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平之行所见

朝霞

<p class="ql-block">秋阳漫过渭北高原的沟壑,将关中平原的田野染成一片暖黄。在洛阳老年摄影协会的组织下,我们一行三十多人驱车前往陕西富平,第一站走进了关中革命纪念馆。这座隐匿在乡间的红色殿堂,没有都市场馆的恢弘气派,却以朴实的姿态,静静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等待每一位来访者的探寻与聆听。</p> <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馆区,迎面而来的是一尊群雕,几位革命战士或持枪冲锋,或俯身宣讲,坚毅的眼神、挺拔的身姿,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在“渭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展区,我们驻足良久。史料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渭北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建立了陕西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展区内的地图清晰标注着根据地的发展范围,从最初的几个村庄,逐步扩展到富平、耀县、三原等周边县域,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员介绍,当时的渭北根据地,不仅开展武装斗争,还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推行土地改革,让农民分到了田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正是这份鱼水深情,让革命火种在关中大地生根发芽,即便面临敌人的多次“围剿”,依然顽强存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关中革命纪念馆,我们循着富平老城的肌理,走进了莲湖村古街。这条隐匿在县城深处的老街,没有名山大川的喧嚣,也无网红古镇的热闹,却以青砖黛瓦的古朴、市井烟火的温润,沉淀着富平最本真的岁月味道。漫步其间,仿佛触摸到了渭北平原的历史脉络,也读懂了寻常日子里的安稳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古街里曾经的中国人民银行</p> <p class="ql-block">富平莲湖村古街里的藏书楼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藏书楼始建于1924年。其建筑特色为该藏书楼为两层砖混结构硬山庑殿顶建筑,坐北面南,条石基座。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面阔墙体内立木柱沿袭传统古建筑五间形制,屋架体系采用中国传统抬梁式五架梁,同时明间券门两侧各置4扇券窗,一、二层间设棱角冰盘檐,立面均辟券洞与券门,体现了对西方建筑外观的模仿。另外楼身南面一层檐下正中镶有康有为书“图书馆”石刻字版,二层檐下正中镶有李因笃书“万卷书楼”石刻字版,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现藏书楼内部</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侧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位于富平的仿古楼阁建筑,名叫“礼圣堂”。它是一座三层的仿古建筑,主体为砖石结构,局部采用木质门窗和屋檐装饰。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中式楼阁与西方建筑元素,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富平彩虹桥</p> <p class="ql-block">深秋渭北,风染层林,富平曹村的山野间正铺展着一幅最动人的丰收画卷。漫山遍野的柿子树褪去翠绿,枝桠间挂满了红彤彤的“小灯笼”,沉甸甸地坠着秋阳的暖意。</p><p class="ql-block">曹村是富平柿饼的核心产区,这里的柿子树多扎根在黄土坡地,独特的气候与土壤孕育出果肉饱满、含糖量高的优质柿子</p> <p class="ql-block">柿寿星</p> <p class="ql-block">柿光</p> <p class="ql-block">秤上的金秋</p> <p class="ql-block">农家小院忙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当地农民语:“柿子就馍,日子好过”</p> <p class="ql-block">渭北铜川的群山之间,藏着一座被陶瓷浸润了千年的古镇。循着隐约的窑火气息,我们驱车驶入陈炉古镇,这座“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千年瓷镇,是中国古代耀州窑的延续,更是唯一一座“活着的”陶瓷古镇。在这里,窑火未熄,制瓷不绝,每一块瓷片、每一缕窑烟,都在诉说着关于匠心与传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踏入古镇,首先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山坡上、巷道旁、院墙下,甚至屋顶上,都铺满了五颜六色的瓷片与陶瓮。青的、白的、黄的、酱色的瓷片层层叠叠,拼成了独特的“瓷片路”“瓷片墙”,阳光洒下时,折射出斑斓的光影,仿佛整个古镇都在闪烁。当地村民说,陈炉古镇“脚下踩的是瓷,墙上贴的是瓷,眼里看的还是瓷”,这些废弃的瓷片,既是制瓷历史的见证,也是古镇最独特的建筑材料,既环保又别致,构成了陈炉独有的“瓷韵风光”。</p> <p class="ql-block">两位访客</p> <p class="ql-block">远眺陈窑古镇的梯田</p> <p class="ql-block">陈窑古镇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渭北平原的秋光里,藏着一处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古村落。驱车穿行过成片的玉米地与果树园,党家村便在黄土台塬间静静浮现。这座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的古村落,以“民居瑰宝”的美誉闻名遐迩,数百座青砖黛瓦的四合院错落有致,古桥、巷道、塔楼相映成趣,如同打开一部厚重的关中民居史书,等待着我去翻阅其中的岁月密码。</p> <p class="ql-block">踏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木质牌楼,额题“党家村”三个苍劲大字,两侧楹联“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道出了村落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p> <p class="ql-block">远眺党家村</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前行,仿佛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巷道狭窄而幽深,最宽处不过三米,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两侧的四合院高墙林立,脚下的青石板历经数百年踩踏,凹凸不平间满是沧桑。</p> <p class="ql-block">党家村的核心是四合院民居,这些建筑大多坐北朝南,遵循“前堂后寝”的格局,布局严谨、做工精细。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便是一方方正正的天井,阳光洒满院落,照亮了青砖铺就的地面和雕花的木构件。</p> <p class="ql-block">村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耸的塔楼——文星阁。