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了 “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文物联展。展览荟萃各成员国10家博物馆的220件(套)珍品,以“尊重多样文明”为主题,通过丝路对话的历史物证,展现亚欧大陆上中华、波斯、印度等古老智慧的交相辉映,生动诠释“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文明交流真谛,致敬和合共生的壮丽图景。</p>  <b>中国</b><br><br>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它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经万古沧桑,凝结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基因,展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br><br>本展览精选中国国家博物馆50余件跨越千年的珍贵文物,以物证史,以物叙史,为观众呈现一部浓缩而精彩的中华文明简史,让观众从中了解中华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深刻体悟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  彩陶神人纹双耳罐<br>新石器时代马家密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000年)<br>罐体肩腹部以黑彩绘制高度抽象化、几何化的蛙纹,今学术界多称之为"神人纹"。神人纹主体呈现为折肢形的身躯,肢体末端绘有爪。神人纹是一种融合人形与蛙形的复合型纹饰。象征先民对生命繁衍的崇拜和对水资源的崇拜,被认为是黄河上游先民共同崇拜的"神祖"。神人纹也是先民的祖先崇拜与巫术信仰相结合的直接体现。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br>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br>陶缸上绘白鹳衔鱼与石斧图,可能在讲述鹳部落与鱼部落征战,最终鹳部落获胜的故事。画面右侧立着的石斧,可能寓意鹳部落首领的军事权威。鹳鱼石斧图被认为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叙事性绘画。鹳鱼题材在黄河流域(陕西泉护、山东大汶口等地)广泛分布,实证新石器时代跨流域文化交流。象征军事权威的石斧,与良渚玉钺、商周青铜钺等构成新石器时代至商国时期王权仪仗的演化脉络,实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特性。  涡纹双耳彩陶壶<br>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000年)<br>此壶以黄陶制成,上腹用黑彩绘涡纹。涡纹是马家窑彩陶上常见纹饰之一,其充满韵律感的构图,体现了先民对水流动态的敏锐观察与艺术想象能力。马家窑彩陶多造型规整、纹饰繁复华丽,被誉为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又一高峰。涡纹彩陶壶又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标识之一,揭示了黄河上游地区先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信仰表达,也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演进中甘青宁地区的璀璨成就。  圆点弧纹彩陶盆<br>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br>仰韶文化彩陶以泥质红陶制成,腹壁多以黑彩绘几何纹和写实或抽象化的动植物形象,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观察、提炼与艺术表达。彩陶盆是重要的盛储器,其流行反映了仰韶先民定居农业生活的普遍;其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彩绘,标志着中国史前制陶艺术的一个高峰。多样化的纹饰生动展示了黄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技艺、审美意识以及精神世界,是探索中华文明历史图景的重要实物见证。  双耳尖底陶瓶<br>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br>此瓶为红陶质,尖底、双耳结构是其最大特征。关于其功用,一般多认为是汲水器,尖底使瓶子入水时可自动倾倒汲取,水满后重心下移使瓶子竖立。根据考古新发现和科学实验证实,尖底瓶并非汲水器。一些陶瓶内残留黍粟发酵物,表明此类尖底陶瓶很可能是先民的酿酒器,小口可防氧化、尖底则可沉淀杂质。双耳尖底陶瓶多发现于黄河流域上中游。尖底陶瓶的批量制作,反映了谷物剩余与酿酒规模化,标志着黄河流域中上游农业的重大发展。  