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乡间的小路,卷起一阵混合着泥土与腐草气息的微尘,我像一个疲惫的归鸟,在周末的暮色里,赶回那个名为“故乡”的巢穴。</p><p class="ql-block">都市的霓虹与喧嚣被我远远地甩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的、被秋雨浸泡得有些憔悴的田野。</p><p class="ql-block">今年这个秋天,来得格外沉重。中秋节以后连续十多天的阴雨,像一场漫长而缠绵的叹息,笼罩了鲁西北平原。本该是金浪翻滚、丰收在望的玉米地,此刻却是一片狼藉。许多庄稼地里的玉米秆再也支撑不住饱满的重量,齐刷刷地仆倒在地,像一排排战败的士兵,沉默地匍匐在泥泞中。联合收割机这样钢铁铸就的庞然大物,在它们面前也束手无策,任何碾压都可能是一场对谷物的二次伤害。</p><p class="ql-block">我回到老家,脱下笔挺的西装,换上满是皱褶的工作服,和母亲、妻子、小妹等亲友一起汇入了收秋的人流。</p><p class="ql-block">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气味:是玉米棒子甜腻的清香,是土壤因过度湿润而散发的腥气,更掺杂着乡亲们口中那混杂着无奈与焦虑的抱怨声。</p><p class="ql-block">“这天,真是要了命了!”“一年的辛苦,全泡汤了。”</p><p class="ql-block">“你看这些倒伏的棒子,一碰土,就出芽子了,还怎么卖?”</p><p class="ql-block">每一句话,都像一颗石子,投进我本已不平静的心湖。我弯下腰,从泥泞中掰起一个玉米棒,剥开紧裹的外衣,金黄的颗粒间,几根嫩白的芽尖倔强地探出头来,仿佛是土地无声的哭泣。</p><p class="ql-block">我的心,也跟着这被雨水浸泡的田野,变得潮湿而沉重。农忙的节奏,机械而疲惫,身体的酸痛与内心的烦闷交织在一起,让我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生出了一丝疏离感。</p><p class="ql-block">两天的时间,在汗水与叹息中悄然流逝。当最后一笼玉米被费力地装进胡同的栅栏里,我长舒了一口气,却感觉不到丝毫往年收获的喜悦,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疲惫。我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准备逃离这令人压抑的氛围,返回那个可以让我暂时忘却土地之痛的公司。</p> <p class="ql-block">“回去,别走高速了!”</p><p class="ql-block">母亲牵挂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累了一天,精神头不好,高速上车多,费神。还是从徒骇河岸上走吧,没有红绿灯,路也好走,慢慢开。”</p><p class="ql-block">母亲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头的些许燥热。高速,是效率与距离的象征,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将起点与终点连接,却也省略了沿途所有的风景与故事。而我们本县的徒骇河,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沉睡已久,它像一条古老的血脉,串联起我童年的记忆与故乡的根脉。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看它了?!</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听从了母亲的建议。车子从老家南北乡的乡土路拐上晏黄路,从大黄乡刘连屯开始,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如黑色的缎带,沿着河岸蜿蜒向前。路面平整而伴随着阶段性的起伏,随着地势的变化,车子像一叶轻舟,在绿色的波涛岸边悠然滑行。我刻意将车速控制在五十迈左右,摇下车窗,让凉爽的秋风灌满整个车厢。</p><p class="ql-block">秋日的徒骇河,褪去了夏日的喧嚣,显得格外沉静而深邃。水面微波粼粼,像一块巨大的、被揉皱的绸缎,将天空的湛蓝与两岸的丰茂尽收其中。河岸边,乡亲们晾晒玉米的场面随处可见。金黄的玉米棒子铺在自家的房顶、院落,甚至路边的空地上,像一片片金色的地毯。农人们穿梭其间,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秋日图景。各种农用车辆——三轮车、拖拉机、小货车,在乡间小路上奔忙,扬起一阵阵轻尘。勤快的人家,已经用拖拉机将土地重新翻耕,松软的泥土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泽,准备播下来年的希望——冬小麦。而动作稍慢的,则还在田里与倒伏的玉米秆进行着最后的搏斗。</p><p class="ql-block">这一派鲜活而真实的景象,仿佛一剂良药,慢慢治愈了我内心的焦躁。</p> <p class="ql-block">我的思绪,随着流淌的河水,飘向了远方。我想起了今年的四月,在山东散文学会的精心组织下,我曾经和一群文友,专程去探寻徒骇河的源头。我们一路追寻,最终在莘县古云镇文明寨村,找到了那座名为“高堤口”的水闸。彼时,春意盎然,闸口处几股清泉汩汩涌出,汇集成一条清澈的小溪,带着初生的力量,开始了它长达四百多公里的旅程。</p><p class="ql-block">我当时站在源头,心中充满了对这条古老河流的敬畏。它从《禹贡》的记载中走来,见证了夏禹治水的功绩,聆听了两岸千年的兴衰歌哭。