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过很多国宝,但你亲自摸过国宝吗?我说的这个国宝,你不仅可以抚摸,还可以拥抱。</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黄河大铁牛!在山西永济蒲津渡遗址上,这四个黄河大铁牛就摆在那里。你可以抚摸,可以拥抱,可以贴脸。还有个游客骑了上去,被工作人员喊了下来,说怕把他摔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可不是普通的大铁牛,这是1300年前的历史最悠久的大铁牛,是唐朝皇上李隆基亲自审定建造的大铁牛,是世界上最重的大铁牛,是工艺水平最高的大铁牛,是有重大历史功绩的大铁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要说大铁牛,得先说说蒲津渡。永济古称蒲州,南依中条山,西临黄河,地处秦晋交通要冲,兵家重地,历代王朝均在此建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秦公子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在蒲津渡建桥之先河。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此造桥。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均在此连舟造桥。不过,这些桥都是临时性浮桥,没有桥墩,用竹索连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了唐开元年间,蒲州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更加重要,竹索连舟桥已极不适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兵部尚书上疏唐明皇,陈述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唐明皇李隆基立即降旨,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经集思广益,拿出造桥方案:一是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为索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元年间属盛唐时期,冶铁业发达,于是两岸奉命在现场炼铁铸造,数万民众参与,历时五年终于终于建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四尊铁牛,每尊长3米,高2米,重约55-75吨。1600年前,这么大的铁牛是怎么铸造的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在现场用黄蜡雕塑铁牛造型,作为初始模型。在蜡模外层涂抹厚厚的黄河澄泥。烘烤使蜡液流出,形成空心泥模,留注入口和排出口。堵住排出口,向泥模中注入铁水与锡的合金溶液。冷却后打碎泥模,取出铁牛成品。</p><p class="ql-block">这些铁牛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产量的五分之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细看这些铁牛,不仅块头巨大,而且惟妙惟肖。它们面河横向两排,头西尾东,伏卧,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翘角,昂首,两眼圆睁,形象逼真,矫健强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牛尾后有横轴,直径0.4米,长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这粗壮的铁轴用于拴连桥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铁山、铁柱,都是用来固定铁索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铁索上铺木板,铁锁下固定舟船,就形成了铁索浮桥。这浮桥全长达360米,连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成为中原与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尊牛的旁边都有一个铸铁人,四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有高鼻深目的胡人,也有和蔼可亲的汉人。他们都作牵引状,估计那手上应当是牵着栓牛铁索的,只是铁索已不知何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实,作为索桩的不仅是地面上这四尊大铁牛,每个铁牛腹下都有六根粗大的铁柱斜插地下,形成地锚结构。同样,每个铁人的下面也有一根粗大的铁柱插入地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在地面上能看到大铁牛,其地下是展览馆,在展览馆里就能看到那斜插的铁柱,只是这些铁柱一直在地下,腐蚀的特别严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铁牛加地锚的结构,使蒲津渡铁索桥非常结实,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使用了500多年。桥被毁后蒲津渡一度荒废,但铁牛仍存。到了明朝,蒲津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渡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又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黄河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铁牛也逐渐被历史与河沙湮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永济人一直没忘这些铁牛。1989年,考古人员通过打探洞的方式发现了它们。经过一年多的发掘,最终将埋入地下两米多的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七星铁柱及三个土石夯堆全部清理出土。 采用就地提升12.2米方案,经过脱盐、除锈等技术处理,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让游人抚摸可以像包浆一样有利于铁牛的保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用铁牛固定索桥,因为《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在洪泽湖、青铜峡、颐和园都有铁牛镇水。七根铁柱则是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铁柱象征天,铁牛象征地,再加上四个铁人,就共同构成天地人宇宙三才的完整象征体系。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说:“这是一个实际功能与艺术珍品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强烈推荐你到这来,还因为大铁牛前面两公里就是四大名楼之鹳雀楼,后面三公里就是《西厢记》发生地普救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你会问,那对岸也应当有对应的四尊铁牛吧?是的,只是因为黄河河道逐渐西移,导致原位于对岸的铁牛大致在偏移360米的区域,而且被埋藏于更深的水下。因技术问题,目前对岸铁牛的发掘工作尚未启动。未来通过考古发掘将与现存的四尊铁牛共同展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