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的文坛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朦胧诗,他们的主要人物包括北岛、顾城、舒婷、食指、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海子、牧野等,朦胧诗一出现,就在一代年轻人中引起强烈震撼,广泛流传,不断的融入人们的生活,有些诗句已成脍炙人口的新成语,有了特别明确的意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好像已是路人皆知,《明朝的那些事》后记中“当年明月”则引用了食指的《相信未来》。<br> 转眼五十年过去了,在忙忙碌碌大半生之后,这群朦胧诗的追随者也熬到了退休,早上在空旷的地方,伸伸腿、弯弯腰,然后抬头望着天空发呆,眼前飘过时时变幻的云,深深的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感叹着目前无忧无虑的生活,煞费苦心的想着应该干些什么年青时喜欢做、又没尽兴的事。回到家里在许久没翻动的书架上找出那些出版印刷的、或是手抄的朦胧诗,比对现实再慢慢的品味。这么多年的生活阅历,忽然使那些看似简单平淡的句子,又多出了浓浓的趣味和层次,那恰到好处的人生体会,散发着只有身临其境的当事人才能充分理解的滋味。 春叶属“猪”,出生于1960年初,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被统称为“60后”,但春叶总觉得自已应该算个“50后”,在一群“60后”的里面总喜欢扮演老大的角色。<br> 春叶和他的同龄人人也有他们的幸运,读书时没有择校的烦恼,没有“小升初”、也没有“中考”,毕业后才恢复“高考”。遵循的是“就近入学”的原则,春叶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和高中同学,基本上还是那群人。教材也只能算简化版,但有两点却十分被人重视,一是写文章,二是毛笔字,这两点出色,人们就认为你有文化。其实就是迎合各种运动,配合宣传,在人群中能不知不觉的崭露头角。 十年寒窗,倒也无人苦读,浑浑噩噩,都这么过来了。毕业时,国家突然恢复高考,于是在街道社区等待分配工作的春叶和一大批同龄人,又报名回到学校上补习班,只不过是夜校,白天的学校还要留给正常读书的学生。<br> 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他们的学习态度一点也不为过,但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七七、七八年的高考录取率只有现在的3%,他们虔诚的相信“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多学一点文化,自已的能力就大一点,对社会的贡献也会多一点。考不上大学的人还可以报考中专、技校,甚至有一些单位的招工也是通过文化考试录取。 春叶如愿考上南京石城机械厂技校,石城机械厂是有数字编号的军工厂,也是南京地区为数不多的高工资单位,读两年技校,进厂实习一年,转正后就可以每月拿42元的工资,比其他厂要多20% 的收入,口袋里的工作证在许多社交场合的含金量都是很高的。<br> 机械厂技校按专业开了钳工班、车工班和铸工班,学校有自已的实习工厂,除了文化学习,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实习工厂实习。春叶被分配在钳工班,自小他的动手能力就强,所以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际操作,春叶做起来都很轻松。<br> 连春叶自已也没想到的是,技校读书期间每人每月还有15元的生活补贴,对于从没有收入的学生,这可是一笔很高、属于自已的、可自由支配的钱,想买什么?自已去买,想吃什么?