它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条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情感的时间之河。</p><p class="ql-block">而现在,这条河就在我的身边。它是从禹城市市中街道史张营村进入齐河县的。在齐河宣章屯镇和大黄乡境内长度16.6公里,已经从涓涓细流,成长为一条波澜壮阔的母亲河。现在的它静静地流淌,仿佛一位沉默的智者,看惯了风雨,也看惯了悲欢。</p><p class="ql-block">开着车,我的思绪也随之沉潜得更深。禹城,因大禹治水而得名,而徒骇河,正是大禹当年疏通的九川之一。传说大禹曾率领民众,面对滔天洪水,劳身焦虑,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徒骇河的名字,便蕴含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禹疏九河,用工极众,故人徒惊骇也。”</p><p class="ql-block">我仿佛透过眼前这平静的水面,看到了先民们挥汗如雨、与洪水搏斗的宏大场景。这河水里,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人定胜天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不正是此刻在田地里与天灾抗争的乡亲们最真实的写照吗?他们或许不知道大禹的典故,但那份面对困境不低头的倔强,早已融入了血脉,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河岸渐渐开阔,视野也愈发疏朗。故乡齐河,因临齐水(济水旧称)而得名,自古便是水陆要冲。这一段的徒骇河,水面更为宽广,河岸边的村庄也显得更为富庶。我想起了儿时听老人们讲过的关于“夜明珠”的传说。说是在很久以前,徒骇河底有一颗巨大的夜明珠,每到月圆之夜,便会发出璀璨的光芒,将整个河面照得如同白昼。有贪心的人想下水捞取,却总被神秘的力量推开。人们说,那是河神的宝物,守护着这一方的风调雨顺。传说虽不可考,却寄托了沿岸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对平安、富足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如今,河底或许没有夜明珠,但徒骇河两岸林立的现代化大棚、星罗棋布的合作社、以及那些闯入眼帘的、设计别致的农家乐庭院,不正是新时代的“夜明珠”吗?它们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也点亮了农人们脸上的笑容。</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一些穿着休闲的人们,正在河边悠闲地垂钓。正逢周日的下午时光,这不正是一种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生活美学吗?城市人厌倦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开始向往这里的田园牧歌;而农民,也不再仅仅是粮食的生产者,他们成了田园生活的经营者和守护者。这是一种奇妙的循环,一种城乡之间新的对话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车子驶过一座宏伟的桥梁,便进入了济阳境内。济阳,因地处古济水之北而得名。这里的徒骇河,更添了几分温婉与灵秀。秋风拂过,带来了田野的芬芳和河水的湿润。我想起了另一个流传于济阳民间的故事——“鲤鱼跳龙门”。当然,这里并非真正的龙门,但传说在河的某处深潭,生活着一群有灵性的鲤鱼。它们不甘于一生困守一隅,每年都会逆流而上,奋力向上跃起,试图越过一道无形的“门槛”。成功者,便能化身为龙,遨游九天。</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与其说是神话,不如说是一个关于奋斗与梦想的寓言。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济阳人,走出这片土地,去更广阔的天地里追寻自己的“龙门”。而我,不也是这样一条“鲤鱼”吗?当年,我怀揣着梦想,从这片土地游向了城市的“大海”。然而,今天当我回望,才发现,无论游得多远,这条河,这片土地,永远是我力量的源泉。</p><p class="ql-block">从齐河到济阳,再经北临邑,又折回济阳,这一路,我仿佛在徒骇河的臂弯里,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巡礼。风景在变,不变的是这条河的陪伴。河上的桥梁也越来越漂亮,不再是过去那种简陋的石板桥或水泥桥,而是一座座设计新颖、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大桥。它们如一道道飞虹,横跨南北,不仅连接了两岸的交通,更连接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未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主席的诗句,在此刻有了最生动的注脚。</p><p class="ql-block">车子继续平稳地行驶着,我的内心却波涛汹涌。</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了已经去世三年的父亲。他是一个典型而朴实的农民,沉默寡言,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小时候,我常跟着他去田里干活,看他如何用粗糙的双手侍弄庄稼,如何像对待孩子一样,抚摸那些即将成熟的果实。那一年,我准备好铺盖和书包,即将离开老家去求学。临行前,父亲把我叫到院子里,指着脚下的土地,对我说了一段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p><p class="ql-block">“孩子,你记住,土地就是我们的根。