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鼓楼,亦称文昌阁,位于保安州(现涿鹿县)内城中心,由墩台与阁楼两部分组成。墩台底边边长14米,高8.5米,墩台下有十字券洞,以通四方;台基由底而上逐渐收分,墩台顶四周有女儿墙。四面券门各有匾额,东曰“捧日”,南曰“文明”,西曰“步蟾”,北曰“拱斗”。</p><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 墩台东南角内设券洞,有木制台阶供上下。墩台上的楼体为歇山式二层阁楼,重檐回廊,檐角微翘,铁马悬角。一层砖木结构,二层为木结构,上下形制相近。下层南面勾连搭出廊,长3.6米,形似抱厦,俗称小南天门。门楼斗拱下有匾额,原书“天门龙跃”四字,20世纪60年代初修缮时改为郭沫若先生书写的“古涿鹿郡”。据《保安州志》记载,鼓楼建成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后多有修缮,1993年7月15日被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鼓楼上悬挂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古涿鹿郡”匾额)</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城里鼓楼北街路东的一个四合院中。从记事时起,父亲一直忙着工作,许多事都是母亲告诉我的。母亲说:“鼓楼是县城的中心,你一定要记住,如果有一天走丢了,你就告诉人们家住鼓楼北,找到鼓楼就找到家了。”为了让我记住路,母亲领着我到鼓楼底下辨认方向,告诉我从鼓楼的四门洞东南西北都叫什么街,还说涿鹿县城过去叫保安城,有九门九关,明成祖建北京城也是用保安城打的小样(模型),所以后来的北京城也是九门九关。</p><p class="ql-block">(墩台上的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 那时县城没有高楼,所谓的东楼、西楼和南楼也不过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所以鼓楼在县城显得是那样高大巍峨。站在我家东屋炕上,透过南房的屋脊就可以望见鼓楼墩台上的楼阁。在我的记忆中,鼓楼不仅是县城的标志,也是我心中的丰碑。</p><p class="ql-block">(鼓楼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鼓楼门洞下看被车轮碾轧的那两道深深的车辙,喜欢看那镶嵌着八卦图形的圆拱顶,也喜欢跑到鼓楼四周,看着门洞上面匾额上的那几个字,有时还会望着那拱形的门洞发怔,踅摸着古人是用什么办法把门洞修建成这个样子的。</p><p class="ql-block">(鼓楼券洞中的车辙印,网络图片)</p> (鼓楼券洞拱顶的八卦图) <p class="ql-block"> 原来的鼓楼四周民宅的墙壁都紧贴着鼓楼的墩台,只有四门洞可以通向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同时由于历次修路只垫不挖,致使路面越来越高,现在鼓楼及四周的路面比我小时候至少高出70厘米,鼓楼券洞下有着两道车辙的大石条也被深深地埋在下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