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北京大爷”,不承认自己是老北京,却自称“东北人”。为什么?因为,他祖上是旗人,属于满清后裔,人们称其为满族人后代。这也就意味着,他的祖先确实是东北人,当年是随着清军入关的。在他看来,现在的北京人,没有几个祖上是北京的,多属于“外来户”。因此,都不应该自称是“老北京”,也不应该称之为“老北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严格说来,又不能说全对。如此这般地追根溯源,是不是必须从北京猿人说起,只有他们的后裔才可以称之为“老北京”?还有,由东北迁来北京的,其祖上也未必是东北的土著,说不定有很多人是南方人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不过,历经战乱饥荒,特别经过元清两代,当时的统治者来到北京定都,很多当时的北方人也随之来到北京,使所谓的“北方人”自然也多起来,曾经占居过北京人口的多数。至于北京土著,是否繁衍至今,没有文字记录,但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中国人的祖先很少固守一地。如今说籍贯,也不过多指一个人出生时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或者他祖父的户籍所在地。他祖父之父的姓名及其户口所在地,很多人未必能说得清楚。再往前,很多人的祖先天南海北地迁移,你能据此说清楚他们的后裔是哪里人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生活在西域或阴山以北的部落,还有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大兴安岭及其他一些地区的人们,生存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他们南下,或者叫做“南侵”,也是不得已的生存选择。对中原人来说,他们是“野蛮人”,来到南方烧杀抢掠。实际上,只不过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即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则是两种文明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无论是河套地区,还是河西走廊, <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路四通八达,与中原联系紧密,</span>都已经成了富庶之地。那里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已经不那么泾渭分明了。此外,历经各种变迁,例如北魏鲜卑人曾经改为汉姓、还有历代皇家赐姓以及亡国遗民隐姓等,许多姓氏也不是古今一以贯之的,何况先祖的所居之地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战争、天灾、饥荒和贫困,还有改朝换代,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很多人不得不迁徙异地,背井离乡。不仅居住地发生着改变,不同族群或不同姓氏之间的界限也在变得模糊。例如,不同民族的人彼此通婚,使他们的后裔难分彼此。其后裔的族群之间再相互融合,数代后就很难追溯来路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姓氏的划分,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住融合的走向,表象差异的背后则是本质上的统一。只不过,历史上有祥细的记录不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期间,有大学西迁至云南,成立了西南联大,后来有许多人为此写了回忆录,让读者感叹迁徙的规模庞大。其实,与更大规模的迁徙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比如,黄河决堤、天灾人祸导致的饥荒,大约有390万中原人沿着陇海铁路逃到陕甘一带,约占了西安、宝鸡人口的半数。还有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后来又还都南京,再后来迁往广州、台湾,不知有多少人随之迁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些历史现象,人所共知却不一定了解细节。比如,闯关东,也属于人口大规模迁移了吧?回望闯关东时间线的终点,距离今天并不遥远。其中,从清末东北解禁到民国军阀混战,再加上灾荒频发,东北移民总数超过3700万,东北人口原本300多万,到清末增加到了1800万。显然,后来的东北人,很多是来自关内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还有下南洋和走西口的。前者主要是广东和福建的人口迁往东南亚,从1840到1930年,年均迁出10万人左右,使东南亚华人达到5000万;后者是山西、陕西人经杀虎口迁往内蒙,前后延续了300年之久,促进了农耕人口与游牧民族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由于明末张献忠屠川以及后来清军的残酷镇压,使四川人口仅存60万左右,其中成都仅剩7万人。于是,清朝初年,官方实施“川渝重组计划”,推动了“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移,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的巨量人口被调往四川,使所谓的“客家人”占了四川人口的80%以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往前,就是明初大移民和宋朝“衣冠南渡”。由于元末战乱与瘟疫流行,导致北方人口锐减。于是,朱元璋推行“屯田戍边”,将700多万山西人迁往河南与河北;将数十万河北人迁往山东。至于发生在金灭北宋之际的“衣冠南渡”,因宋朝王室南迁临安,大约有5000多万人追随南下,这些人的后裔祖籍为何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衣冠南渡”不只一次。有些北方的远古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向南迁移,只是少有文字记载。比如夏朝,应该是建立在羌族基础上的;夏末商初,关中和中原的羌人力量仍然不可忽视。商朝起初便仇视羌人,强盛后把羌人逐出了关中,甚至逐出陇右河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秦汉,中原王朝饱受来自北方的袭扰。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以南和西北,修筑长城防其进犯。汉文帝采纳晁错建议,将中原人迁往河西戍边;霍去病两次河西之战,打败匈奴后,武帝成立四郡, <span style="font-size:18px;">强制迁移120万人到河套与河西走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东汉,特别是晋朝,北方游牧民族化整为零,纷纷迁至内地并融入内地社会,有些人甚至成了中原王室的依靠。后来,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匈奴、羌、鲜卑、氐、羯等来自北方的势力不仅介入王权争夺,并于后来裂土封疆,使中原乱作一团,引发中原士族与南逃北上,迁至长江中下游的人口就不少于90万,占南朝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北魏孝文帝迁都,从平城到洛阳,跟随的鲜卑人也不下百万。唐朝的安禄山叛乱,导致北方狠烟遍地,黄河流域民不聊生,北方流民又蜂拥南下,两湖人口激增十倍。从五胡乱华到五代十国,再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元朝及满清,北方人与南方人你来我往、我胜你败。看上去反反复复,实际上渐渐地融为一体,如多种粮食熬成了“一锅粥”,难分彼此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