玉猪龙<br>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500﹣前3000年)<br>红山文化玉猪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龙形玉器之一,有"中华第一龙"的美称。以岫岩透闪石玉经线切割、管钻穿孔及抛光工艺精制而成,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高超的玉雕技艺。猪首象征农业丰饶,龙身寓意土地繁衍,体现先民对自然的神化和对生命循环的崇拜。其环形躯体与中央大孔可能暗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玉猪龙多出土于部落首领或萨满墓葬,兼具等级标识与神权法器功能。其内涵贯通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神基因,是今天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格局的核心物证。  饕餮纹斝<br>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br>斝为温酒、斟酒礼器。侈口束颈,圆弧腹,口沿多有菌形双柱,腹侧设扁平鉴,下承三锥状空足。此件斝主纹饰为威严神秘的饕餮纹。在商代,铜斝是等级与身份的标识,常用于祭祀或贵族宴飨。所饰饕餮纹象征着商人对神灵与祖先的敬畏、对王权与秩序的神化,体现了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政治观念。铜斝为核心酒礼器,体现了商代成熟的国家礼制、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以神权为核心的早期国家统治模式,是理解中华早期国家政治文化形态的关键物证之一。  秦公壶<br>春秋早期·秦(公元前770—前659年)<br>此壶口内壁铸有2行6字铭文“秦公乍(作)铸尊壶”。现已知带有“秦公”铭文的青铜礼器大多出土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此器为秦国国君所作,是少数直接由诸侯国国君所作之器,直接反映了秦国作为诸侯的权力和地位。  贡纳场面贮贝器<br>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br>鼓形铜器,盖面铸立体的纳贡场景:17人分四组,椎髻夷人牵牛马、负筐囊,跟随束发汉吏监交纳贡品,器身饰牛头纹、竞渡纹等。<br>  彩绘雁鱼铜灯<br>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br>铜灯主体造型为一只鸿雁曲颈衔鱼站立,鱼身与雁体构成中空灯体,羽翼、鱼鳞施红绿彩绘,灯盘置于雁背,可转动开合以调节光线的方向。此类铜灯集中体现了西汉手工业的技术革新和环保智慧:灯烟经雁颈导入腹腔溶于清水,一定程度上实现室内空气的洁净。雁与鱼组成的造型,以及分铸套接工艺则表明汉代青铜制器开始向实用化、科学化和艺术化等兼具的方向发展。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人物纹壶<br>唐(公元618-907年)<br>此壶是常见的长沙铜官窑烧制的青釉褐彩瓷,鼓腹短流,器腹贴塑卷发胡人舞蹈纹,配以褐斑彩绘。长沙窑兴盛于中晚唐时期,其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各地。瓷器上常贴塑胡人(波斯舞者)、椰枣纹(西亚植物)等"定制化"纹样。研究者认为,长沙窑瓷器是公元8-9世纪最著名的中国外贸商品,著名的黑石号沉船曾出水长沙窑瓷器多达55000件(占出水瓷器总量的85%)便是明证。  三彩陶盖罐<br>唐(公元618-907年)<br>唐三彩罐身常饰有宝相花、联珠纹、胡人乐舞贴塑等域外元素,造型亦多仿中亚、西亚金银器,体现了唐代对异域文明的吸收与转化。考古资料显示,唐三彩器大量出土于中、高级官员或高级贵族墓葬,也让其成为唐代丧葬奢侈风习的直接见证。唐三彩器以其绚丽的釉彩与丰硕的造型,成为世界认识盛唐中国的重要视觉符号之一。<br>  浅绿釉骑驼陶俑<br>唐(公元618—907年)<br>胡人骑在驼背上,右手高举似在扬鞭驱赶骆驼前行,骆驼昂首嘶鸣,尾巴上扬,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的休憩后再出发千里跋涉的瞬间场景。骆驼形象在北朝至唐代塑像、壁画中频频出现,满载货物、用具,其图像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胡人与骆驼是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的活化石,蕴育出以胡汉相融为特色的唐文化。骆驼象征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常由胡人或使者牵骑,生动再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盛况,体现大唐开放胸襟与文明互鉴。  黄釉陶胡俑<br>唐(公元618-907年)<br>深目高鼻、髯须卷发、头戴毡帽、身着胡服、肩负皮囊……这是我们在博物馆中常见的隋唐时期的胡人陶俑形象。胡人俑是隋唐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与人员大规模双向流动的直接写照。