自已去买。壹角伍分钱,中午可以在厂食堂吃到一份青菜烧肉元,也可以吃到三只大肉包。每月能省出二角三分,买一期《诗刊》,有空时慢慢细读。<br> 读高中时,春叶背过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过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穿裤子的云》,抄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 诗歌追求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诗人能够写出绝妙的诗,是因为他有跳跃性的思维。如同一滩海水在日复一日的暴晒下,结出盐粒,诗人挑出几粒剔透的结晶,略过中间的环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诗。读诗的人将这几粒结晶放入水杯,尝到的咸味,和杯中水的多少有关,也和饮用者的感受有关。<br> 在朦胧诗的阅读中,春叶渐渐体会到更加自由、充满想象的意境美。朦胧诗贴近生活、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关怀。在语言使用上追求创新和实验,诗人常常运用新颖的比喻、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以及不寻常的语言组合和排列,来创造独特的诗歌语言和风格。语言更加注重个人化的表达,有时显得晦涩难懂,有时过于直白简单,但充满了想象力和深邃的内涵,引发广大年青读者的共鸣。在渐渐深入的阅读中,春叶不由自主的成了北岛、顾城、舒婷、食指、海子这些人的粉丝,除了诗刊,还四处收集他们的朦胧诗。 1980年春叶在《星星》杂志上读到顾城的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瞬间石化,并永久记住了这首诗。<br> 后来,春叶又读到顾城的《门前》:<br>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br>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br> 我们站着<br> 扶着自己的门扇<br>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br> 草在结它的种子<br> 风在摇它的叶子<br> 我们站着,不说话<br> 就十分美好<br> ......<br> 文字简单,干净,春叶内心似乎受到十分强烈的震撼,读了几遍,好像读出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完全懂,只好再放一放、回头再想一想。<br> 虽然没有明白,但这段诗的最后两句大白话,似曾相识,又无法用适当的词汇再作解释,却直达心灵,让你一听就懂了大半,真的很高级。<br> 顾城的诗极具画面感,迅速将春叶带回到1976年8月的一个早晨,那是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全国各地的震情都很紧张,于是各家各户都想办法在周围空地上支一个简易的“抗震棚”(一张床,用雨布或塑料布盖个顶,四周再围起来),春叶家居住的小巷里有人打通了傍边小学的围墙,很多邻居都在学校的操场上建了自家的“抗震棚”。<br> 由于新奇,当天晚上春叶就去自家的“抗震棚”睡觉,可能是白天太累太紧张,一下觉得安全了,很快就和周围的人一样进入梦乡。<br> 第二天早晨听见外面有声响,也不知道几点,急忙拉开塑料帘子向外望去,和强烈的阳光一同射入眼帘的景象顿时使春叶头脑一片空白,小梅家的“抗震棚”紧邻春叶家“抗震棚”,她也刚刚拉开塑料帘子向春叶这边张望,阳光下小梅的脸上一片飞红。 小梅和春叶是一所学校的同学,虽不在一个班级,但在一个年级。从小到大,不是在学校里遇到,就是在家门口遇到。