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西昌里的建昌古城

紫嫣

<p class="ql-block">  西昌城中静卧着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古老城池,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沧桑岁月。这座曾被称为“建昌”的古城,历经风雨侵蚀与时代更迭,依然在时光的缝隙中留存着昔日的轮廓与风骨 。经由当地政府悉心保护与修缮,老城重换古韵,青石板蜿蜒如旧,城墙斑驳却坚挺,仿佛低声述说着西南重镇往昔荣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探访始于东门安定门。踏入城门,一阵悠远的钟声在耳畔回荡,寻着钟声我来到东林寺。步入寺院 ,满目清幽,只见地上多盆奇花异草在绽放,色彩明丽却不喧哗,为这静谧的佛门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仿佛时光在此停留,禅意与自然悄然交融。</p> <p class="ql-block">古城原为规整 四方形,后因水患侵东南一角,几经修复成为扇形。城中以四牌楼为中心,围绕着中心分别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四条主街道向四方辐射,九条主要街道与二十余条小巷相连,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城市格局。 </p> <p class="ql-block">古城开有四门,东为安定门、南为大通门、西为宁元门、北为建平门,各具一方,守望千年。如今,除了宁远门被毁外,其余三座门屹立不倒,尤以南门大通门保存最为完整,青砖灰瓦间,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城防的雄浑气象。</p> <p class="ql-block">古城以四牌楼为中心,街巷如脉络般延展,九街十八巷交织成网,青石小经曲径通幽,陌生人穿行期中,如走迷宫一般。翡翠巷便是其中一条静谧小巷,巷名清雅。走进巷内,见有人家门扉轻掩,偶有花枝探出墙头,瞬间感觉到岁月温柔。</p> <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位于古城涌泉街,是清代晚期传统的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也是建昌古城极具特色古民居建筑。院落格局严谨,雕梁画栋间透出昔日大户人家的风范,是了解当地民俗与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走进马家大院参观,可以看出整栋院落呈“目”字型四进格局,连接南北戏台入一条金线,将起居、仓储、礼佛等功能空间巧妙串联。即实用又富礼制之美,尽显川南民居“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城中,你会发现这个城中有很多古井。位于大通门以东,涌泉街南侧的豆芽井尤为著名。据说用这口井水发豆芽清冽爽脆而得名。一井一水 滋养了数代人家,也沉淀下市井生活的烟火记忆。</p> <p class="ql-block">建昌古城有一奇景,令人驻足疑思——那就是镶嵌在城墙缝隙里的古树。黄葛树根系深扎于砖石之间,枝干虬劲,凌空舒展。据说种子是鸟儿衔来或粪便排泄在墙缝中,在适宜的条件下生根发芽,历经数百年与城墙共生共存。</p> <p class="ql-block">建昌古城是一座有着历史文化的百年古城。古城内古迹,星罗棋布,每一块青砖,每一道门楣,都镌刻着水月的痕迹。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古城,更是西南边地文明演进活态见证。</p> <p class="ql-block">为提升游客体验 ,景区在古城巷子里打造了一处旅游打卡点——京剧脸谱墙。脸谱墙有众多京剧脸谱组成,色彩鲜艳,造型各异,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也为古朴的街道增添了一抹现代艺术灵动气息。</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建昌古城已经化身为一处集文化,休闲与旅游为一体的历史街区。除部分重要遗迹得以完整保存外,许多院落都改造成了民宿,小吃店等旅游服务经营点,在延续历史风貌同时,也融进了商业气息。</p> <p class="ql-block">建昌古城主要景点有西昌大同楼、九街十八巷、古树、文物遗址等。处处皆景,步步生情,我匆匆走过,用镜头记录下几帧光影,却仍觉得遗漏太多——那些隐于墙角岁月题刻,皆是未能尽览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古城街巷,我们登上古城城墙。。据史料记载,建昌古城城墙最初是土墙,宣德二年砌以砖石。城墙底部最厚处达二十多米,高十一米。古城在明代时是正方形,四墙各为一千二百米长。后来因城墙东南角屡遭洪水侵蚀,几经修复,边角略成弧形,最终演化为一把展开折扇的城廓。 </p> <p class="ql-block">立于城墙之上,极目远眺,古城风貌尽收眼底:青瓦屋面错落有致,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点缀其间,十字街道为骨,九街十八巷为脉,整座城如一副展开的古画,阳光洒在老屋的脊线上,光影流转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脚步在巷口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走到古城的东端,城墙上的一句“我在建昌古城等你”,悄然映入眼帘,温柔地为这段旅程画上句号。虽因旅途匆匆未能细览全貌,回望这座静卧于西昌腹地的千年古城,心中仍生不舍。若有机会定当再走一遍青石小巷,再听一次晨钟暮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