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持之以恒</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7854300</p><p class="ql-block">图片:持之以恒</p><p class="ql-block">景地:穹窿山</p> <p class="ql-block">重阳时节,我站在穹窿山脚下,仰望着这座被秋意浸染的江南名山。金黄的银杏叶与常青的松柏交织出一幅流动的青绿画卷,而山间蜿蜒的古道仿佛一条时光隧道,邀请着每一位登高者用脚步去丈量那沉淀了五千年的文明厚度。"重阳踏秋赏青绿,步履丈量五千年"——这句看似简单的主题,实则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生命哲学:在自然的节律中寻找历史的回响,在登高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文化的精神攀登。</p> <p class="ql-block">穹窿山自古便是文人雅士登高抒怀的圣地。明代文人王鏊在《穹窿山游记》中写道:"每岁重九,士女倾城而出,登高望远,以畅秋志。"这种习俗背后,是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古人将九月九日定为重阳,正是因为"九"为阳数之极,两九相重,阳气达到顶峰后便开始潜藏,这一自然规律启发了人们对生命盛衰的思考。在穹隆山巅俯瞰,漫山遍野的青绿色彩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层次——那是不同树种对季节更替的个性化回应,正如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呈现出的多元面貌。每一片坚持到秋季仍保持绿色的叶片,都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每一处裸露的山石上斑驳的苔藓,都在诉说着时间积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脚下的每一步都可能与历史产生奇妙的共鸣。穹窿山不仅是自然名山,更是文化圣山。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曾在此建离宫别苑,汉代名士朱买臣曾在此隐居读书,而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更是在此修炼得道。山间的"孙武苑"遗址,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位写下《孙子兵法》的军事家如何从穹隆山的险峻地形中领悟战争之道。当我驻足于刻有"兵圣孙武"字样的石碑前,仿佛能听见两千多年前剑戟相击的声音与今日山风穿林的呼啸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山腰处的"上真观",道观飞檐在秋阳下投下几何形的光影,与唐代诗人皮日休笔下"穹隆山上白云飞,仙人乘鹤何时归"的意境遥相呼应。这些文化遗迹如同镶嵌在绿色山体上的文明芯片,记录着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穹隆山的青绿景观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自然史书。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9%,拥有植物种类一千余种,其中不乏千年古树。在"玩花池"边,一棵据传植于宋代的古银杏依然枝繁叶茂,它的年轮里刻录着朝代更迭的密码;在"百丈泉"旁,蕨类植物从湿润的岩缝中探出头来,展示着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态之一。登山途中,我遇见一位正在采集植物标本的老者,他告诉我:"穹隆山的每一片叶子都有故事,这片枫叶的红晕与宋代画家笔下的'绛色'如出一辙,那株蕨类的形态在《本草纲目》里早有记载。"这种将自然观察与文化记忆相联系的视角,正是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方式。当我们俯身细看一株草、一块石时,看到的不仅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阳登高这一传统习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避灾祈福的仪式,更成为都市人重新连接自然与历史的契机。在穹隆山的登山步道上,我遇到了不同年龄段的登山者:有牵着孙辈的银发夫妇,有背着画板的艺术生,还有举着相机记录秋色的摄影爱好者。一位大学生告诉我:"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实体体验来确认自己的文化根脉。"确实,当我们用双脚丈量穹隆山的每一寸土地时,完成的不仅是一次体育锻炼,更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山间的石阶被无数前人的脚步打磨得光滑如镜,这种集体记忆的累积比任何文字记载都更为生动。</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已是黄昏,夕阳为穹隆山披上了一层金红色的纱衣。回望这座在秋色中巍然屹立的名山,我忽然明白"步履丈量五千年"的真谛——它不是简单地追溯历史,而是通过身体的移动与自然的接触,让沉睡的文化基因在我们体内苏醒。穹隆山的青绿四季轮回,恰如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每一次重阳登高,都是对这种永恒生命力的致敬。在这个重阳节,让我们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历史的思考继续前行,因为真正的文化传承,正发生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用心感受的当下。</p> <p class="ql-block">《重阳穹隆山行吟》</p><p class="ql-block">一、登高引</p><p class="ql-block">金商叩牖启重九,步履铿锵向翠微。</p><p class="ql-block">千载松涛磨石径,一襟秋色染人衣。</p><p class="ql-block">云栖古观飞檐角,风送经声出翠帏。</p><p class="ql-block">莫问仙源何处是,穹隆烟岫接斜晖。</p><p class="ql-block">二、山径问史</p><p class="ql-block">苔痕漫漶吴宫础,石隙犹存汉简香。</p><p class="ql-block">孙武演兵崖壁险,张颠醉墨涧松狂。</p><p class="ql-block">兵书页页藏峰壑,剑气丝丝绕栋梁。</p><p class="ql-block">最是枫燃霜色里,恍闻金柝彻山冈。</p><p class="ql-block">三、青绿笺</p><p class="ql-block">银杏摇金筛日影,唐松擎翠拄云天。</p><p class="ql-block">苔钱暗记光阴篆,蕨手轻翻太古篇。</p><p class="ql-block">百丈泉边蝌蚪篆,玩花池畔宋时烟。</p><p class="ql-block">千年物候同笺注,一叶一纹皆史镌。</p><p class="ql-block">四、丈量辞</p><p class="ql-block">稚子牵襟询鹤迹,耆翁扶杖辨碑镌。</p><p class="ql-block">镜头摄取流光碎,画本勾留黛岫连。</p><p class="ql-block">九域同登云外路,五千年在屐尖前。</p><p class="ql-block">忽惊夕照熔金处,万壑千岩起诵弦。</p><p class="ql-block">五、归吟</p><p class="ql-block">松风浣尽尘嚣语,石磴摩挲岁月痕。</p><p class="ql-block">枫叶题诗红胜火,苔痕作篆绿于荪。</p><p class="ql-block">非关避厄佩萸佩,为掬山光养性根。</p><p class="ql-block">欲问仙家何处觅,穹隆青霭是桃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