那时住旧城区老街旧巷里的居民,自来水作为饮用水没有接到每家每户,巷口有供水站卖自来水,可以自已去挑,也可以让人往家里送。一般洗衣洗菜,居民带着木盆都去井边,用水桶提水洗,井水也有它的好处是冬暖夏凉。小梅要去井边洗衣服什么的,需经过春叶家门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着小梅歪着身子,提着木盆从门口经过,春叶就莫名其妙的有了这样的念头,长大要娶了小梅做老婆。<br> 春叶常常会有意在小梅经常出现的地方逗留,就为看她一眼,也不去打扰她,偶尔两人目光相遇,通常是微微一笑;小梅知道春叶在暗处看她,但好像并不那么讨厌春叶,感到稍稍不自在时,身腰扭的幅度会更大一点。<br> 春叶有点头晕目眩,那种感觉就像直视阳光。强烈的刺激使瞳孔急剧收缩,在视网膜上留下曝光过渡的影子。留下的后遗症就是很久很久以后,春叶都不敢正视小梅,近距离、认真、仔细的去看小梅的面容。 但从此以后,春叶有了一种奢望,自认为和小梅之间一定有一种缘分,是上天安排的,因为自已和小梅在相距几米的地方做过各自的梦,夜晚吹过小梅吹的风,早晨坐在相邻的“棚”边看太阳从一片彩云中升起。<br> 半个月后,由于震情变缓,学校要开学,居委会要求撤除各家的“抗震棚”。这段时间大家只是晚上去睡个觉,各人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但从那时起春叶会情不自禁的哼唱《在哪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每当唱到“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这句,春叶就会想起小梅和那粉红的笑脸。<br> 一张永久定格在春叶心中的照片,在早晨的阳光中,两个年轻人无声无息,相视而立,时间停滞,一切看来就十分美好。 春叶再次遇到小梅,已是技校毕业两年以后的事。那天,春叶陪着技校同学小强去新街口乐器店买口琴,哪知柜台里面的营业员恰恰正是小梅。<br> 正当春叶和小强低头,反复对比着柜台里四五种口琴,相互商量着买哪一只时。小梅一脸笑容的走过来,热情的问: <div> “同志,你需要什么牌子的口琴?”<br> 春叶抬头见是小梅,整个人楞住了,他怎么也没想这么多年后到还会在这里遇上小梅。<br> “哈,小梅,真的是你!”春叶认出小梅之后,也没敢多看一眼,又急忙将目光移至柜台内的架子鼓,这么多年过去了,不敢正视小梅的胆怯心理依然在作怪。“我陪同事来你们这里想买一只口琴,你给参谋参谋,是买重音口琴,还是买一般的口琴?”<br> 小梅见春叶心不在焉的样子,有点尴尬。于是扭头向小强介绍起口琴来:“我也确实不会吹口琴,但这款国光重音口琴是新产品,最近来买的人挺多。”</div> 春叶发现小梅没有正面看着自已,于是静静的在一旁仔细的打量起小梅。<br> 小梅剪掉了以前又长又粗的大辫子,梳着齐耳的短发,显得本来不大的脸更小,身材更苗条挺拔。可能是生活安定,略胖了点,鹅蛋脸似乎充满胶原蛋白,白的发亮,细长的眼睛在柳叶眉的衬映下,显得更加有亲和力,眼角的那丝弯翘,好像总是自带的满满笑意。<br> 春叶一声不吭,一边听他们谈话,一边欣赏着小梅。<br> 直到小强买好口琴,从小梅手中接过发票。<br> “走吧!”在小强的招呼声中,春叶才一下清醒过来。<br> “小梅,那我们走了,谢谢!”跟在小强后面,还是不敢正面对着小梅,告别后就急匆匆离开商店。<br> 打那以后,春叶好像丢了魂似的,常常鬼使神差的一个人跑去小梅的店里,因为营业员是上下午倒班,去了也不定遇见小梅。但不管小梅在不在,春叶总是在柜台前低头看口琴,店里顾客不多时,小梅也会过来主动找春叶聊天。 有天春叶忽然问起小梅家搬家的事:“你们家搬走时,周围的人都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br> “我爸爸单位分的房子,在大行宫,单位的大院。”