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传承|创作与鉴赏双轨并行的儒商——黄祖礼

名家书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祖礼老师简介</p><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就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师从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学者曹宝麟教授,作品在全国、省、市等比赛中数十次获奖并入展,书法作品曾在《中华辞赋》、巜中国书法评鉴》、《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巜厦门文学》等多家刊物发表并报导,作品也先后在岳麓书院,国家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曾宪梓科技馆,郑州美术馆,东莞洪梅图书馆等地展出,并被多家机购和个人收藏。现为曹宝麟书法精英班成员。</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江西上饶广丰区书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十二届政协常委</p><p class="ql-block">广州市白云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广州市香雪书画会理事</p><p class="ql-block">广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行书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广州市天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兼行书发展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2014入展祭侄文稿杯全国书大展(中国书协)</p><p class="ql-block">2016年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中国书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入展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国书协)</p><p class="ql-block">2018年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书写新时代”全国新文艺群体书法作品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p><p class="ql-block">2018年获全国首届华珍阁金刚经书法大赛逸品奖</p><p class="ql-block">2018年入选《书法》杂志第六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p><p class="ql-block">2018年入展全国苐二届行书展(中国书协)</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入选《书法》杂志</p><p class="ql-block">第七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p><p class="ql-block">2024年入展全国十三届书法篆刻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中国书坛,黄祖礼先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并非囿于书斋的纯粹书家,也非唯利是图的寻常商贾。他以商养艺,以艺润商,在书法创作、艺术品收藏与市场运作、文化传承之间,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两条并行的铁轨,一条承载着他对书法艺术的虔诚探索与创作,另一条则运载着他作为收藏家与传播者的睿智与担当。这两轨共同导向一个目的地:让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 师恩如山:曹宝麟先生的知遇之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访伊始,当问及书法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时,黄祖礼先生的感念之情溢于言表。他深情地说道:“若论我此生最大的福报,莫过于得遇曹宝麟老师。这份恩情,不仅是艺术上的指引,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灯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先生的叙述将我们带回了那段青涩而炽热的求学岁月。最初,他如同众多书法爱好者一样,在传统的海洋中独自摸索,虽怀揣满腔热忱,却难免有不得其门而入的困惑。一个偶然的机缘,他得以结识曹宝麟先生——这位在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上皆享有盛誉的大家。曹先生没有大师的架子,对于这位好学上进的晚辈,他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与慷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最基础的笔法、字法,到更深层次的章法布局与气韵神采,曹老师无不倾囊相授。”黄先生回忆道,“他教我如何‘读帖’,不是泛泛地看,而是如同解剖般,分析每一笔的起承转合,体会每一字的空间构成。他让我明白,书法不仅是手上的功夫,更是眼力与心性的修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份师徒情谊,并未止步于书斋的教学相长。随着黄祖礼对艺术市场理解的深入,他开始尝试代理曹宝麟先生的作品。这背后,是曹先生对他为人与能力的双重信任。“老师将他心血凝结的作品交予我,这份托付,重若千钧。它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情感的链接与艺术的传播。我始终秉持一个原则:必须以最严谨、最负责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每一幅作品,让它们找到真正懂它、爱它的归宿。”在这个过程中,黄祖礼不仅深化了对书法本体的理解,更习得了如何架设艺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位眼光独到的收藏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收藏之道:宁精勿滥,以眼光决定人生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收藏领域,黄祖礼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的准则:“作为收藏家,必须有所偏好,宁精勿滥。收藏的眼光,往往决定了人生的格局与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坦言,在收藏的初期,也经历过“贪多嚼不烂”的阶段,见到喜欢的便想收入囊中。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与曹宝麟先生的点拨,他逐渐悟出了门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收藏一线名家的精品,才是保值增值、提升自身鉴赏品位的最优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收藏主线非常清晰,”黄先生介绍道,“核心是曹宝麟老师和张铁林老师的作品。曹老师的书法,植根传统,学养深厚,笔力扛鼎,是当代书坛稳健一派的杰出代表;张铁林老师的字,则带有鲜明的文人趣味与率真性情,灵动洒脱。这两位老师的作品,在艺术价值与市场认可度上,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他的视野并未局限于当代。为了追本溯源,涵养更深厚的艺术底蕴,他将触角伸向了中国古代书法的高峰——明清时期。“收藏几件明清时期的作品,并非为了投资,更多的是为了‘养眼’。”他解释道,“当你日日夜夜面对古人真迹,感受那历经数百年岁月沉淀下来的纸墨气息与精神气韵时,你的审美格调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质的飞跃。这种‘眼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指导你更精准地判断当代作品的优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古今兼顾,以古养今”的收藏策略,使得黄祖礼的收藏体系既有学术深度,又充满时代活力。他坚信,一流的收藏家,不仅是财富的拥有者,更是时代审美风向的发现者与塑造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书风溯源:以米为基,融汇宋意,近古而不泥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及自身的书法创作,黄祖礼先生显得谦逊而自信。他的书法之路,深受曹宝麟先生的影响,同样以宋代“尚意”书风为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书体,以米芾为根基。”他分析道,“米芾的‘八面出锋’,用笔变幻莫测,结体欹侧生动,非常适合表达书写的率意与激情。我花了大量时间临习《苕溪诗帖》、《蜀素帖》,力求掌握其精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他并未止步于“集古字”。