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应邀参加了由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的,聘请上海图书馆文献研究与开发部徐凡主任主讲的“光影里的上海:120年电影中的海派文化重奏”第四讲《银幕里的上海“味道”》。</p> <p class="ql-block">下午1:30,来到漕溪北路595号上海电影博物馆,拍了几张实景照后,随电梯上了A座5楼第二放映厅。与老朋友上海图书馆的徐凡老师会了个面,她便开始了一个半小时的精彩报告。</p> <p class="ql-block">著名导演孙道临、桑宝金与汤晓丹为原型,通过凝固的肢体语言诠释影视艺术代际传承的主题。</p><p class="ql-block">雕塑基座隐现斑驳痕迹,见证着上影厂厚重的历史积淀,宛如时空长廊中永不落幕的创作现场,无声诉说着中国电影人的匠心坚守。</p> <p class="ql-block">以“荣誉殿堂”为主题,墙面铺陈着错落有致的黑白老照片,镌刻“百年辉煌”见证光影历程。</p><p class="ql-block">接待台前“SFM”标识醒目,工作人员身着正装忙碌于展陈事务。空间采用极简白调,暖光均匀漫射,与斑驳的历史影像形成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整个区域庄严肃穆,既彰显影视艺术的厚重底蕴,又体现现代展馆的精致格调。</p> <p class="ql-block">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前台。</p> <p class="ql-block">上海电影厂的过桥。</p> <p class="ql-block">穿过长廊。</p> <p class="ql-block">进入放映厅。</p> <p class="ql-block">徐凡老师坐在讲台前,目光掠过投影幕布上那行“味觉记忆与光影叙事 银幕里的上海‘米道’”,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场讲座的开场,更像是一次穿越百年的味觉邀约。</p><p class="ql-block">光影流转间,上海的味道从银幕里飘了出来——不是简单的酸甜苦辣,而是藏在镜头背后、被时间腌渍过的城市情绪。那些曾被忽略的餐桌、街边小摊、茶楼包厢,原来都是电影写给这座城市的情书。.</p> <p class="ql-block">随即,被徐凡主任拉回到120年前,仿佛随她走过了电影发展的国外引进,国内早期电影,上海辉煌,电影美食(泡饭、火锅、蝴蝶酥和排骨年糕等)多个阶段,以及《劳工之爱情》、《乌鸦与麻雀》、《春风得意梅龙镇》、《爱情神话》、《繁花》和将公演的《菜肉馄饨》等系列含美食的电影,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上海:光影与美食的双重叙事之城”——这标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抽屉。电影拍的从来不只是故事,还有气味。</p><p class="ql-block">闻得到《马路天使》里弄堂口煎饼的焦香,也尝得出《小城之春》里那碗冷掉的泡饭里藏着的欲言又止。</p><p class="ql-block">食物在银幕上从不喧宾夺主,却总在关键时刻,替人物说出心底最深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从默片时代起,食物就悄悄成了电影的“潜台词”。一碗阳春面端上来,可能是贫苦生活的写照;一盘蟹粉小笼摆在桌上,又成了体面人家的门面。</p><p class="ql-block">到了今天,“饮食电影”不再只是背景点缀,它自己成了主角。我们看的不再只是谁吃了什么,而是那口热气腾腾里,升腾起多少代人的共同记忆。</p> <p class="ql-block">2025年上海电影节推出的“看电影·恰上海”美食地图,让我笑了。原来我们早就不满足于只在银幕上看人吃饭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也要按图索骥,去片中同一家生煎店打卡,坐在阿宝常去的那张卡座里,点一客“王家沙招牌蟹粉”。电影和现实的边界,就这样被一口热汤冲开了。</p> <p class="ql-block">青莲阁茶楼,1903年就开张的老地方,居然是上海第一个固定放电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想象着:一群穿长衫的男人嗑着瓜子,喝着茶,银幕上正演着无声的悲欢离合。那时的电影是新鲜玩意儿,可人们来这儿,图的不只是看片,更是那份热气腾腾的市井烟火。</p><p class="ql-block">茶楼成了最早的“影院+餐饮综合体”,而“米道”,早就在光影初现时,就埋下了根。</p> <p class="ql-block">《劳工之爱情》里那个卖梨膏糖的小贩,一边吆喝一边啃着冷饭团。这画面如今看仍鲜活——没有配乐,没有台词,可你就是能尝出那饭团的干硬与无奈。它是最早的“上海打工人的午餐”,也是中国电影里第一次,把食物和命运绑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十六铺码头,江海交汇处,南北风味在此碰撞。码头工人啃着大饼,洋行职员喝着咖啡,而街角那家小馆子,竟能同时端出宁波汤圆和俄式罗宋汤。</p><p class="ql-block">这种“混搭”,不是刻意为之的fusion,而是生活逼出来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电影里的上海,从来不是单一味道,它像一锅文火慢炖的腌笃鲜,咸的甜的鲜的,全都融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上海就是漕运要道,四方食客汇聚于此。开埠之后,更是餐馆林立,菜系纷呈。</p><p class="ql-block">电影里常出现的“本帮红烧肉”,其实也是移民口味的妥协与融合——太甜不行,太咸也不行,得刚好让苏北人、宁波人、广东人都能下筷。