<br> 闲聊中,小梅慢慢告诉春叶她搬家以后的事:“我爸爸是原则性很强的老党员,单位组织子女插队落户,他立即为我报了名,我也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后一班车。不过组织的很好,插队地点里南京不远的方山公社,下去的那天,这边单位用大卡车送人,公社那边的接待也很充分,当天我们就住进了知青点,各人都拿到起码的生活物资。”<br> “在农村插队两年多,终于返城进了这家商店做营业员,我真的很满足,和那两年相比,现在所有的困难都是小儿科。”<br> 讲起来是春叶去找小梅聊天,但到了店里,春叶也并不多话,有时也只敢很快的、偷偷看一眼小梅。春叶究竟想说什么,却真不知道该怎么说?好在一直没说过出格的话,小梅倒也丝毫没有流露出厌烦的脸色。 终于这趟开往春季的列车,被同样是邻居的小宝突然拦停。<br> 这天晚饭后,春叶在小区里散步,忽然发现多年不见的邻居的小宝,于是两人相见甚欢。在路边就聊开了,前后五年十年,左右邻居,知道的都挨个细说。不知不觉聊到小梅,起先春叶装着一脸毫不关己的样子,耳朵却没放过一个自已不知道的细节。<br> 小宝调侃的对春叶说:“小梅国庆要结婚了,有没有邀请你?”<br> 听到这句话以前,春叶的头脑是清醒的,听完了这句话,春叶的头脑“轰”的一声,有点短路,意识出现短暂模糊,嘴里只是反复嘟囔:“没有邀请我,我们真的不是很熟。”再后面小宝说了什么,春叶听见了,但根本没能听清。最后只记得,小宝走之前,把烟头踩在脚下,使劲的转了两脚,又大声的吐了口痰。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吃完饭春叶总把自已关在房间里,反复回忆着和小梅在一起的每一次情景。他终于发现,这么多年,他从未比较直接的向小梅表达过一丝丝爱慕之意,甚至有点委婉的话也没有。说的最多的是,现在自已的收入还算比较高,厂里的福利比较好。也没给小梅送过什么礼物,连“哄骗”女孩的甜言蜜语也好像没有说过。只是自已单方向的陶醉在“虚幻”的恋爱中,“盲目自信”的享受着来自小梅“莫须有的爱情”。<br> 春叶终于明白,自已只是在“暗恋”。 下班回到家,发现家里比平时热闹很多,原来是扬州的舅舅突然来访,妈妈还特地去巷口斩了半只烧鹅,看见春叶进门就说:“你舅舅来了,还带了好多江蟹,今天要陪舅舅喝一杯。”听着妈妈和舅舅用家乡话聊天,春叶的心情开心了许多,毕竟喝了快二两的“八毛一”的散装白酒,春叶仿佛又进入了诗人的“跳跃性思维”。<br> 回到自已的房间,春叶打开日记写到:“暗恋”也是恋爱的一种特殊的状态,更偏重于精神,在同样的时间,也能获得同样的多巴胺,同样使人兴奋,因为存在于虚拟之中,受控于自已的想象,放开了,想多美好就多美好。“暗恋”破碎的沮丧还没有完全扩散至一些控制神经的末梢,孤傲的自尊心毫无理由的迅速膨胀起来,在酒精的作用下,春叶决定去向小梅表白,做最后一次努力。 和妈妈、舅舅打了招呼,春叶急急忙忙出了门。<br> 来到新街口,乐器店还没有打样 ,隐约看见小梅在柜台前忙碌的身影,春叶悄悄隐身于灯光之外的梧桐树下,点上一根烟,仔细地梳理将要和小梅谈话的内容。<br> 也不知经过多久,终于看见小梅和同事一同出来,关店锁门。<br> 同事走了,春叶紧跟上小梅,轻声说道:“小梅,我有话要和你说。”<br> 小梅先是一楞,也没停下脚步:“哦,春叶,有什么话你说吧。”<br> “听说你要结婚了?”<br> “是的,我们已经领证了。”<br> “对象是谁?”<br> “小陈,我们一起插队的知青,以前他对我帮助很多。”<br> 小梅坚决的态度,让春叶话到嘴边不得不又改了一下:“我,我只想告诉你,以前我也真的喜欢你。”(“以前”两个字是突然想出添加进去的)。 反复斟酌的发言提纲,忽然没有了一丁点意义。一时间春叶感到自已笨嘴拙腮,说不出合适的词来。一路紧跟着小梅后面,俯首帖耳恭听小梅版的“你是个好男人”。<br> 小梅说话几乎不用“草稿”,一开口就滔滔不绝,一路几乎都是小梅的声音:<br> “春叶,你是个好人,你们一家都是好人。我妈说过,你妈最善良,那次你妈在巷口捡到魏阿姨一个月的工资,立即交到居委会,一点也不贪财,把魏阿姨感动的差点给你妈跪下。”<br> “你爸是扬州人,烧的一手好菜,星期天他要是烧肉,整条巷子都飘着香味。”