文星阁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六层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高约三十米,逐层收分,造型挺拔秀丽。</p> <p class="ql-block">渭北的风裹挟着历史的厚重,穿过黄河两岸的沟壑,终于抵达韩城古城。这座始建于隋代、兴盛于明清的古城,枕山襟河,地势险要,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青砖黛瓦间流淌的慢时光,我们循着青石板路的指引,走进这座“文史之乡”,探寻它藏在街巷深处的千年韵味。</p><p class="ql-block">韩城城隍庙整体坐北朝南,共有四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形成一条长达200米的中轴线,是中国现存第三大孔庙。</p> <p class="ql-block">韩城古城的“古韻淳風”牌坊。牌坊不仅是进入韩城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古城历史文化的象征,寓意着古城悠久的历史和淳朴的民风。</p> <p class="ql-block">韩城城隍庙的政教坊。</p><p class="ql-block">它位于韩城市金城区隍庙巷中段,是城隍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也是进入庙内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政教坊的牌匾上写有“政教坊”三个大字,两侧的楹联体现了“政教合一”的传统理念。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韩城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当地宗教、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韩城城隍庙的广薦殿</p><p class="ql-block">广薦殿的牌匾上写有“广薦殿”三个大字,两侧的楹联体现了“广薦”的理念,寓意着广泛推荐贤能。门前的石狮子和两侧的神像进一步强化了这座建筑的威严感。</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的戏楼堪称一绝,楼顶的歇山顶造型优美,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戏楼的木雕、彩绘精美绝伦,是中国古代戏楼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韩城城隍庙的德馨殿,德馨殿是城隍庙中用于祭祀孔子及其他先贤的地方,体现了古代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韩城城隍庙的威明门。是城隍庙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建筑,也是进入庙内的重要标志。威明门的牌匾上写有“威明门”三个大字,两侧的楹联体现了“威明”的理念,寓意着威严与清明。门前的石狮子和两侧的神像进一步强化了这座建筑的威严感。</p> <p class="ql-block">韩城古建筑屋顶上的琉璃脊饰,主要包括骑马人物和花卉纹样。这些是典型的琉璃人物脊饰。通常表现古代人物骑马的场景,有的手持兵器,有的作指引状。它们不仅是装饰,还象征着守护和祈福,寓意驱邪避凶、平安吉祥。</p> <p class="ql-block">韩城是“文史之乡”,古城内的文化遗迹随处可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文庙,它是陕西省保存最完整的文庙之一,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文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韩城文庙的尊经阁。它是一座两层的楼阁式建筑。尊经阁是文庙中用于存放儒家经典和文献的地方,体现了古代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韩城文庙的大成殿,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元代古建筑。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殿顶的斗拱、梁枋雕刻精美,彩绘绚丽,尽显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韩城文庙的明伦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元代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古树与飞鸟</p> <p class="ql-block">韩城文庙的五龙壁,也叫“万仞宫墙”。它长17米,高4.2米,建于明万历年间,是韩城古城三庙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五龙壁上的五条龙呈流线型排列,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是用琉璃烧制而成,色彩鲜艳,龙体生动,仿佛要破壁而出。这个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对龙的崇拜和对文化的尊重,也象征着文庙作为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的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来自韩城的道教造像,很可能是金元时期的作品,它们采用石灰岩雕刻而成。这类造像在韩城地区多有发现,反映了金元时期道教在当地的兴盛。韩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大量宗教造像和碑刻,为研究金元时期的宗教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韩城城隍庙的琉璃照壁。它是城隍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明代,长约17米,高约4.2米,是韩城古城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琉璃照壁之一。琉璃照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韩城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陕西韩城古城的状元府,是为纪念明代韩城籍状元王杰而修建的宅院。它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群,现存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院落布局严谨,中轴线对称,由门楼、照壁、影壁、正房、东西厢房等组成,整体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韩城状元府内的三层阁楼,是整个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它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高约12米,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砖石结构,屋顶覆盖琉璃瓦,屋檐下装饰有精美的斗拱和木雕。阁楼的一层为入口,二层和三层设有窗户,整体风格古朴庄重,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阁楼不仅是状元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韩城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水平。</p> <p class="ql-block">返洛途中在渑池段村乡欣赏红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