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雨后彩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10282</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居延海</p> <p class="ql-block">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习俗。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选择到居延海踏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重阳节的居延海,秋意更浓。海边的树木开始渐渐变黄,与碧蓝的海水、金色的芦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此时,与家人一同来到居延海,沿着海边的山路登高远眺,俯瞰整个居延海的美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迈之情。</p> <p class="ql-block">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坐落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北缘,是一个被戈壁洼地环绕的湖泊。居延海在远古时候是我国西北最大的湖泊,面积达2600平方公里。它的名字“居延”来自匈奴语,意思是“弱水流沙”,这里曾是老子悟道成仙的地方,因此被称为“流沙仙踪”。雕塑灵感源于老子西出函谷关后于居延海羽化成仙的传说。牛象征农耕文明“厚德载物”,青牛代表东方木德与自然之道,老子骑青牛西行暗喻对周王朝“无为而治”理想的追寻。雕塑将道教哲学与居延海历史结合,成为景区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居延海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里的农垦历史。还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汉)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城居延泽上。”后又在这里设郡立县,南北朝时期柔然占领这里,隋唐时这里属于突厥,宋代时这里在西夏国的统治之下,是当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 居延海的名字,源自《史记》中“居延泽”的记载,这片水域曾是匈奴休屠王牧地,也是汉代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咽喉要道。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此大破匈奴,居延海成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战略支点。此后,从汉代的居延都尉府到唐代的安北都护府,再到西夏的黑水城,居延海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称其为“死亡之海”,而清代诗人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景象,至今仍能在此处找到共鸣。</p> <p class="ql-block">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居延海东岸的薄雾时,我站在汉代烽燧遗址的残垣上,看着橙红色的光晕在湖面铺开。此刻是2025年10月26日清晨,正是农历九月初五,离重阳节仅隔一日。但在这片被历史与自然共同雕琢的秘境里,时间的刻度早已模糊——汉代的烽烟、唐代的驼铃、明清的商队,都曾在此处见证过同样的日出。</p> <p class="ql-block"> 这么想着,就见左手远方天空出现了橙黄色的光,犹如画家随意用笔在天幕上涂抹了几笔。慢慢地,天边的橙色加深了,就有了红色的成份。照得眼睛羞羞的,不能直视太久。忽然有人喊:出来了!果然太阳露出来指甲月牙那么大,边缘不圆,是淡黄色,比周围颜色浅,光也没有那么的刺眼,这个时辰的太阳,因为不完整,所以光芒的威力不那么的强大。就有海鸥在海面上翻飞了。配合着太阳,犹如人来疯的小孩,跟游客一起迎接着太阳的到来。又看见金色的芦苇轻轻荡漾着,把空气都染成金颜色了。</p> <p class="ql-block"> 接着,淡黄色的太阳渐渐变得丰满起来,颜色也渐渐加深,天空的橙色更加明亮了。这时,太阳犹如半只鸡蛋黄,颜色淡淡的,是柠檬黄。后来,渐渐就变成橙黄色的了。有那么一刻,太阳似乎停止不动了,就那么露着多半张脸,跟游客捉迷藏。又有那么一刻,似乎急不可耐,呼地跳动了一下。太阳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游客的心,这时候,不知从哪里又飞来了一群一群的水鸟。水鸟越来越多,把天空和水面装饰得星星点点。</p> <p class="ql-block"> 我看过日出的地方多了,有海上日出,有沙漠日出,有高山云海的日出。今天,却被居延海的日出震憾到了。不是广阔,不是浩渺,不是透明;而是安静,而是静谧,而是安宁!连同那水面的波光,连同那芦苇的摇曳,连同那水鸟的飞翔,也都是别处设有的安静。一种深不见底的静谧。时间、空间,喧嚣的人群,连同一切的热闹、尘嚣,都好象被广袲的沙漠、无边的戈壁滤空了,不存在了,只留下时光凝固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看完曰出,我们跟随旅游大巴来到居延海东岸,一座长1.5公里的木质栈道延伸至湖心,这便是“鸿雁码头”。栈道两侧,芦苇随风摇曳,水鸟在湖面嬉戏,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秋季在此集结的数千只鸿雁。鸿雁是居延海的“常客”,每年3月至4月,它们从南方飞来,在此繁殖;9月至10月,它们又带着幼鸟南迁。据观测,每年在居延海栖息的鸿雁数量超过5000只,形成“万雁齐飞”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 抵达码头时,阳光正温柔地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码头上停靠着几艘木船,船身斑驳,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们登上其中一艘,船夫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皮肤黝黑,笑容憨厚。他告诉我,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如今虽已繁华不再,但每年秋季,成群的鸿雁会从西伯利亚迁徙至此,在此越冬。</p> <p class="ql-block"> 船行至湖心,视野豁然开朗。湖面开阔,水天一色,远处是连绵的沙山,近处是摇曳的芦苇。突然,一阵“嘎嘎”的鸣叫声传来,抬头望去,一群鸿雁正从头顶掠过,它们排成“人”字形,在蓝天白云间划出优美的弧线。船夫指着远处的一片浅滩说:“那里就是鸿雁的栖息地,每年这个时候,它们会在这里聚集,数量多的时候,能铺满整个湖面。”我顺着船夫的方向望去,只见浅滩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鸿雁,它们或低头觅食,或梳理羽毛,或相互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船夫告诉我,鸿雁是居延海的“守护神”,它们的存在不仅为这片水域增添了生机,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 离开海鸿雁码头时,天色已晚。我站在码头上,望着远去的雁群,心中充满了不舍。鸿雁,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它们不畏艰辛,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寻找一片栖息之地。它们的迁徙,不仅是一场生命的旅程,更是一次对自然的礼赞。而居延海,这片广袤的水域,则为它们提供了温暖的家园。在这里,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美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仙踪码头是居延海生态修复成果的缩影。