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符方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627790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插图:源于生活自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题记:二十八年山里路,磨旧了布鞋,磨不灭眼底星光;半生讲台前,听惯了质疑,听不淡育人热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问他为何执着于贫瘠山乡,他只攥紧泛黄的教案:“我守的不是冷板凳,是山里娃的出路;活的不是他人眼中的体面,是对得起自己站上讲台的那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理解是幸,独行亦荣,此心光明,何惧路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晨光熹微时,他已踩着露水走在运动场的塑胶跑道上;暮色四合后,办公室的灯光仍映着他批改作业的身影。这是符方东在乡村学校执教的第二十八个年头,也是他与“不理解”相伴的二十八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总说“教了一辈子书,没挣着大钱,也没混个体面差事”,妻子偶尔抱怨“别人家丈夫能陪孩子,你却总在学校守着别人的娃”,就连曾经教过的学生,也有人私下议论“符老师太固执,现在都信息化教学了,还守着老方法不放”。这些声音像细密的雨,落在他心头,却打不湿他攥在手里的教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学校中学部缺数学老师,他主动顶上,一顶就是十多年。后来,由于交流的原因,没有中学,又上回小学数学,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学校里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自费买文具,周末骑车家访,把缺爱的孩子领回家吃饭,听他们讲心里的委屈;有人劝他“别太较真,差不多就行”,他却红着眼眶反驳“每个孩子都是山里的灯,我多用心一点,他们的光就能亮一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不是不渴望理解,只是比起他人的认可,更放不下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育人路上的艰辛,是批改作业到凌晨的疲惫,是看着学生因家境辍学的无力,是坚守清贫却要面对世俗质疑的孤独。但每当看到曾经的学生考上大学、回到乡村建设家乡,他便觉得所有的“不被理解”都有了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老符两鬓斑白,依旧每天清晨踩着露水去学校,傍晚披着晚霞批改作业。他从未因亲人的不解而动摇,只因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他就明白:育人之路从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而是为了守住自己心中的“悦”——那是学生解开难题时的笑容,是山里娃奔向远方的背影,是自己与数学、与讲台、与这片土地的半生相守。有人懂,是锦上添花;无人懂,便以初心为灯,在独行的路上,把数学公式写成最动人的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