胡人多来自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地区,常以商贾、驭手、乐师、侍从、军官等形象出现在隋唐长安、洛阳城中,构成了隋唐都城的多元景观。作为欧亚大陆文明交融的缩影,胡人佣以鲜活且丰富的异域人物形象,实证盛唐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  八臂十一面观音像幅<br>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div>绢本设色<br>本品系五代吴勿昌携家人为亡父追冥福而定制的供养物。画幅上部主绘观音变相,画幅下部绘供养人像。所绘内容融合了中原汉地的习俗与自然崇拜,展现观音大众救济和道德教化功能,体现五代向宋代“人间性”审美的过渡。此幅八臂十一面观音造像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进程的浓缩载体。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多流散海外,此幅为国内保存为数不多的绢画之一,其是唐宋之际敦煌地区宗教、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典型标本,为研究这一时期敦煌历史面貌、绢画艺术等提供了珍贵样本。</div>  绿釉贴塑云龙纹皮囊壶<br>辽(公元907-1125年)<br>皮囊壶是辽代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之一。壶为直口、短流,带盖。两个方形环梁,形似驼峰,上有双孔,可系绳挂提。扁体、直身,垂腹,两侧随形起线仿缝线痕。满施绿釉,外底有3个极小支钉痕。为内蒙地区窑口生产。皮囊壶用于承装液体,因仿制游牧民族皮质水囊而得名,曾于辽代权贵墓葬中出土。底部变宽稳和带提梁,便于室内生活,反映了契丹民族从游牧向半农半牧生活的转型。瓷器突破中原传统器型,折射辽宋并立时期的文化互动,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雕兽纹玉饰件<br>元(公元1271-1368年)<br>此饰件由青玉镂雕而成,带黄褐色皮。整体方中带圆,倭角。主体纹饰以山石、柞树等为背景,一猛兽与树上鸷禽相对,场面紧张又不失山林野趣。采玉饰件用了巧妙的琢玉工艺,纹饰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春水秋山"特色题材。"春水"玉描绘的是春季狩猎时,用海东青捕捉天鹅或大雁的惊险瞬间;"秋山"玉表现的是秋季在山林中狩猎虎、鹿等动物的场面,是了解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独特"捺钵"文化的重要资料。  青花莲池鸳鸯图菱花口盘<br>元(公元1271-1368年)<br>此盘为景德镇窑烧制而成。菱花口、折沿,通体使用从波斯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绘制图案,呈色靛蓝沉稳。图案颇具特色,由多层装饰带组成,布局繁满而结构清晰。内底饰有莲池鸳鸯图景,又被称作"满池娇"图。这些青花大盘或为元廷统治阶层使用,或为西亚、中东地区专门订烧。从收藏在土耳其托普卡帕宫和伊朗阿迪比尔神庙的元青花盘、瓶、罐等器物,可见当时青花瓷对外输出盛景之一斑。  龙泉窑青釉菱花口盘<br>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br>此盘造型端庄稳重,通体施青釉,釉色均匀呈翠青色,釉质肥厚莹润。龙泉窑肇始于三国两晋,宋元时期达到青瓷技艺顶峰,产品行销海外。明代龙泉窑承担宫廷用瓷烧制,亦生产大量民用及外销瓷。此类大瓷盘多用于盛装食物,如明廷祭祀活动时盛放供品,较大的体量正符合实用需求。同时,龙泉窑烧制的大盘、碗、罐等器物成为明代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远洋贸易的标志性大宗商品,并成为中华文明物质文化广泛传播与交流的历史见证。  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盆<br>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br>盆折沿,直壁,平底。通体青花装饰。外底心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折沿盆为永乐创新式样,形制仿自伊朗黄铜折沿盆。造型简洁大气,纹饰清晰洗练,充分体现了宣德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明朝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钴料,为青花瓷器提供了优质色料。此类折沿盆是中外技术融合的代表性器物,集中体现了明初在文化融合、技术创新和审美趣味上的发展面貌,也实证了中华文明长期保持开放包容的特性。<br>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br>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br>敞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敛,肩颈间雕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为耳。