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安静</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72662598</p> <p class="ql-block"> 手机收藏夹里的涠洲岛,是被网红的短视频镀了层金色的梦。果冻蓝的海浪漫过脚背,南湾街的日落把天空染成融化的橘色,石螺口沙滩的白砂与蓝裙,是随手就能框住的美丽画面。还有美得令人窒息的五彩滩和充满了法式风情,完全由岛上的珊瑚石砌成涠洲岛天主教堂。这份心动让我心心念念了很久,2025年10月26日,我和朋友伴着轮渡的汽笛,终于踏上了这座“中国最美海岛”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刚上岛就按照攻略清单,一头扎进“必打卡”的人流里。首站鳄鱼山,爬完半小时陡峭的台阶,期待中的火山奇观却有些潦草——黑色的火山岩被无数脚印磨得失去棱角,其中木栈道中间有一段断了,尚未维修好无法通行。导致没有全程走完。海风裹着的鱼腥味,比“地质奇迹”的震撼更先抵达鼻腔。站在观景台往下望,零星的游客散落在岩石上,像被撒在灰色画布上的墨点,远没有视频里的空旷与壮阔。景区接驳车排队混乱,明明是核心景点,却像个没整理好的“半成品”。</p> <p class="ql-block"> 南湾街的“小圣托里尼”是第二个落差。彩色民宿挤在狭窄的路边,随意拉接在空中的电线显得零乱且不安全。临街的电动车随意摆放。沿街的垃圾桶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把小视频中小圣托里尼的“精致感”扯得七零八落。不过沿街的海鲜餐馆里,虽然水箱里的鱼虾标价虚高,但说实话岛上的海鲜真的很新鲜,尤其是海虾不仅Q弹,而且还有点甜,非常棒!</p> <p class="ql-block"> 最遗憾的是蓝桥。网传的“蓝色浪漫地标”,实际是斑驳的桥墩,掉漆的栏杆露出灰色的水泥底色。浑浊的海水拍打着岸边的碎石,几个网红举着手机蹲在礁石上,镜头里是裁剪过的“蓝桥一角”,镜头外却是杂乱停泊的渔船,还有被海浪冲上来的塑料袋,海风里的失望,比咸湿更重。我们在桥上走了一段发现可以在桥上海钓。于是花了178元租了个海杆,钓了几条小鱼。还算给篮桥之行带来点乐趣!</p> <p class="ql-block"> 倒是石螺口的沙滩给了点安慰,沙子还算细软,只是遮阳伞密密麻麻挤成了一片,像撒满绿棋子的棋盘。想找块安静的地方坐会儿,商贩的“要不要香蕉”“拍照租裙”和游客的喧闹声裹着风扑过来,所谓的“治愈”,变成了耳边挥之不去的嘈杂。</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当晨光刚漫过涠洲岛的海平面,我们便攥着离岛前最后的时光,奔向了五彩滩。八点钟的滩涂还浸在未退的潮水里,原本该裸露的彩色火山岩层,此刻大半藏在粼粼波光下,只露出零星几抹褐红与米白,像被海水揉碎的调色盘。没能踩着滩涂追逐退潮的纹路,只好举着相机,将潮水漫过岩石的温柔模样定格——浪花轻拍时,岩层的肌理在水中若隐若现,反倒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也算另一种惊喜。</p> <p class="ql-block"> 来不及等潮水再退几分,便匆匆赶往天主教堂。如果说五彩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那这座百年教堂便是人文与时光的沉淀。红砖墙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色泽,尖顶刺破晨雾,门口的老榕树垂下缕缕气根,像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推门进去,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洒进来,落在斑驳的木地板上,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没有刻意寻找打卡点,只是站在教堂中央,望着穹顶的纹路发呆,百年的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连带着离岛的匆忙,也在此刻轻缓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 或许涠洲岛的美,从来不在滤镜的高光里,而在那些没被镜头放大的角落:清晨无人的海滩,浪花轻轻漫过脚面;傍晚的渔村,渔民扛着渔网归来,炊烟混着海鲜的香气;还有路边不知名的野花开在石缝里,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光。只是现在,这些美被喧闹盖过了。</p> <p class="ql-block"> 下次再提起涠洲岛,我会说:等它慢下来,等它规划的更好一些,等商业化的浮躁退去,我再去来一场真正的海岛之约——那时不用找角度,不用躲人群,只需坐在沙滩上,看海浪一遍遍漫上来,把所有的遗憾,都换成温柔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