这味道,是商业的,也是人情的。</p> <p class="ql-block">说到夏天,老上海人最惦记的,是那一口冰镇西瓜。明万历年间崇明已有黑皮瓜,到清乾隆时,花皮雪瓤的品种已登上县志。</p><p class="ql-block">电影《马路天使》里,赵丹抱着西瓜穿过弄堂的画面,至今让人觉得清凉。那一抱,不只是瓜,是整座城市对酷暑的抵抗与温柔。</p> <p class="ql-block">民国街头的冷饮摊,是摩登生活的缩影。真福斋的招牌下,有人在摇着冰屑机,叮叮当当的声音混着汽水开瓶的“嘶——”声,成了那个年代的BGM。</p><p class="ql-block">电影里常有小姐少爷们喝着柠檬水谈情说爱的桥段,可我更记得那些蹲在路边喝冰绿豆汤的普通人——他们的舌尖,才真正尝到了时代的凉意与甜头。</p> <p class="ql-block">“东方汽水”“商华氏臣屈”,这些名字如今听起来像谜语,可当年却是家家户户冰箱里的常客。</p><p class="ql-block">广告画上,汽水瓶冒着泡,写着“清凉解渴,精神百倍”。电影里,主角喝完一口汽水,眼神突然坚定,仿佛注入了勇气。食物在这里,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情绪的开关。</p> <p class="ql-block">“洋味:西风东渐的摩登上海”——这三个字,是外滩的灯火,也是起司蛋糕的香气。</p><p class="ql-block">当西餐第一次被端上银幕,镜头总会多停留几秒:刀叉的反光、奶油汤的热气、女角第一次切牛排时的拘谨。</p><p class="ql-block">这些画面,记录的不只是饮食变化,更是一代人面对世界的忐忑与好奇。</p> <p class="ql-block">《造洋饭书》光绪年间就出了,上海美华书馆印的,教中国人怎么做“罗宋汤”“铁扒鸡”。</p><p class="ql-block">电影里常有家庭主妇翻这本书的镜头,丈夫在旁嘀咕:“洋饭吃不惯。” 可下一顿,桌上还是出现了半生不熟的牛排。</p><p class="ql-block">这种“嘴上拒绝,身体诚实”的矛盾,正是上海人面对外来文化最真实的反应。</p> <p class="ql-block">1940年代,中国版《白雪公主》上映,陈娟娟演公主,七矮人全是本土演员反串。</p><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电影宣传时,冰淇淋店立刻推出“白雪公主甜筒”,粉红奶油配上巧克力矮人帽,风靡一时。</p><p class="ql-block">电影带动消费,从来不是今天才有的事。那时的“联名款”,是用味觉刻进记忆的。</p> <p class="ql-block">广告里,西装男子举着大闸蟹,旁边写着“卓别林同款”。这荒诞又真实的画面,正是上海的幽默——把西方喜剧大师和阳澄湖蟹绑在一起卖,居然也有人信。</p><p class="ql-block">电影里的文化碰撞,最终都化作了餐桌上的谈资。我们吃的,从来不只是食物,还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市味:百年银幕上的平民美食”——这标题让我心头一热。真正的上海味道,不在米其林餐厅,而在那些电影里一闪而过的早餐摊。</p><p class="ql-block">泡饭、酱菜、油条,曾被嫌弃是“穷人家的饭”,如今却成了纪录片里反复吟唱的“白月光”。黄河路上的十只澳龙再贵,也比不上外婆那一碗泡饭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火锅,是电影里最热闹的餐桌。围坐一圈,热气腾腾,话匣子就打开了。</p><p class="ql-block">左翼电影里,知识分子在火锅旁讨论救国;现代剧里,老友重逢,第一句总是:“走,吃火锅去。”</p><p class="ql-block">食物在这里,是媒介,是仪式,更是情感的导体。</p> <p class="ql-block">纪录片拍“上海夜”,镜头扫过深夜小面馆,老板在灯下揉面,墙上挂着一幅字:“上海夜”。</p><p class="ql-block">没有旁白,只有锅铲声和风声。那一刻使人明白,所谓“米道”,就是这些无声的日常——它不喧哗,却最深沉。</p> <p class="ql-block">街角灯笼高挂,老建筑门口摆着几碟家常菜,热气在冷夜里升腾。“烟火拾味”四个字,写尽了我对上海味道的全部想象。</p><p class="ql-block">它不在米其林榜单上,而在某部老电影的某个镜头里,在银幕亮起的那一刻,悄悄回到舌尖。</p> <p class="ql-block">电影《繁花》以精致美术构建上海黄河路的鲜活图景。</p><p class="ql-block">深棕主调搭配黑金纹饰,既显复古厚重又暗藏浮华底色。酒吧场景中考究的陈设布局,将剧集里的泡饭、排骨年糕等美食符号融入空间叙事,使饮食文化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城市肌理。</p><p class="ql-block">美术团队通过光影与质感的细腻把控,让餐桌烟火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成就影像化的海派美学图谱。</p> <p class="ql-block">今年11月15日将放映的《菜肉馄饨》,讲述每周六小汪会回父母家一次,顺便吃碗老汪拿手菜肉馄饨的故事(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在讲座尾声,上海图书馆文献研究与开发部主任徐凡老师坐在中间位置,与热情的听众亲切合影。</p><p class="ql-block">镜头定格间,徐老师面带微笑,儒雅从容;听众或侧身倾谈、或举着笔记展露求知热忱。</p><p class="ql-block">光影交织下,书卷气与求索目光相映成趣,这场跨越书架与心灵的对话,此刻化作一张满载思想温度的珍贵影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