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蕉叶、缠枝花等纹饰,胫部饰粉彩仰莲及联珠纹。外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海晏河清",意指大海波平浪静,黄河水澄清,常被借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承载着古人对理想生活图景的祈盼。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此瓷尊被赋予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此件瓷尊为景德镇御窑烧制,传曾陈设于圆明园海晏堂。  双楼阁人物金簪<br>明(公元1368—1644年)<br>此对金簪器形相近,花丝背底。阁分上下两层,上层阔一间,下层正面阔三间,两边围绕勾栏,各间内均有一尊人像,其中两者端坐,手中持圭,另外两者为持物侍女。簪脚扁平下伸,由粗渐细。该类金簪为明代皇室贵族女性头饰,一般插于左右两鬓,常成对出现。明益庄王与妃子的合葬墓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随葬品,其中以楼阁人物金簪尤为突出,为明代金银细工与首饰艺术的巅峰之作,为我们窥探明代藩王家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br>  绛色绸满绣孔雀羽地云龙纹袍料<br>清(公元1636-1911年)<br>此为制作皇帝龙袍的袍料,面料为绛色绸缎,其上以绿色孔雀羽线满绣袍地,再以二色金线绯织龙纹,间饰间饰五彩祥云、蝙蝠和暗八仙纹,下摆饰海水江崖及仙鹤衔筹飞向楼阁殿宇,组成"海屋添筹"吉祥图案。袍料是指按龙袍的形式、尺寸及纹样织成的面料,属于龙袍的半成品。制作龙袍时只需按式剪裁缝制,即可制成完整龙袍。<br>  乾隆大阅甲胄<br>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br>大阅甲胄是清代皇帝在每三年一次的八旗军检阅时所穿着的戎装和头盔。大阅甲由甲褂、甲裙、左右护肩、前遮缝、左遮缝、左右甲袖组成。此甲采用了正创针、桂花针、平金等多种绣法,代表了清乾隆时代织造、刺绣工艺的最高水平。清代大阅制度始于皇太极时,目的是壮军威,鼓士气。大阅时,皇帝全副武装,检阅八旗军诸多兵种。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着大阅甲胄在南苑检阅八旗军,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士宁等曾专绘《乾隆皇帝大阅图》,以纪大阅之盛景。  <b>俄罗斯</b><br><br>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从馆藏500万件世界及本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文物中精选珍品参加本次展览。展品时间跨度自公元前7﹣前6世纪至19世纪末,由此观众可追溯俄罗斯文化传统的演进及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传承。此次展出的文物艺术品与日常用具,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造力,更印证了不同民族、国家及宗教群体间深厚的历史纽带与文化交融。<br><br>这些珍品不仅是艺术品与生活用具,更是连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纽带。透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看见文化遗产如何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可以看见人类因守护与发展传统的共同愿景而凝聚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各国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与相互影响。  彩绘椴木箱<br>公元18世纪下半叶<br>椴木箱是一种古老且流传甚广的箱式器物。数个世纪以来,从沙皇宫殿到农家茅舍,遍及俄罗斯各社会阶层的家家户户。彩绘木箱始见于公元16世纪,当时匠人开始在椴木箱体绘制彩色纹饰和叙事性图案。这件木箱通体饰扇形叶片与星形组合纹,局部点缀格状网纹。图案均以黑彩勾勒轮廓、内填绿、红、黄、白诸色。箱盖内侧用白底彩绘传统饮酒场面:一张矮桌上陈设简单器物,两侧各立一名手持酒杯的男子。  贺寿礼盘(敬献给亚历山大二世皇帝)<br>公元1866年<br>盘心以多彩绘法绘亚历山大二世沙皇与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皇后的组合花押字" AM ",上方饰有皇冠。花押字外围环绕描金花环,以月桂枝与橡树枝交错编织,并以蝴蝶结纹饰束扎。其余部分施蓝釉,均匀分布六组描金贝壳状涡卷纹饰框,框内绘多彩花卉纹样。盘沿背面饰有圆形涡卷纹饰框,其内用描金工艺绘星辰纹。盘外底中心刻有工厂印记,外围环绕描金花环、宽大镀金缎带和双圈弦纹。盘碟沿背面有装饰的瓷器在俄罗斯极为罕见。  