<br> “你长的那么帅,又那么老老实实。每次到店里来,别人都以为是我的男朋友。”<br> 终于,小梅停顿了一下,想出一个好主意:“要不,我把小妹介绍给你,小妹比我漂亮,她现在顶我妈的职,在无线电元件三厂上班。”<br> 吹了一路的风,这会春叶的酒也醒了,他立即明明白白的谢绝了小梅的建议。他清楚的知道,如果真娶了小妹,成了一家人,难免要聚在一起吃饭,要是一不小心吃醉了,说了不该说的话,那不尴尬死了。 其实当小梅告诉春叶她已领证时,春叶已经明白这件事的最终结局。在那个年代,领证就属已婚,追求一个已婚的人,无论有多少理由,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不厚道的事。<br> 女孩子官宣她要结婚,说明她一定是死心塌地的爱上了要结婚的对象,他们之间一定有故事,一定发生过他们相互认为十分神圣的事,他们之间一定存在情深义重的、不可违背的约定。这种纯真(也称纯情)甚至和“性”毫不相关,在现在人的眼里只不过有点愚昧罢了。<br> 春叶家所在的那条小巷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对初中生在谈恋爱,女孩子的父母坚决反对,理由是年龄太小,会影响学习,于是极力阻止女儿的恋情。反复劝住,女孩依旧固执已见,经过几天的逼问,女儿终于说出了必须保持恋爱关系的理由。原来这对初中生,在一个家里无人的下午,搽干净写字台的台面,每人各吐一口吐沫,让对方相互吃掉。通过这种仪式,他们把自已托付给对方,在他们心中吃过自已口水的人永远不会背叛自已。<br> 这是一个能让人冷静下来,又有点凄凉的传说。<br> 有些事情,除了自己谁也不会懂,有些无奈,除了沉默谁也不能说,一个人静静崩溃,又慢慢自愈,时间到了,一切都会过去! 春叶最终没有参加小梅的婚礼,但却吃到了小梅的喜糖。<br> 那天厂休,春叶和一群儿时的同伴在巷口聊天,正赶上小梅的妈妈过来给老邻居们送喜糖,远远看见春叶,就叫了过去,塞给春叶一包喜糖,顺便还问了春叶是否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临走前又从包里拿出两个大橘子递给春叶,看春叶的眼神似乎有点遗憾。<br> 过了好一会,春叶才缓过神来,之前小梅或许和她妈妈讨论过,自已应该是通过了“政审”那关。<br> 眼下这段时间他在和小师妹热恋。<br> 小师妹比春叶低三届,也是技校的学生,春叶是高中毕业读的技校,小师妹则是初中毕业去读的技校。石城机械厂技校,七九年恢复技校招生,前三年招的是高中毕业生(俗称大技校),后又恢复到招初中生(俗称小技校)。 春叶比小师妹大六岁,有点粘人,特崇拜春叶,春叶给小师妹讲工厂里的人情世故,把小师妹听的一楞一楞,春叶自吹,他给小师妹上“情感课”,小师妹哭的一塌糊涂。<br> 一年后春叶和小师妹结婚了,在厂里申请了一间十四平米带厨房的婚房。但要上公共厕所,好在厂里有浴室和食堂,生活也挺方便。<br> 春叶抽空去乐器店给小梅送喜糖,小梅笑嘻嘻的问春叶:“新娘子漂亮吗?什么时候带来给我们看看?”反而把春叶讲的心里酸酸的。<br> 在外人眼里,小师妹肯定比小梅漂亮,但在春叶眼里并不完全是这样。<br> 这或许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在一些人心中,林黛玉是王文娟;而另一些人心中,林黛玉是陈晓旭。再宽泛一些的说,每个读过《红楼梦》的人,心里都有各自的林黛玉。<br>不过春叶忙着谈恋爱后,再也没去乐器店找小梅聊天了。 两年后,春叶陪着怀孕已是妻子的小师妹去玄武湖散步,巧遇小梅搀着快两岁的儿子从动物园出来。小梅一边让儿子喊阿姨,一边使劲的夸小师妹漂亮,说春叶真的有福。发现小师妹怀孕了,就让儿子猜,是弟弟还是妹妹。小朋友毫无顾忌的说是弟弟,小梅打趣的说,是妹妹更好,长大就让这两个孩子成亲,我们也成亲家。<br> 小师妹一旁附和:“好呀。”<br> 春叶却笑得有点勉强,上一辈得恩怨,小一辈还,想想觉得有点亏。