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香山碧云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是一座近700年历史的皇家寺院,也是北京西山风景区中最雄伟壮丽的古老寺院之一。其历史脉络贯穿元、明、清三代,融合了佛教文化、皇家园林艺术与近代革命记忆,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由开国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为寺”,将府邸改建为一座供佛小舍,初名“碧云庵”。此时的碧云庵虽规模不大,但已具备“环峰叠翠”“碧云香霭”“曲径通幽”等“碧云十景”,成为京郊知名的佛教胜地。</p>  <p class="ql-block">  明代,碧云庵逐渐发展为规模较大的寺院。明正德九年(1514年),御马监太监于经用贪污赃款拓修碧云庵,改称“碧云寺”,并为自己修建生圹(坟墓)。明天启三年(1623年),大宦官魏忠贤再次扩建碧云寺,进一步扩充寺院规模。然而,两人均未得善终——于经因嘉靖年间获罪,未能入葬;魏忠贤则在崇祯年间自缢戮尸,其坟墓亦被铲平。</p>  <p class="ql-block">  清代是碧云寺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乾隆皇帝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奠定了今日的规模与格局。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下旨重修碧云寺,在原有基础上向西延伸扩大一倍,新建了罗汉堂(仿杭州净慈寺风格,为北京现存规模较大的罗汉堂之一)、金刚宝座塔(我国现存最高的金刚宝座塔,通高34.7米,融合印度菩提伽耶大塔原型、藏传佛教元素与本土传统手法,为清代石刻艺术巅峰之作)及水泉院(皇家行宫,集园林景观与居住功能于一体)。此次扩建后,碧云寺成为集寺院与园林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皇家寺院,寺内不仅有殿塔、亭坊,更有植被茂盛、草木掩映的自然景观,成为香山欣赏红叶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灵柩曾停放在碧云寺普明妙觉殿(后改为“孙中山纪念堂”)。1929年,孙中山遗体迁往南京中山陵后,碧云寺内设立了“孙中山纪念堂”与“孙中山先生衣冠冢”(位于金刚宝座塔内),成为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重要纪念圣地。此后,碧云寺不仅是佛教场所,更承载了近代革命历史的记忆,每年孙中山先生的逝世与诞辰纪念日,均有各界人士前来瞻仰。</p>  <p class="ql-block">  1954年,碧云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西山著名旅游景点。此后,北京市政府多次对其进行修缮,保护寺内明清建筑与文物遗存。2023年11月,碧云寺启动20多年来首次关闭性修缮,涉及罗汉堂、菩萨殿等7处文物建筑,修缮面积约2837平方米,主要内容包括屋面挑顶、木架拨正归安、墙体地面整修及彩画除尘等。2024年9月26日,修缮一新的碧云寺恢复对外开放,继续为游客展示其珍贵的文物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碧云寺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占地4万余平方米,采用南北对称轴线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明代建筑,为全寺主殿)、菩萨殿、孙中山纪念堂、金刚宝座塔等建筑;南侧有禅堂院、罗汉堂,北侧有涵碧斋、含青斋及水泉院等跨院,布局错落有致,景致极佳。寺内留存有明清两代建筑及精美的石雕石刻(如大雄宝殿的螭龙藻井、经幢上的经文雕刻等),以其珍贵的文物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西山一带最为迤逦精美的寺院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香山碧云寺的历史是一部融合了宗教、皇家与近代革命的历史,其建筑与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寺院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更承载了近代中国的革命记忆,是北京重要的文化遗产与旅游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