无论你将来走多远,干多大的事,都别忘了你的根在这里。土地最实在,你给它一分力,它就还你一分粮。人也一样,不能忘本。”</p><p class="ql-block">那时,我还似懂非懂,只觉得父亲的话有些老套。我渴望的是远方的世界,是城市的繁华,是摆脱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努力地学习、打拼,也如愿留在了城市,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我一度以为,我已经成功地“逃离”了土地。</p><p class="ql-block">然而,此刻,行驶在徒骇河畔,感叹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感受着“夜明珠”的守护,遥想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才真正读懂了父亲话里的深意。“根”,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身份的归属,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土地教会我们的,是坚韧、是朴实、是顺应自然、是敬畏生命。它让我们明白,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社会如何进步,我们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这片最根本的依托。</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家收秋,除了满身的疲惫,我还看到了土地的另一面——它的脆弱与宽厚。它会因天灾而减产,但它依然会在来年春天,准时献出新的绿意;它会让农人流汗叹息,但它也用最质朴的方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土地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我,一个从土地里走出来的“城里人”,虽然在物理空间上远离了耕作,但在精神上,我又何曾真正离开过?我的性格里,有土地的沉静与坚韧;我的价值观里,有土地的朴实与真诚。当我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时,是那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始终在支撑着我;当我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感到疲惫时,是对故乡那片宁静土地的向往,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安宁。</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话,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埋藏了多年,终于在今天,在这条奔流不息的徒骇河边,破土而出,长成了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秋风拂面,内心澎湃。</p><p class="ql-block">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逃离”或“回归”,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连接”。我们可以用知识、科技和新的理念,去反哺这片土地,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可以成为城乡之间的桥梁,将城市的资源引入乡村,也将乡村的宁静与智慧带给城市。</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河面,也洒在我的车窗上。前方的路,在暮色中渐渐模糊,但我的内心,却前所未有的清晰。</p><p class="ql-block">这次归乡,本是一次身体的疲惫之旅,却意外地成了一次灵魂的回归与洗礼。那被雨水浸泡的玉米,那泥泞中挣扎的农人,那静静流淌的徒骇河,那古老而温暖的传说,还有父亲那句质朴无华的话,共同构成了一部厚重的书,让我读懂了生活的哲理,也找到了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土地,是农民的根,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p><p class="ql-block">它承载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头看看那片生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在那里,有我们最深的眷恋,也有我们最坚实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车子驶离了河岸,汇入城市的车流。</p><p class="ql-block">窗外的霓虹再次闪烁,但这一次,它们不再让我感到疏离。因为我知道,在这片繁华的背后,有一条名为徒骇河的母亲河,正静静地流淌。</p><p class="ql-block">它连接着我的故乡与我的现在,也连接着那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而我,将带着这份来自土地与河流的馈赠,更从容、更坚定地,走向人生的下一段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