这里水域辽阔,芦苇丛生,水草丰美,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仙踪码头所在的苏泊淖尔,水域面积达40平方公里,与远处的沙山、戈壁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粗犷的笔触,勾勒出的一幅水墨丹青。水鸟是这片水域最灵动的精灵。每年春秋两季,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停歇,形成“飞鸟遮天蔽日”的壮观景象。黑鹳、白鹭、天鹅等珍稀鸟类,或盘旋于湖面,或栖息于芦苇丛中,为这片水域增添了无限生机。而仙踪码头,正是观鸟的绝佳之地。站在码头上,远眺湖面,水鸟与倒影交织,仿佛置身于一幅动态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仙踪码头,是居延海旅游的核心区域。在这里,游客可以乘坐游船,穿梭于芦苇荡之间,感受水波荡漾的惬意;可以漫步于码头栈道,欣赏湖光山色的美景;可以参与垂钓、摄影等休闲活动,体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居延海仙踪码头,是大漠深处的生命诗篇。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底蕴、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和丰富的旅游体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验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一切,都使得居延海仙踪码头成为了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码头的设计充分融入了生态理念。木质栈道蜿蜒于湿地之上,既保护了原生植被,又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的机会。栈道两侧,芦苇随风摇曳,水草在波光中舒展,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站在码头远眺,居延海与远处的戈壁、沙漠形成鲜明对比,蓝色的湖水与金色的沙丘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天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 仙踪码头附近的居延汉简,更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这些简牍记录了汉代居延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是研究汉代边塞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而黑城遗址,作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的遗址,更是见证了丝路文明的兴衰。站在码头上,远眺黑城遗址,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丝路文明的厚重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探寻居延海仙踪码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生态诗篇。在这里,历史与自然交织,传说与现实交融,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当您踏上这片土地,或许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与震撼——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期待。仙踪码头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您,或许将成为下一个篇章的书写者。</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我们乘坐大巴车前往居延海红草地观光区。沿途,是广袤无垠的戈壁滩,黄沙漫漫,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站在红草地边缘,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眼前,是一片片红色的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绚丽。这种红色并非单一的色调,而是由深红、浅红、紫红等多种颜色交织而成,在风中摇曳,仿佛是大漠中的火焰,燃烧着生命的激情。</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观景台向下走去,每一步都仿佛踩在红色的地毯上,柔软而温暖。红草地中的植物,有的高耸入云,有的低矮匍匐,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我蹲下身,仔细观察这些植物,发现它们的叶片上布满了细小的盐晶,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独特装饰。</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告诉我们,红草地中的植物,都是耐盐碱的植物,它们通过吸收水分和养分,逐渐适应了恶劣的环境。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它们能够吸收盐分,改善土壤环境,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同时,红草地还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每年秋季,大量的候鸟会迁徙至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听着讲解员的讲述,我对红草地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继续深入红草地,发现这里还有许多独特的景观。例如,红草地中的“红柳林”,是红柳树在盐碱地中生长形成的独特景观。红柳树的枝条细长而柔软,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是大漠中的舞者。而红草地中的“盐碱地”,则是一片片白色的盐碱结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与红色的植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在红草地中漫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群的拥挤,有的只是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我静静地坐在红草地上,望着远处那片红色的海洋,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些植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绽放出如此绚丽的色彩。它们不惧干旱,不惧盐碱,用生命诠释着顽强与坚韧。红草地中的鸟类,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它们在这片红色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欢快地歌唱,仿佛是在庆祝生命的奇迹。我静静地观察着它们,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居延海,这片荡漾着西部圣洁之水的湖泊,不仅赐给了额济纳人永远的幸福、吉祥和安康,更成为了西部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可以领略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让我们一同珍惜这片宝贵的土地,让居延海的美丽与诗意永远流传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