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2日,行程第六天,九点出发前往菲斯古城游览。作为被《Traveler》杂志评为全球最浪漫的十大城市之一,这座九世纪的老城完全是时光的化石——毛驴驮着货物在巷弄里穿梭,蹄声哒哒敲打着千年石板路,恍惚间真以为穿越回了中世纪。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城区里,Attarine经学院的雕花木门后藏着伊斯兰建筑的精巧,Nejjarine泉的流水声仍在诉说着古都的故事,而伊德里斯陵墓前的信徒,正用低语追念这位城市的缔造者。路过卡拉维因大学的外墙时,向导特意强调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比欧洲的大学早了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当毛驴的蹄声在狭窄的石板路上敲出古老的节奏,菲斯古城便在晨曦中缓缓苏醒。这座九世纪由伊德里斯王朝奠基的城市,像一本被时光遗忘的典籍,每一页都写满阿拉伯书法般的曲折巷弄、香料市场的馥郁香气,以及匠人作坊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汽车被禁止通行,毛驴仍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仿佛现代文明的洪流在此绕道而行。</p> <p class="ql-block">《Traveler》杂志将菲斯评为“全球最浪漫的十大城市之一”,并非因其现代意义上的浪漫,而是源于一种原始而厚重的诗意:毛驴蹄声与诵经声在风中交织,香料与皮革的气味在阳光下发酵,时光在这里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立体的沉淀。当黄昏降临,宣礼塔的召唤声穿过千百条小巷,整个古城仿佛被一层金色的薄纱笼罩,让人恍惚间觉得,中世纪从未真正远去。</p> <p class="ql-block">安达卢清真寺的大门虽只能远观,但其繁复的马赛克镶嵌,已足够让人想象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最震撼的当属皮革染坊。踩着狭窄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登高远眺,视野豁然开朗的瞬间,几十个巨大的染缸在阳光下铺展,靛蓝、绯红、明黄、赭石……如同被天神打翻的调色盘,在黄土夯实的地面上晕染出惊心动魄的斑斓。工人们赤着脚在缸间忙碌,缸沿凝结着经年累月的染料痕迹,像一圈圈凝固的彩虹,诉说着无数个日出日落的忙碌。古老的制革工艺就这样在喧嚣中延续。</p> <p class="ql-block">阳光慷慨地倾泻而下,给每一口染缸镀上金边。工人们赤着脚穿梭在缸与缸之间,古铜色的脊背在光影中起伏。他们手持木桨搅动染料,手臂扬起又落下,溅起的色点在空气中划过弧线,如同一场流动的色彩仪式。这是延续了千年的古老工艺,没有精密的仪器,全凭经验与手感:何时加染料,如何控火候,怎样让皮革吸附最饱满的色泽,都藏在工人掌心的老茧与眼神的笃定里。喧嚣的吆喝声、木桨撞击缸壁的闷响、染料发酵的微鸣,交织成菲斯最鲜活的市井交响。</p> <p class="ql-block">俯身细看,染缸里的世界藏着自然的密码:靛蓝来自木蓝草,绯红取自茜草,黄色源于番红花……植物的精魂在水中舒展,与皮革的肌理相融,最终沉淀为指尖可触的温润。这些经过数十道工序的皮革,将被制成鞋履、手包、皮带,带着菲斯的体温,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走下楼梯,巷边的皮店早已摆开琳琅满目的成品。指尖抚过皮带的纹路,能感受到染料渗透的厚重。选一条靛蓝底色缀着几何花纹的款式,老板用不流利的法语报出150迪拉姆的价格,爽快成交。系在腰间,仿佛把那片调色盘的一角、工人赤足踩过的烟火气、古城千年的时光褶皱,都悄悄揣进了行囊。</p><p class="ql-block">最终忍不住在皮店里选了条花色皮带,150迪拉姆的价格,算是把菲斯的烟火气揣进了行囊。</p> <p class="ql-block">菲斯的真正灵魂藏在迷宫般的小巷里。皮革染坊的工人赤脚踩在靛蓝色的染缸中,将布匹高高抛起,色彩如瀑布般倾泻;香料商人用铜秤称量着藏红花与肉桂,空气中弥漫着甜香与辛辣的碰撞;手工艺人在昏暗的作坊里敲打银器,火花溅落在堆积如山的工具上,恍若星辰坠落人间。这里没有刻意的“景点”,只有活着的历史——每一扇门后都可能藏着三代传承的皮具作坊,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遇见孩童追逐皮球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一点准时出发,一小时车程后,沃鲁比利斯的罗马残阳猝不及防地撞入眼帘。这座古罗马北非遗迹远比想象中清晰,凯旋门的白色石柱仍昂然挺立,街道的纹路、公共浴室的地砖,甚至油磨房的石槽都完好留存。镶嵌画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能看见昔日市集上的人声鼎沸。</p><p class="ql-block">这片1997年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远比想象中更清晰地保留着时光的印记[__LINK_ICON]。公元40年被罗马人占领后,这里曾是帝国在北非的重要行政中心与粮食产地,如今虽不复当年繁华,却依旧能从遗迹中触摸到昔日的脉搏。最醒目的是那座建于公元217年的凯旋门,白色石柱在残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昂然挺立的姿态里,仿佛还留存着罗马军团凯旋时的荣光。脚下的街道纹路分明,被千年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依稀能辨认出当年马车碾过的辙痕;不远处的公共浴室遗址里,彩色地砖拼接的图案仍未完全褪色,让人联想到古罗马人沐浴闲谈的惬意时光;而油磨房的石槽棱角依旧,仿佛昨日还回荡着橄榄压榨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这座曾历经毛里塔尼亚首都、罗马前哨、伊德里斯王朝都城多重身份的古城,在1755年的大地震后虽沦为废墟,却因未被过度修复而保留了最真实的模样。漫步其间,残垣断壁间既有罗马建筑的规整秩序,又藏着北非大地的粗犷肌理,时光在这里不是消散的云烟,而是凝固在石头里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一位当地工作人员看我们举着手机相机忙着拍照,比划着可以帮我们,我们也心领神会的递过手机,他熟练地找好角度,让凯旋门的石柱与残阳恰好构成背景,按下快门的瞬间,千年遗迹与此刻身影定格在同一帧画面里。递过20迪拉姆小费时,他笑着指了指镜头里的光影,仿佛在说这是罗马古迹的同框,时光与当下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头望去,凯旋门的剪影在暮色中愈发清晰。那张与遗迹同框的照片里,残阳正好落在石柱顶端,像给这段跨越千年的相遇,烙上了一枚温暖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车子继续向舍夫沙万进发,临近小镇时,司机突然停在一处山坡。夕阳正缓缓沉入天际,将下方的蓝白小镇染成暖金色,家家户户的蓝色门窗与白色墙壁在暮色中层层叠叠,秋千与吊椅在晚风里轻轻摇晃。我们举着手机拍个不停,直到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山后。</p> <p class="ql-block">抵达舍夫沙万时,夜色已浓。入住的特色民宿充满阿拉伯风情,三个床位配着雕花的木家具,卫生间的瓷砖上也绘着繁复的纹样。躺在柔软的床上,耳边似乎还回荡着菲斯的驴蹄声、沃鲁比利斯的风声,以及舍夫沙万山坡上的快门声——这一天,我们从九世纪走到古罗马,最终在蓝白小镇的怀抱里,收好了摩洛哥最动人的碎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