花瓶<br>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br>马特维·西多罗维奇·库兹涅佐夫(1847-1911)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实业家,创办了库兹涅佐夫瓷器厂。1870年,他收购了特维尔州库兹涅佐沃村的彩陶厂,将其发展为生产彩陶和珐琅制品的重要基地,产品多采用俄罗斯民族风格设计。他与建筑师舍赫特尔及卡明斯基合作,开发了俄罗斯风格陶瓷制品,如1891年为莫斯科宅邸设计的定制作品。  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肖像花瓶<br>公元19世纪30年代下半叶<br>花瓶配以青铜底座,瓶腹下部饰有浮雕描金莨苕叶纹饰:通体施绿松石色釉,一侧绘身着俄罗斯传统服饰、头戴科科什尼克饰物与面纱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肖像;另一侧饰茛苕叶环绕的棕榈叶纹饰,所有纹饰轮廓均描金装饰。这幅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的肖像,其蓝本源自1838年普鲁士画家弗朗茨·克吕格(1797-1857)创作的油画。这幅肖像出现频率最高、最受欢迎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的官方礼仪画像。  <b>白俄罗斯</b><br><br>白俄罗斯共和国位于东欧,东接俄罗斯,南邻乌克兰,北接拉脱维亚与立陶宛,西毗波兰。自中世纪早期以来,该国便处于东西南北重要贸易路线的交汇处,这种"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深刻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轨迹,既带来了贸易往来的优势,也因战事频仍而历经磨难。白俄罗斯虽与欧洲文明联系密切,但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发展道路。<br><br>本展览集中展示一系列历史文物珍品,呈现白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发展历程。白俄罗斯位于迁徙、贸易与文化的重要通道交汇处,塑造了其开放包容、友善好客的民族品格,同时也养成了坚守故土、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展览同时将生动诠释白俄罗斯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交往,及其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点这一独特地缘政治价值。   圣餐杯<br>年代: 16世纪<br>16世纪纳瓦赫鲁达克东正教堂的圣餐银杯,是白俄罗斯较晚阶段宗教艺术的重要代表。杯身镌刻献辞:“格里戈里—谢科特敬献此杯及圣盘、圣匙于纳瓦赫鲁达克圣母教堂,愿主垂怜。”此杯为中世纪仅存两件保存完好的圣杯之一,采用当时盛行的哥特式风格。  <b>哈萨克斯坦</b><br><br>本次展览旨在介绍哈萨克斯坦的文明起源,并展示从远古到哈萨克传统社会形成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纵观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生活在大草原的人们沿着游牧生活方式塑造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演进之路前行。五千年前,在现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人类驯化了马匹并开始骑乘,这一创举引发了民族迁徙、商路拓展、先进技术传播和思想观念交流等深刻变革,对全球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托卡耶夫总统指出:"这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草原文明跨越千年的史诗。"展览将向世界观众广泛展示哈萨克民族作为游牧文明的继承者,从远古到哈萨克传统社会形成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瑰宝。  金人<br>公元前5﹣前4世纪<br>1969-1970年,在考古学家凯末尔·阿基舍夫主持的阿拉木图市附近伊塞克古墓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黄金武士"(俗称"金人")。这是一件体现斯基泰﹣塞人动物风格珠宝工艺巅峰的艺术杰作。武士的服装由4000多件金片组成,采用铸造、锻造、冲压、刻、雕刻、炸珠、浮雕和镂雕等多种金属加工技艺精制而成。  发辫饰物<br>公元20世纪初<br>该装饰物由4个主要部件和13枚硬币组成,通过环扣灵活连接。4个花瓣形部件中心镶嵌红玉髓,每朵花瓣上也内镶有1颗小宝石。  传统新娘头饰" Saukele "<br>公元20世纪<br>Saukele 是一种高约70厘米、呈锥形的传统新娘头饰,其上镶有银片、宝石和玻璃。作为最古老的传统头饰之一,直到19世纪末仍被哈萨克女性所使用。