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长”到一定程度,就是如何把知道和做到合一。生活日常的琐琐碎碎就是对人性和秩序的反复考验。普通人如此,成功人士如此,伟大的人也如此。谁也逃不过人性和秩序的反复考验。</p><p class="ql-block">诺奖得主去逝,引发全网翻出杨李因排名秩序与谁是主导而决裂的话题,如果真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坐实了谁也逃不过人性和秩序的反复考验……。在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在还热血沸腾的年龄,争个你先我先有情可原。如果是在双双都己取得了非凡成就的耄耋之年,排名先后与谁首先提出,应该己不在他们“在意”的范围之内了吧!</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心锚,比如说某一地域的文化谁名字排在先谁主导,谁最先提出谁功劳大,所以争“先”就变成了人性与秩序的考验……也没有对错,只是文化认知与人性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还有吃瓜群众,大肆评判别人家的遗产分配给儿女没给续弦的各种“不合理”与“不值”,贫穷限制了普通人的想象,经常都是以自己的纬度去评判其他纬度的是是非非,我们常陷于这些漩涡。</p><p class="ql-block">有的人,拿着三五千的工资,评论者亿万富翁的家长里短,</p><p class="ql-block">有的人,三五个家庭成员鸡飞狗跳,指点着政局和高官的管理布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人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感知与觉察就是对成长过程中心锚与本能的觉知与修正,人的心、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精密的计算机,我们自己常常根本不清楚潜意识的算法,而只有反映,比如:电动车在固定充电桩充电,平常都是2.50元/10小时,而在临时充电桩1元/一次,人的第一反应:这么贵?平时10小时2.50,在这儿最多充1小时就要1元?顿时觉得不合理、不平衡、不公平而心生念头;无独有偶,学伴碰到同样的问题,在某固定车位,每日8时~6时停车10元,一日超过6点,被告知超时,需多付5元,顿生不爽的念头,并因此产生其他……。这就是潜意识瞬间帮你计算出的价格而产生的不爽,似乎无关乎钱的多少,而关乎比较。平日一不留神浪费1元、5元都不带眨眼的,放坏、扔掉的何止1元5元,那为什么这会儿又这么“心疼”钱呢?</p><p class="ql-block">还有关于大妈们的免费领鸡蛋招述的灵验,现在谁家缺鸡蛋🥚🥚🥚呢,目前一个鸡蛋市场价约0.5~1.元之间,三个鸡蛋1.5~3元左右,如果你说:每人来发1.5元可能没人来,但说每人免费领三个鸡蛋却可以人山人海…,这就是普通人潜意识的算法,1.5元与3个鸡蛋在大妈们内心的价值是绝对不同的,在受过物质匮乏经历年代的人,鸡蛋的价值是~营养、富裕、奢侈、稀有、难得、向往….,甚至是权力、关系、经济的体现,这个心锚定义了鸡蛋的非凡。所以你说每人发5块不一定有人去,但是你说发三个鸡蛋就会戳中很多人的按钮。</p> <p class="ql-block">我们很多情绪都来自人性、自私、狭隘的低纬算法,只算自己的帐,不算别人的帐。</p><p class="ql-block">只算自己的帐就会生出诸多不满与抱怨,总觉得不公平、不合理、不平衡……。</p><p class="ql-block">据调查,大多数人平均每天要抱怨15~30次,并且自己毫无觉察!</p><p class="ql-block">人是习惯的造物,我们反复做的事造就了自己。遇事抱怨的习惯,会不知不觉间消耗你的能量,最后破坏你的整个人生,</p><p class="ql-block">抱怨是一种持久的思维模式,是自童年时期就已经产生影响的一种习惯反应。成年后能做到不抱怨的人,儿时的教育和养成非常重要。想要通过后天修为来放下抱怨的习惯,需要长时间的自我修炼。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行动力,更需要你有发自内心的自我改变的动力源泉和客观的反思审视的心态,才能真正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研究发现,仅仅30分钟的抱怨或只是听别人抱怨,就会导致大脑海马体区域的萎缩,甚至导致心理功能、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p><p class="ql-block">不抱怨是这世界最有力量的法则。</p><p class="ql-block">你的所言决定所行!</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谈论消极、不快的经历,你就会经历更多让你不快的事。</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谈论自己欣赏、感恩的事物,你就会为自己吸引更多积极美好的事。</p><p class="ql-block">让自己坦然淡定的秘密,从来不在别处,而在你的内心。</p><p class="ql-block">心怀感恩,心情更好,精力也更充沛!你专注感恩(三感),幸福就会靠近。</p> <p class="ql-block">由此又延伸到了钱的另一个关系:借与欠</p><p class="ql-block">关于钱,记住!你借的、欠的不是几张纸币,是人家打心底里对你的信任,是别人舍不得花的血汗钱,或者是人家的情分与善意……。</p><p class="ql-block">还钱别等催,到时候了、宽裕了就赶快还,难了就主动说,哪怕分几次还,要让对方知道,你没把这份信任、情分、善意当空气。</p><p class="ql-block">有诚信的人难得,有些人你救他急、帮他忙,要钱的时候却变成陌路人甚至仇人。</p><p class="ql-block">借钱、欠钱这事儿,古今中外屡试不爽,借钱时千恩万谢,还钱时百般拖延,因为活在人性㡳层的人是多数,在钱这事儿上很多人根本感知不到你是救急、帮助、善意…,他的潜意识有一些独白或只是自己借成功了,与你的善意、信任无关!当一个人“感”不到对方的善意、帮助,被索要时很生气,甚至恶语中伤就成了必然。</p><p class="ql-block">在众多不断重复的借钱不还,借成仇人的事件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p><p class="ql-block">👉尽量不要借(欠)别人的钱,万一借(欠)了,主动、第一时间、高调、有补偿的还!</p><p class="ql-block">👉尽量不要借出去钱,万一有不得不借的,做好要不回来的心里准备,因为这种概率很高,俗世有一种现象,借到钱后那钱似乎就成自己的了,还钱时象割自己的肉,所以会变脸,不知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竟如此普遍。</p><p class="ql-block">👉借出去钱是对自己眼力判断的一个考验,对哪些真是遇到困难的、知恩图报的、诚信的人,借出去的是情谊、支持、帮助、信任…,对那些借别人鸡给自己下蛋的、耍弄心机、以小博大、理所应当的人,借出去的是仇富、羡慕嫉妒恨、轻蔑、敌意…。</p><p class="ql-block">“借”钱有风险,借、欠需谨慎!!</p> <p class="ql-block">有学伴出差赶不回来上课,给上课的学伴们顺风快递了阳澄湖大闸蟹,我们在尽情碰撞精神火花后,尽情享用了学伴寄来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感知不是一种觉知。而你就是感知本身。感知不是你启动,而是你卸下时才会自然浮现的,感知是无立场、无中心、无评判的临在本身,它不是一种练习。而是一种回归。</p><p class="ql-block">有句话说的太对了:你改变不了的,一定是来改变你的。当你真的有感知时,就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与自己的低维认知与人性博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