在米芾之外,他对宋四家中的另一位巨擘——黄庭坚,情有独钟。“黄山谷的长枪大戟,纵横捭阖,字势开张,充满了磅礴的生命力。他的行书与草书,在气韵上是对米芾的一种补充与升华。将米的跳宕与黄的舒展相结合,能让作品在精微之处见精神,在宏观布局上显气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欣赏黄祖礼先生近期的作品时,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融汇的成果。其用笔沉着痛快,既有米南宫的“风樯阵马”,又不乏黄山谷的“长波大撇”,点画间洋溢着宋人的书卷气与写意精神。但他强调:“学习古人,最终是为了走出古人。我追求的是‘近古而不泥古’。”所谓“近古”,是精神气格上向经典靠拢;所谓“不泥古”,是在技法纯熟后,自然地融入个人的性情与对时代的理解,使作品既有传统的根脉,又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与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 传承之志:开班授徒,愿效恩师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自身艺术造诣的日益精进与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升,黄祖礼先生感到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他坦言:“现在精力尚属旺盛,便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像当年曹宝麟老师教导我一样,去收徒授课,将这份宝贵的艺术薪火传递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教学理念,深受其恩师影响,并融入了自己多年的实践心得。他计划采用“小班制、终身制”的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班教学,每期不超过十人。”他解释道,“书法教学,尤其是笔法的传授,极重因材施教。人多了,老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动作和个性化问题。十人以内,我能确保与每一位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示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终身制”的构想,则体现了他对书法传承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文化担当的宏大胸怀。“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几个月的短期培训所能穷尽。‘终身制’意味着,一旦成为我的学生,我们便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乃至终生的师承关系。无论他们在书法道路上走到哪个阶段,遇到何种瓶颈,都可以回来与我探讨,我将持续提供指导。我希望他们的学习能够永久受益,而非浅尝辄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希望能将曹宝麟先生那套严谨的、从笔法到心法的教学体系,结合自己从临摹到创作、从艺术到市场的多维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那些真正有志于书道的后来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 传播之责:广结善缘,助推后进,服务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祖礼先生的书法世界,并非一个封闭的象牙塔。他深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古训,积极地将自己的能量向外辐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广交天下能人异士。 他利用经商和收藏建立起来的人脉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结交各界精英。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事业的拓展,更是书法艺术传播的绝佳途径。“通过与不同领域的朋友交流,我能让更多原本不了解书法的人,感受到这门艺术的魅力。或许一次茶叙、一场展览,就能在一位企业家或一位科技工作者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是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进。 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他无数次地无偿指导书法爱好者,特别是针对如何准备和参加书法比赛,他给出了许多切中肯綮的建议。“看到年轻人有热情,有潜力,我就忍不住想帮一把。”他欣慰地分享道,“经我指导过的朋友和网友中,有好几位已经成功入选了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书法展览,这对于他们来说是艺术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能见证并参与他们的成长,我比自己获奖还要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是严谨负责地回应社会需求。 如今,向他求字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企业机构的题匾,还是个人收藏的条幅,他都秉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创作态度。“每一张宣纸铺开,每一次蘸墨挥毫,我都要求自己必须全神贯注,对得起求字者的信任,更对得起书法这门艺术。”他认真地说,“我不能让一幅敷衍之作流传出去,那是对艺术的亵渎。正是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让我书写的作品逐渐得到了社会更为广泛的认可。”</p><p class="ql-block">值得再重申一下的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书法的起步,完全是曹宝麟老师一手引领的。最初,他指导我们从《兰亭序》和《圣教序》这两本帖学起,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楷书方面,我对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也下过极大的苦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我的学习重心便逐步沉浸于宋代书法,尤其是“宋四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探索始于米芾,沉醉于其“八面出锋”的丰富笔法;其后,转而研习苏东坡,体会其笔墨间浑厚洒脱的文人气息;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又深入临写了黄庭坚,被他长枪大戟般开张的结体与磅礴气势所深深吸引。可以说,我的书学路径,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引下,对宋代尚意书风的一次系统巡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以其空灵秀逸的风神,也一直是我反复揣摩学习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及为人处世,朋友们常说我宽厚。我自认为人品即书品的硬道理。我十分欣赏苏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豁达境界,自己也愿以这样的心胸待人。因此,无论是师门内的各位师兄弟,还是生活中的各方朋友,我都能与他们坦诚相交,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这份来自大家的敬重,我视作比任何艺术成就都更为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祖礼先生的人生,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双轨图景。一轨是向内深入的“创作与修炼”,从承恩师教诲,到确立自身书风,再到萌生传道之志,体现的是对艺术本体的坚守与攀登;另一轨是向外拓展的“收藏与传播”,从建立个人收藏体系,到广结人脉、提携后进,再到服务社会,展现的是一位现代儒商的文化视野与社会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轨并非平行线,而是相互支撑、相互滋养。收藏的阅历提升了创作的眼光,创作的实践深化了鉴赏的深度;传播的过程反过来又促使他不断反思与精进自身的艺术。在黄祖礼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一种现代演绎——通过“修身”于书法,进而实现“推己及人”的文化传播与传承。他正以自己的方式,在这条双轨并行的道路上,坚定而沉稳地走向远方,为这个时代书写下一段关于热爱、智慧与责任的佳话。</p><p class="ql-block">整理人</p><p class="ql-block">李旺清</p><p class="ql-block">深圳技术大学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广州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p><p class="ql-block">梅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