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耳东教授·陈剑<br>美篇号:253932472 浙东四明山,绵延千里,云雾缭绕,是自然的诗篇,更是文化的沃土。在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这片灵秀之地,山风拂过千年古道,溪水流淌着越地的传说。四明山不仅是地理的高地,更是精神的高地——它承载着浙东文化的厚重记忆:有王阳明“心即理”的哲思回响,有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有红色革命的烽火印记,更有山民与自然共生千年的生态智慧。然而,当今年初冬的四明山依旧绿意盎然,桂花未开、茶芽新发,我们不禁要问:这反常的“春意”,是自然的馈赠,还是时代的警讯?它又在文化的镜鉴中,折射出怎样的深意? 四明山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山地生态文化”。千百年来,山民依山而居,顺时而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节气是他们的生活节拍,物候是他们的自然语言。枫叶红时酿酒,桂花香时采茶,稻黄之际祭祖——这些习俗,不仅是农事安排,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仪式。王阳明曾隐居四明山修道,他在《传习录》中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这“事”,便包括与天地共处的智慧。古人讲“天人合一”,不是空谈哲理,而是源于对四时更替、草木荣枯的深切体察。<br> 然而,当气候变迁悄然改写自然的节律,这种“天人合一”的传统正在被打破。今年龙观乡的初冬,山野如春,桂花迟开,茶树反旺,看似生机勃勃,实则是一种生态的“错位”。这并非自然的恩赐,而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季节紊乱的缩影。科学家说,秋季平均气温升高,植物物候期推迟,落叶乔木延迟休眠,开花植物打乱花期——这些变化,正在四明山这片文化沃土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变化的深意,不仅在于自然本身,更在于文化的断裂风险。当桂花不再在中秋前后盛开,当茶农无法依节气安排采茶,当山民口中的“老黄历”不再灵验,那些依托于特定物候的民俗、节庆、饮食文化,也将逐渐失去根基。比如,龙观乡传统的“桂花酒酿”制作,依赖于九月桂花盛放,若花期推迟,技艺便难传承;再如,重阳登高赏枫的习俗,若枫叶迟迟不红,节日的仪式感也将淡化。气候变迁,正在无声地侵蚀文化的土壤。<br> 更深远的是,四明山的文化精神——那种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智慧,正面临现代文明的挑战。浙东学派强调“实事求是”,而今天的“实”是:人类活动已深刻影响气候系统。工业排放、城市热岛、森林退化……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现代性力量,竟能让一座深山的季节错乱。这提醒我们:生态问题不再是“远方的冰川融化”,而是“家门口的桂花不开”。四明山的绿,不再是单纯的生机,而是一种警示——自然正在以它的方式,回应人类的索取与忽视。 然而,四明山的文化也蕴含着应对危机的智慧。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气候之变,更需行保护之实。今日龙观乡推广生态茶园、保护古树名木、发展低碳旅游,正是将传统生态观与现代环保理念融合的实践。山民们开始记录物候变化,建立“气候日记”,与科研机构合作监测生态,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回应,更是对文化的守护。<br> 气候变迁的深意,最终指向一种文明的反思:我们是否还能像古人那样,倾听山风、读懂叶语?四明山的绿,是自然的韧性,也是文化的呼唤。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自然共舞;真正的文明,不是改变季节,而是尊重节律。 站在四明山巅,云海翻涌如思绪。那片迟开的桂花,那抹反常的绿意,不只是气候的印记,更是文化的回响。它在说:山魂未远,绿语长存。唯有重拾敬畏,回归天人合一的智慧,我们才能让四明山的四季,重新回到它应有的节奏,让文化在自然的怀抱中,生生不息。<br> 这,或许才是气候变迁给予我们最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