者用如椽之笔,细腻的情感,叙写出生活的艰难,日子的愁苦,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同时字里行间却闪耀着阳光、温暖和人性的光辉。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在《祝福感与小说的伦理境界》中这样写道:“人之为人,就在于他懂得怜悯和同情,就在于他懂得推己及人地爱别人,就在于他能从利他的行为中,感受到巨大的幸福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九胜》这篇文章中,九胜是王琪玖的邻居,日子过得不如人,但与王琪玖家关系不错。尽管贫穷,但他的孩子听话懂事,老婆贤惠,两口子从不干架,家庭和睦,幸福快乐。九胜不是一个热粘皮的人,他是一个热心肠,为人很自尊,很要强。平时让九胜装个电灯线,补个车子带,九胜总是活儿刚一干完就走,顶多喝一碗茶,吸半根烟,留也留不住。平常回老家时,王琪玖带一些旧衣服什么的,让母亲送给九胜。</p><p class="ql-block"> “我家九一年盖房,放倒旧界墙的时候,尽管千小心万小心的,但滚落的土块还是把九胜务红苕秧子的塑料棚碰塌了,而且由于地盘太窄,还要在九胜的后院里盘泥。这点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在难缠人家,保准会闹成事呢!可是九胜却大度得很:‘没啥没啥!我贤侄一辈子只盖这一回房嘛!叔过的烂日子,帮不了啥忙,这点方便还能不给?’这下,瞅在门缝里想看我们两家热闹的人傻眼了! ”</p><p class="ql-block">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王琪玖的笔触不仅仅是在写乡情愁韵,也写到了人情世故,写到人性中的善恶与美丑。农村有些人总是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恨你富,嫌你穷,唯恐天下不乱。世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就有矛盾,就有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生活原本就是一座沸腾的火山,啥时候都有爆发的可能;日子就像汹涌波涛的大海,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或许这就是生活吧。</p><p class="ql-block"> 不过,从盖房这件事上,王琪玖虽寥寥数笔,便为我们勾勒出人性中的幽暗及复杂,从而更加反衬出九胜憨厚淳朴、诚挚善良的心性。尽管在沐惠村他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无权无势,但他又是明事理的,有一双慧眼,他的心是阳光的,通透的。这是人性之光,灿烂夺目,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乡情如酒,芬芳四溢。还有镌刻在作者记忆深处,那个可怜早逝的少年“百过”;热爱写诗的书痴“张广民”;那个坚强能干、孝敬父母、热情好客的“永乾”;让王琪玖受益终生、感念一生、引导他走上文学道路的班主任张思杰老师。书中这些人物,个个形象生动,鲜活饱满,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p><p class="ql-block"><b> 四、语言灵动活泼,富有关中乡土气息 </b></p><p class="ql-block"> 王琪玖的散文语言,生动活泼,灵动有致,幽默风趣。他的散文语言,是正儿八经的关中道儿农村语言,也是乡里乡亲的农民俗语,他仿佛在与读者坐在热炕头上拉家常,说着知心话儿,让人觉得自然、亲切、随和。字里行间弥漫着清新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极其富有感染力。文字质朴平实,却有憾人心魄的力量,读来韵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句,形象精准,比喻得当,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为文章增色添彩。比如,“鞭炮如炒豆般的炸响了……” 写童年小伙伴百过,“唯独那一双黑亮如漆的眼睛,还如辽远高阔的夜空里的小星星,在我的记忆之屏上闪烁。” “雅琴的心呢,就像烧红的碳纤掉到冰冷的水盆里,滋啦一下全凉了。”</p><p class="ql-block"> “见面时不敢笑,见人一笑,必定差窍”,这句话是嫂嫂姐姐提醒少女临出门与男方见面时的叮嘱,语重心长,幽默风趣。《赛在花手帕的爱》一文,语言有特色,十分接底气。语言生动,残货,整个一个农村农民的语言,一定会让从农村考学出来,或从农村进城工作的人,或有乡村情怀的人,情有独钟,心有灵犀,继而莞尔一笑。那个说媒老汉的语言、神态、动作、模样,简直神了,语言幽默,细节描写,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令人捧腹大笑。如同小说一样精彩,耐人寻味,异彩纷呈。 </p><p class="ql-block"> 在《满院子的喜庆》里,“烘房”的场景描写,有画面感,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在人们的眼前闪现。“把做”“清白”“簇哄人”“麻迷”“葱花哨子人尖子”“两边嘴赛过刀子削梨”等语言,简洁直白,鲜活生动。咱老百姓的语言就是这样解馋唠口,说起来既形象生动,又表达精准,十分过瘾。王琪玖的语言幽默诙谐,实在是嫽扎咧!</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描写酒席上男人喝酒的神态和场景,只听“吱儿一声饮下”。“吱”这个象声动词,使用得极其精准生动,又传神。只见男人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捏着小酒盅的边沿、然后猛一后仰脖子,“吱”地一声,一大口酒缓缓灌入口腔中……啊!闭眼享受,真香醇哦。这个喝酒的动作和神态,十分生动传神。凡是在农村长大的人,或吃过酒席的人,或见过男人喝酒的神态和场面的人,大都能够心领神会,忍俊不禁,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还有,王琪玖的笔下,描写结婚酒席上人们动筷子,争相咥大肉片子的情景,形象生动,妙不可言,令人大呼过瘾。</p><p class="ql-block"> 老汉小伙婆娘女子娃,难忘的乡情、乡音和乡韵,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温馨的画面,永久的记忆,令人怦然心动。一幅幅乡村淳朴祥和、快乐甜美的生活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p><p class="ql-block"> 拜读《沐惠村纪事》,王琪玖散文的独特和魅力在于,他的散文艺术特色,体现在他挚热饱满的情感,含蓄隽永的哲思,意境悠远的文笔,以及袒露心迹的纯朴可爱。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犹如那散落在人间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熠熠生辉,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仿佛流星划过璀璨夜空,依然光彩夺目,历久弥新,永远珍藏在心底。虽然作者记叙得都是一些普通的人、事及风物,那些祖辈、父辈及乡情至爱,他们的爱心深情,善意修为,却在尘世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给予我们阳光、温暖、希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9日于西安</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段小芸,笔名云仙子,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网络文艺家协会会员,《华文月刊》杂志封面作家。作品散见于《华文月刊》《陕西工人报》《各界导报》《文化艺术报》《阳光报》《西北信息报》《西安日报》《安康日报》《劳动者报》等报刊杂志,以及《人民日报》《学习强国》《解放军报》《中国作家网》《全国基层党建网》《中国网》《文旅中国网》《首都文艺家》《陕西日报》《河南日报》《陕西作家网》等中省市各类媒体。发表作品100余万字。出版合集《十万种乡愁》。作品多次获奖或被转载。荣获第二届世界华文奖·纪实文学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