<br> 几个月后,小梅儿子的话真得应验,小师妹生了个儿子,这样春叶开心得笑了。 春叶为了讨好小师妹,开始钻研烹调,专门去外文书店买回港版带彩色插图的两本精装菜谱,一本是《经典川菜》、一本是《家常菜谱》。菜谱中详细描写了各种调料的配制,如“宫保调料”、“鱼香调料”、“古老肉调料”等,菜的搭配,装盘,烹制过程及注意事项。一个菜,一个菜的学习,试做。终于春叶的技艺突飞猛进,连祖籍扬州的老爸都赞不绝口。春叶在烹调方面似乎有很高的天赋,有时还能触类旁通,做出一些创新菜,有时仅依靠老人的一些回忆片段,做出一些传统菜,口味还原度能达百分之八九十。<br> 小师妹爱吃河虾,每逢休息天,春叶早早去菜场买份最大的河虾,做菜时最先将糖醋油爆虾做好,小师妹带着儿子就开始品尝,当春叶炒完所有的菜上桌时,装虾的盘子里总还剩下六大只虾。小师妹意味深长的对春叶说:“这是儿子特地留给你,六只最大的虾,快吃吧。”春叶笑眯眯的转向儿子:“宝宝乖,爸爸剥给宝宝吃。”然后,剥好虾,再蘸上卤汁放到儿子的碗中,看着儿子将虾一只一只的吃完。 儿子一天天长大,小师妹开始在春叶耳边嘀咕,要改善儿子的生活环境,这样儿子的学习成绩才能进步。春叶起初并不想换大房子,但禁不住小师妹整天的唠叨。夫妻二人经过几个月的考察、讨论和请教相关人员,终于拟定了自已的换房计划。<br> 新建的小区地处光化门外,离光华门公交三四站。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出了光华门,就是农村人。城里人心中有抹不开的阴影,只愿住城墙内的“市区”。那时看房的人多,买房的人少。卖的房基本建好,有些甚至可以先去看你要买的房子,合意了再到售楼处去谈具体事项。<br> 小师妹和春叶合计,把早几年买的福利房卖了,再用公积金贷款二十万,就可买下八十多平米的新房。公积金贷款二十年,每月还贷一千多,相当于一个人的全部收入。如果不出意外,生活还是能过的下去。小师妹做了个比拟,树上有苹果,我们努力的跳起来,还能摘下,如果苹果再长高一点,我们跳也够不到了。我们两人都是工薪阶层,基本属于“穷人”,如果仅靠我们自已也能买的起房,这会的房价应该是最便宜的。 春叶心里自然有他的想法,作为男人,挣钱都是给老婆儿子花的,能挣多少钱且另当别论,只要老婆高兴,买什么都行。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遇到大事,妻子会征求丈夫的意见,如果两人意见一致,妻子就会温柔的对丈夫说:我听你的。而丈夫的肩膀上必须承担所有的责任。如果两人意见不一致,妻子就暂时不表态,用时间和唠叨来改变丈夫的想法。男人一般都希望自已能得到肯定和赞美,没有埋怨的日子才是幸福时光。<br> 卖房买房,新房装修。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春叶一家终于从暂住的丈母娘家搬进新房。春叶感到居住条件完全上了一个档次,对家里的每一处装修都非常满意,这时的春叶甚至有点自恋,常常坐在家里,对着家里的任意一处都会呆呆的欣赏,哪怕只是电视机的背景墙、或是客厅的酒柜、还是餐厅墙上的一幅画。星期天除了买菜,回家后哪儿也不去,偶尔去阳台透透气,远眺一下小区的风景。<br> 儿子也很争气,几乎没让春叶操过什么心。高中毕业去北方一所大学读书,研究生毕业后又考上南方一座城市的公务员。<br> 春叶高兴时就说:“自打住进新的小区,日子过的就十分顺当,十来年就这么晃着两手轻轻松松的过来了。” 这天早晨,吃完饭春叶照例开门往外走。小师妹笑着提醒:“你退休了,今天不用赶班车。”春叶顺着小师妹的话题圆了个谎:“我下楼就在小区里转转,住了十多年还真没好好看看呢。”<br> 环小区的消防通道上,走着三五成群的老人。“快走”运动是近年兴起的老人运动,最早是单纯的快走,后来“慢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微信上有计步程序,人们只在乎每天走的步数,并不在意走的快慢。每天走到8000~10000步,才觉得运动量到位,而人人都认为每天走到这些步数,才是老人能够长命百岁的必要条件。