这种仪式性的头饰仅在女性婚后初期佩戴,之后她们会改戴一种更简单实用的头饰,称为" zhelek "。待生育后则会佩戴第三种头饰,即" kimeshe "。<br>" Saukele "由" sau "(意为"完整"或"全部")和" kele "(意为"顶部"或"塔")两部分组成。主体由致密的毛毡制成,表面覆盖织物,并饰有玻璃、红玉髓、玉髓和银饰。  库布孜(含琴弓)<br>公元20世纪  冬不拉<br>公元20世纪  衬底羊毛地毯<br>公元20世纪50年代<br>地毯由不同颜色的毛毡块(黑色、棕色和白色)采用传统的毡艺剪贴拼缝工艺制作。图案以与毛毡表而齐平的方式切割,并叠加缝合到另一个毛毡底上,图案则由染色线绳勾勒。地毯四周环绕一圈称为" qorshau "(字面意思是"围栏"或"边框")的复杂边饰,由垂直和水平的卷轴状图案组成。两侧垂直短边各装饰一组动物图案,一边为自底黑纹,另一边为黑底白纹。中央区域山三个菱形图案组成,其内部均饰有玫瑰纹和公羊角图样。  <b>吉尔吉斯斯坦</b><br><br>本展览展出反映吉尔吉斯斯坦历史关键阶段的代表性文物,旨在向国际观众介绍吉尔吉斯民族从古代到现代的独特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加强和整合各国之间的文化联系。<br><br>吉尔吉斯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演变的道路上,遵循游牧生活方式,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并成为独特文化的传承者。展览将通过尔吉斯共和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突出展示其从古至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连续性与相互关联性。  编织金吊坠<br>公元4-5世纪<br>  金发饰<br>公元4-5世纪  带有圆形饰板的马衔饰品<br>公元4-5世纪  黄金面具<br>公元4-5世纪  <b>塔吉克斯坦</b><br><br>塔吉克斯坦位于东西方的交汇处,数千年来一直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塔吉克斯坦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联系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丝绸之路形成前,塔吉克斯坦就已经与中国有了沟通与交流。公元630年,中国唐朝的玄奘抵达中亚,其在《西域记》中首次记录了塔吉克人的祖先粟特人,以及他们的语言、传统和习俗。<br><br>本次展出的文物涵盖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0世纪。从公元前5世纪的公羊头形宝座残件,到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4世纪)饰有佛像的烛台,证明了塔吉克文明的悠久和包容性。来自被世界誉为"东方庞贝"的片治肯特(公元5-8世纪)的印章和有铭石刻,萨曼王朝时期(公元9-10世纪)的陶瓷和铜壶等,公元16-20世纪初的铜制品、刻有道德箴言的铅笔盒和墨水盒等,都体现了塔吉克人卓越的工艺技术。展出的乐器则反映了塔吉克民族音乐艺术的高超技艺。  刻阿拉伯铭文托盘<br>公元19世纪<br>托盘边缘装饰弦纹和曲线纹。内侧设四个圆形开光及阿拉伯铭文,这些铭文通常以德行、教化为主题。此托盘为盛装菜肴和饮品之用。  装饰托盘<br>公元19世纪<br>方形托盘中央为一矩形图形,其内錾刻舞蹈场景。矩形图案四周共设有33个圆形开光,每个开光内均刻画一名姿态各异的骑士。托盘边缘饰有阿拉伯文字及人物图案。  波斯洗漱壶"阿夫塔巴"<br>公元20世纪初<br>此壶颈部细长,中部一圈向外鼓出。颈部上缘渐宽,壶盖呈穹顶状。壶的流部细长挺拔,从壶身腹部起向上延伸,随后向外弯曲。壶把连接壶身、壶颈及盖子。壶身满饰植物纹样和精美的錾刻。  铜壶<br>公元19世纪<br>此铜壶上饰有植物纹饰,壶柄呈龙形。按照伊斯兰传统习俗,此类铜壶一般用于洗脸、洗手及个人卫生。  乐器套组"乔尔朱尔"<br>公元20世纪<br>奥塔琼·瓦霍博夫制作<br>乔尔朱尔由四种乐器组成:吉贾克、索兹、都塔尔、冬不拉。由努拉巴德区手工艺人奥塔琼·瓦霍博夫用桑树木制成。  乐器套组"迪尔拉博"<br>公元20世纪<br>奥塔琼·瓦霍博夫制作<br>迪尔拉博由六部分组成,由努拉巴德区手工艺人奥塔琼·瓦霍博夫用桑树木制成。  乐器套组"塞朱尔"<br>公元20世纪<br>奥塔琼·瓦霍博夫制作<br>"塞朱尔"由三部分组成:冬不拉、都塔尔、索兹。制作者为努拉巴德的工匠奥塔琼·瓦霍博夫。  <b>巴基斯坦</b><br><br>本次展览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家博物馆遴选了十件珍贵文物,旨在反映巴基斯坦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巴基斯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物,如女神像、几何纹球形陶罐,以及独一无二的游鱼纹与水草纹灰陶浅碗。印度河文明时期复杂雕刻的印章可能用于贸易活动,反映了当时已发展成熟的贸易与官方管理体系。