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品《只有河南》

不老不少

<p class="ql-block">自从探访过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心心念念惦记要亲临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与我崇拜的偶像王潮歌导演再来一次心灵碰撞……</p><p class="ql-block">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终于成行,我与先生及妹妹夫妇一行四人自驾来到郑州中牟,开始两天《只有河南》的深度体验……</p> <p class="ql-block">通过闸机进入场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粱地,红红的高粱穗饱满又挺拔。远处耸立着高高长长且错落有致的夯土墙……穿过厚重的城门,仿佛一脚踩进了时光的褶皱里。千百年光阴,最终都落在那片金黄的麦田上,成了刻在中原大地上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出门前做了观剧计划,三场主剧,十八个小剧场,争取多看几场……</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首先在小剧场看了《下沉岁月》</p><p class="ql-block">节目单上是这样说的:这部剧没有剧情,只有艺术。</p><p class="ql-block">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吗?</p><p class="ql-block">人类是从什么时候摆脱混沌状态的?</p><p class="ql-block">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吗?</p><p class="ql-block">来吧,来这里让你的思想乱飞一会儿。</p><p class="ql-block">如果您带着严肃的逻辑来看,寻找剧情、</p><p class="ql-block">寻找破绽,怕是就做错了看这部剧的心理预设。</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是以“宋代汴京十二时辰”为蓝本,还原北宋东京城的市井生活,包括百姓日常、商业活动和社会风貌,让观众穿越体验古代都市的繁荣。‌‌真的没有剧情啊!</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观看的第一场主剧是《李家村》……这部以“土地、粮食和传承”为主线的剧目,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中,一个普通村庄里的人们为了活命而奋争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生死存亡关头的艰难抉择。</p> <p class="ql-block">当看到剧中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保存粮食种子,为了子孙后代的生生不息说着“从现在起,我们再也不吃一粒粮食”而主动去赴死,唢呐凄美吹响和漫天飞雪飘舞时,我瞬间泪眼模糊,深刻体会到饥饿年代的绝望与希望……</p><p class="ql-block">《李家村》,它不仅仅是一场戏,更像是一扇打开的历史之门,带我们穿越回那个烟雨朦胧的年代,感受那份淳朴与真挚。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导演王潮歌的深邃思考,让人在泪与笑中,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温度。</p><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这场发生在以河南省为主,波及安徽北部、河北南部等地的灾难从1942年夏秋开始,至1943年春达到顶峰并逐渐缓解。受灾人数超过1000万,占当时河南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死亡人数至今仍为有争议的数字,但普遍认为在100万至300万之间。不同的统计和研究结果不一,但无疑是一场死亡枕藉的浩劫。</p> <p class="ql-block">《天子驾六遗址坑》“天子驾六”博物馆的遗址前,昏黄的灯光勾勒出斑驳的车马坑。当演员身着玄色礼服,以肃穆的仪态复刻出“天子驾六,诸侯驾五”的礼制时,泥土里的青铜锈迹突然有了温度。那不是冰冷的文物,是上古时期“礼”的开端——中原大地第一次用规整的秩序,定义了文明的模样,让王权不再是野蛮的争夺,而是有了庄重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曹操的麦田》带我们踏入汉魏的篇章,曹操的身影在苍茫的暮色中格外清晰。他不是戏文里单一的“奸雄”,而是站在官渡古战场的风沙里,望着破碎的山河叹息的诗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吟诵响起时,悲壮感顺着风声漫过来——那是中原大地独有的英雄气,是在乱世里想护一方百姓,却终究抵不过历史洪流的无奈,慷慨又苍凉……</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剧场》讲的是站前广场……一仓粮食,两个兄弟,百万饥民……</p><p class="ql-block">其中李十一和李十八是舍小我、取大义的兄弟,这大义在至暗时刻散发出人性的光芒。这光芒照耀着我们,我们感到温暖。这光芒照耀着子孙,子孙绵长。这光芒照耀着麦田,麦田生长。</p> <p class="ql-block">《侯车大厅》</p> <p class="ql-block">《幻城剧场》是三大主剧之一,与“李家村剧场”和“火车站剧场”的叙事性不同,它是一场极其宏大、瑰丽、充满想象力的穿越时空的视觉史诗。如果说“李家村”和“火车站”讲述的是具体的“人的故事”,那么“幻城”讲述的就是 “文明与历史的故事”。它是一幅立体的、流动的、跨越数千年的河南历史长卷。这个舞台和观剧座位很独特,观众座位是固定看台,而对面是一个巨大的、像地下城市一样的L型坑阵。整个舞台由多个巨大的升降平台组成,可以随时让地下的“朝代”升起,又让台上的“人物”沉入地下。这设计营造了一种“古今对话”的格局。我们坐在看台上,俯瞰着脚下这些在土地下沉睡的历代先贤,他们随着灯光和音乐,从历史的尘埃中“复活”与我们相见:老子与孔子隔空论道;李白和杜甫在此对酒当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舞台上活过来;花木兰、武则天等巾帼英雄飒爽登场。无数的诗人、艺术家、思想家……从地下缓缓升起,构成一个星光熠熠的文明矩阵。</p><p class="ql-block">巨大的L型墙面的投影幕布上,时而呈现甲骨文,时而呈现诗词歌赋、山水画卷,时而宋徽宗的瘦金体在光影中流转,将书画的雅推向极致。它们与台下升降的实体人物和建筑交融,形成一种“虚与实”、“古与今”的完美结合……它像一场宏伟的“梦”,一场关于中华文明的、极致的视觉幻想。当灯光熄灭,那些沉入地下的先贤轻声呢喃:“我们从未离开,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幻城剧场》让我们感受到脚下所站的河南,不是一片普通的土地。它的地下,层层叠压着夏商、汉唐、宋金等无数朝代的文明。“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在这里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可感、可知、可看的体验。 它打破了历史是“书本上死去的知识”的隔阂。通过让历史人物“活过来”并与其对话,我们会感到,老子、杜甫并不遥远,他们就和我们在同一个空间,他们的思想与诗歌,依然在与今天的我们共鸣。</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河南》</p> <p class="ql-block">《麦子啊麦子》</p> <p class="ql-block">《李铭旦书场》</p> <p class="ql-block">《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p> <p class="ql-block">《薛怀义》</p> <p class="ql-block">《老院子》</p> <p class="ql-block">两天的时间很快过去,虽然提前做了功课,虽然紧赶慢赶,虽然看了三场主剧和许多场小剧,但还是深感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到今天为止,脑海中还时常会想起剧中情景……</p><p class="ql-block">我想这片土地的秘密,不在于一个清晰的结论,而在于这种丰饶、复杂、甚至矛盾的感受本身。 作品想传递的关于文明、苦难、传承的厚重感,已经成功地抵达了我的心里。这,就是一场伟大旅程的余韵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