<br> 春叶毫不犹豫的加入这股“流动的人河”。<br> 没有熟人陪伴聊天,春叶只是能边走边欣赏这路边旁的风景。 当年的开发商确实用了心思,沿途有四季搭配开花的各种植物,一些叫名贵的植物上面还挂着名牌。春天开花的树有:梅花、樱花、桃花、玉兰、蔷薇;夏天开花的树有:紫薇、杜鹃、牡丹、月季、栀子花;秋天开花的树有:栾树、桂花、木芙蓉;冬天开花的树有:腊梅。名贵的树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宝华玉兰”,还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菩提”。结有果实的树有:樱桃、琵芭、柚子、无花果、白果、杨梅。小区里能见到四季长青的竹林,能见到黄色的银杏、能见到火红的枫叶、能见到棕色的水杉和水池边飘逸的杨柳。<br> 春叶每天铆足了劲,下楼在小区里走上一个多小时,因为他认为南京的许多公园对老人还要收半价门票不合理,其实风景和小区里大同小异,每天在小区里走走看看,至少能把门票钱赚回来,同时还锻炼了身体。 走着走着,还真走出了段“邂逅”。<br> 小区的主景观在12幢的前面,一片不大的水面,养着几十条各色的锦鲤,一层层石阶,形成梯形的水面,落水处挂着一道道水帘。水池的西边是体彩中心建的锻炼广场,东边是开发商建的儿童游乐园。<br> 儿童游乐园应该是小区里最热闹的地方,无论你什么时候去,那里都有人。爷爷或是奶奶,带着孙子或是外孙,小朋友在滑滑梯、荡秋千、坐跷跷板,老人在一旁看护。小朋友唧唧咋咋,开心的大叫;老人相互交流带孩的经验,闲聊着家常。<br>春叶忽然看见人群中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记忆深处那似曾相似的肢体动作,猛然却想不起来谁。走到近处,相互交换了眼神,先惊后喜的确认,春叶终于想起眼前的人是小梅。这么多年不见,小梅显得有点发胖,头上添了不少白发,发质也没从前浓密。<br> “小梅,你也住在这里?”<br> “儿子住在这里,我和亲家每人带一星期小孩。”小梅解释到。 于是,两人站在儿童游乐园里聊天。还是和从前一样,大部分时间是春叶在听小梅说,交谈的内容除了开头几句是相互询问近况,后面的内容都是关于小梅的孙子,怎么讨喜,怎么聪明。春叶目前还没有第三代,听着听着,觉得自已比小梅缺点什么。小梅说的眉飞色舞,春叶越发觉得无地自容。于是,春叶找了个理由,急急忙忙的逃脱。<br> 走了很远,春叶才渐渐平静下来,仔细的回味刚刚和小梅的谈话,想找一点往日的温情,哪怕只言片语,心灵上或许有点慰籍。但是,都没有,除了她的孙子,还是她的孙子。<br> 过了一段时间,春叶又在儿童游乐园附近遇到了小梅,这次小梅老远就和春叶打招呼,一脸微笑,春叶仿佛又看见一点希望,其实就是想听一两句能满足自尊心的话,减轻一点当年的失落感。<br> 两人面对面站住后,春叶还在心中默默的想着顾城的诗:“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充满诗意的画面,人往好处想,就始终沉醉于美好的意境中。<br> 聊天时,小梅依旧是主讲,讲的主题依旧是他的孙子,小梅此刻最美好的意境依旧是她的孙子。一阵风吹过,春叶终于从近乎绝望的状态中清醒,于是他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理由离开:“刮风了,赶快回家吧,别冻着孩子。”<br> 望着小梅远去的背影,春叶真的彻底释然。 打开手机,找到《终于明白》,作者“潦草的签名”。<br> 鱼那么信任水<br> 水却在温情中煮了鱼<br> 叶那么信任风<br> 风却在轻撩中吹落了叶<br> 我那么信任你<br> 你却在不经意间伤害了我<br> 我沿着往日寻去<br> 看清后才慢慢明白<br> 煮熟鱼的不是水<br> 而是锅底的柴<br> 吹落叶的不是风<br> 而是到来的秋<br> 伤我的也不是你<br> 而是我的自作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