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民不畏威(1),则大威(2)至。毋狎(3其所居,毋厌(4)其所生(5)。夫唯不厌,是以不厌。</p><p class="ql-block">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6),自爱不自贵(7)。故去彼取此(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威:指天道的威严。</p><p class="ql-block">(2)大威:这里的“威”,即威胁。“大威”指最大的威胁,这里代表的是天道的惩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毋狎:这个“毋”指没有之意。“狎”亲近,亲密关系中自然不需要庄重的状态。“毋狎”指不亲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毋厌:这个“毋”同上,“厌”指满足之意。“毋厌”指内心不喜欢、不满足,嫌弃之意。</p><p class="ql-block">(5)生:这里指“民”的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自知不自见(xiàn):“自知”指知道了解自己。相当于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自见”指不彰显自己。</p><p class="ql-block">(7)自爱不自贵:“自爱”懂得爱惜自己。“自贵”认为自己很高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去彼取此:“彼”代表“自见、自贵”。而“此”代表“自知”和“自爱”。珍惜每一个当下,“自知”和“自爱”。而不去追逐“自见、自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天下百姓如果不敬畏天道的威严,肆意妄为。那么天道就会施以更大的惩罚,百姓会有更大的灾难降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姓不喜欢,不亲近他们的居住状态。同时百姓也不满足他们的生活,不喜欢现在的生存、生命状态。因为百姓每个人都不满足,嫌弃当下的生活状态,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都对现实产生不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圣人才会真正知道自己,明白自己的追求而不彰显。圣人懂得如何爱护自己,也不会消耗生命而显示自己的高贵,朴实的面对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圣人放弃“自见和自贵”这些外在利益的追逐。珍惜当下,只做“自知”和“自爱”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首先老子讲“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这个“民”指的是天下百姓。第一个“威”代表天道的威严。前面的章节老子讲过要敬畏“天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不敬畏,就是“民不畏威”,什么都敢做,胡作非为。当天下百姓私欲膨胀,利欲熏心,不再敬畏天道的时候,会产生什么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讲“则大威至”,天道的惩罚就会到来。“大威”指天道最大的威严惩罚。老子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讲这个概念,是指当时的天下混乱,天下失道的状态。天下诸侯都不遵循天道,不畏惧天道,将来必然要受到天道的惩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会造成“民不畏威”的状态?第一个原因是“毋狎其所居”,是指天下百姓不喜欢,不亲近现在的所居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原因是“毋厌其所生”,是讲天下百姓没有“道”的主宰,内心不安定,不满足。同时,私欲膨胀,都想争夺更多的生存地盘,对他们生存、生活的状态不安乐,不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老子直接总结讲:“夫唯不厌,是以不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天下诸侯每个人都有很多欲望,总是不满足于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所以,他们开始不敬畏“天道”,自然就不惧怕“天道”的惩罚,于是才造成了“民不畏威”这个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话锋一转,对尹喜讲圣人是怎么做的。首先“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知”就是圣人知道自己来人世间的意义,也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智慧的增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自见”指不自己彰显,引申为,不会让名利之心萌生出来,不追逐让天下都看见的虚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讲圣人“自爱不自贵”。圣人不为名利耗费生命,懂得珍惜在人世间的生命。“不自贵”,圣人并不把诸侯追求的权势、财富看得有多贵重。</p><p class="ql-block">这两句话,其实是针对天下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来讲的。圣人不追求利益,自然对生存状态没有什么不满足。圣人更珍爱自己的生命,以用来践行“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老子讲:“故去彼取此”。到这里,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是第三次讲“去彼取此”,可见其重要性。老子特别强调让天下人珍惜每一个当下,只有在当下才能合于“道”;而不是去追逐那个未来虚无缥缈的梦幻泡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