<br><br>犍陀罗艺术与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精湛的佛教艺术和技艺传统上。犍陀罗艺术和技艺是巴基斯坦的骄傲,体现了其吸收多元文化的特质。借助丝绸之路,犍陀罗艺术向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进行了广泛传播。在犍陀罗地区,与婆罗门教和佛教并存的还有耆那教。展出的祭祀陶缸的四壁上各饰一只墩坐的鸟,四角各饰一盏油灯,缸底有四条蜿蜒的蛇。这个祭祀陶缸象征着耆那教。  几何纹球形彩陶罐<br>公元前3000年<br>陶罐腹部饰半圆环绕的菩提叶,半圆之间互相连接并以垂直成列的波浪纹点缀其间。陶罐颈部呈深褐色,上绘有黑色弦纹。  陶浅盘<br>公元前2800﹣前2600年<br>这是一件"费兹·穆罕默德"灰陶浅钵,内绘饰旋转的游鱼纹,以内外两同心圆式分布。外圈绘有三条鱼,内圈双鱼,均呈逆时针环游状。鱼纹间隙饰菩提树叶纹。  灰泥佛首造像<br>公元3-4世纪<br>这尊灰泥佛首呈现出典型的造像特征:波浪状发髻后梳,头顶肉髻尤为醒目,长耳垂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是佛陀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半垂的眼帘令观者心生静穆之感。造像下颌、双唇与高挺的鼻梁反映出希腊化风格的影响。如今,我们在佛陀微笑的嘴唇上仍可看见红色颜料的痕迹。  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浮雕<br>公元2-5世纪<br>浮雕顶部呈拱形、其上雕刻两则佛陀本生故事。上部描绘释迦牟尼度化龙王阿波逻罗的情景。阿波逻罗端坐于饰有狮首图案的水池中、双手合十恭敬礼佛,一条巨大的那伽(蛇神)展开蛇身为其遮蔽。佛陀站立左侧,其旁为金刚手菩萨和一名顶礼信众。下部雕刻佛陀坐于高座之上,画面中央的菩提树是其悟道之处。此树被认为是某位神祗的居所,受到民众的膜拜。图中这位神衹从菩提树与祭坛中显圣,向佛陀顶礼致敬。祭坛上覆盖着吉祥草(通常在祭祀场景中出现)。祭坛基座雕刻地母从地而显现出来,恭敬地跪伏在佛陀面前。底层雕有五尊坐佛、均结禅定印。五佛即密教中的五方佛、又称"五智如来"。  黄铜星盘仪<br>16世纪上半叶<br>这件星盘仪制作于胡马雍皇帝(莫卧儿帝国第二任皇帝)时期,其上饰有藤蔓花纹、几何图案及铭文。他对天文学和占星学怀有强烈的兴趣,这一点体现在他对星盘的使用上。此盘面主体刻有经纬度、波斯文/阿拉伯文和数字。星盘仪是一种重要的航海和天文测量仪器。  <b>乌兹别克斯坦</b><br><br>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谷地带孕育了悠久的乌兹别克民族历史。自古以来,这里的城市文明不断繁荣发展。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撒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和铁尔梅兹等古城,逐渐成为手工艺、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奠定了乌兹别克斯坦独特文明的基础。<br><br>本次展览汇集了独具特色的珍品,展现了乌兹别克斯坦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自费尔干纳河谷的大铜、刻有法卢文的雕花盘、浮雕袄教仪式的骨灰盒、阿夫拉西阿卜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片,塔什干和撒马尔罕出土的公元10-12世纪彩绘釉陶精品,充分展示了中世纪工匠的高超技艺。公元19-20世纪初应用艺术杰作,包括布哈拉的金绣长袍、精美首饰和"苏扎尼"刺绣挂毯,彰显了匠人们的精湛工艺。这些展品映照出今日乌兹别克斯坦所在地域数千年来延续的艺术多样性,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性与历史性,更在于它们能够娓娓道来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叙事。  浮雕龙头<br>公元8世纪<br>龙首浮雕,张口露齿,额上生有前弯小角。  铜壶<br>公元10-12世纪<br>铜壶颈部饰有三只奔跑的动物纹样及一段阿拉伯铭文。口沿处装饰一人首鸟纹,四周环绕植物茎蔓。<br>  陶扁壶<br>公元11-12世纪<br>器身两侧微凸,整体呈扁平状,颈部细长,口沿较厚。颈部两侧设扁平双耳,壶身两侧饰模印八瓣大团花纹样。<br>  釉陶碗<br>公元10-12世纪<br>碗内饰有1个大三角形图案,其内套饰4个小三角形,内部填饰卷草纹。  <div>釉陶碗<br>公元10-12世纪<br>碗内用程式化的植物纹与铭文将碗底与口沿分为四个扇形区。</div>  釉陶碗<br>公元13-14世纪<br>碗外壁以植物纹为地,环绕穹顶式贴塑,贴塑表面有纵向凹槽。  <p class="ql-block">所有图片为原创,资料来源于馆内文物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9月18日拍摄于国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0月28日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