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夏霜</p><p class="ql-block">文:夏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3413658</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十月的湛江,南国公园顶端草木葱茏。凤凰木红叶缀在浓绿间,风掠桉叶沙沙响,清甜草木香漫过坡地。新建的粤西知青文化园里,青灰色石板路蜿蜒向前,夕阳正为即将落成的知青文化廊镀上暖金。江洪知青农场老场长陈春风尘仆仆踏上石板路,手中磨得发亮的布袋里,装着九七高龄老党员陈光南跨越百公里的心意——一千元捐款,要为这方记录知青岁月的文化廊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陈老先生反复念叨,知青们当年在这片土地流的汗、吃的苦,可不能让日子给磨没了。”陈春话音刚落,湛江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便拨通了老人的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声音洪亮得不像近百岁老者:“我就是尽份心,知青娃们的青春,得好好记着!”朴实话语混着风飘来,恰似渔港拍岸的涛声,稳稳叩击着人心。</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转达钟真池会长的邀请——11月29日举办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暨粤西知青“屯垦戍边 不负韶华”纪念活动时,电话那头先是短暂沉默,随即传来带笑意的颤音:“哦?真能见到那些娃们?”刚应声,老人语气里就浸满急切与期盼:“我一定到!还有一个月零两天,你可别忘了提醒我,得穿那件挺括的旧中山装去。”</p> <p class="ql-block">放下电话,工作人员仿佛能看见老人扶着竹椅扶手慢慢站起身,眼角皱纹里盛着笑意,眼神亮得像年轻时送信时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1930年农历闰六月,陈光南出生在江洪渔港旁的小渔村。天不亮,他就牵着大户人家的牛群上山,晨曦中,瘦小身影踩着带露青草,牛蹄踏土的“哒哒”声,伴着断断续续的读书声飘向远方。夕阳西下,又背着沉甸甸的柴草回家,肩头的勒痕印了几十年,却从没磨掉对知识的念想。在父亲“砸锅卖铁也要让娃识几个字”的坚持下,他走进村塾一坐五年。昏暗油灯下,握毛笔的小手磨出厚茧,墨汁染黑指尖,连指甲缝里都渗着墨痕,眼神却始终明亮。抄录的诗文用粗线绳捆得整齐,堆了半间土屋。先生常站在他身后,枯瘦的手覆在他手背上教运笔:“横要平如海岸线,竖要直似柳树干,藏锋收笔才见力道。”课余帮先生研墨扫地,先生便额外教他练书法、读诗文。这份书塾里养出的文气,后来化作工作中的细腻,也让他对文化传承多了份旁人没有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1948年的粤西大地,革命火种悄悄蔓延。十八岁的陈光南身形瘦小,脊梁却挺得笔直,主动加入村地下革命组织,成了穿梭山间的“信使”,多次把情报从本村送到河头镇祥千村的地下交通站。凭着机敏与沉稳,次次顺利完成任务,把希望稳稳送到革命同志手里。</p> <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江洪解放的消息像春雷响彻渔村。陈光南脱下打补丁的粗布衣,换上崭新工作装,一头扎进土改、“三反”“五反”运动中。1953年坛头乡成立,他当选团支部书记,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带着青年们修水渠、种粮食。烈日下,挽着裤腿踩在泥水里,裤脚沾满泥浆,皮肤晒得黝黑,和大伙儿一起挖沟填土;渴了喝田边井水,饿了啃几口生红薯,硬是让贫瘠土地长出沉甸甸的稻穗。1955年5月30日,鲜红党旗下,他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阳光洒在年轻的脸上,入党誓词的每一个字,都像烙铁似的刻进骨子里。此后七十年,从乡(村)长、党支部书记,到区武装干事,1963年调到江洪公社当公安特派员,在公安政法岗位上一干三十年,其中十多年担任分管政法、司法的副镇长。岗位换了又换,“为民”二字从没变过。那时公社条件简陋,办公桌上总放着一盏煤油灯,灯芯剪得整齐,他常熬夜看案卷,烟灰缸里的烟蒂堆得老高;碰到邻里闹矛盾,拉着双方坐在长条凳上,泡上一壶粗茶,慢慢听、细细劝;群众有难处,挽起袖子就帮忙,渔民们都亲切地叫他“渔村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浪潮涌到江洪。当地知青各奔前程,一部分远赴海南,一部分扎根湛江农垦农场,还有一部分留在门口的江洪知青农场。农场离公社不远,时任公安特派员的陈光南,常骑着叮当作响的旧自行车,车后座绑着军绿色帆布包,装着常用药品和慰问品,十几分钟就到了农场。他知道知青远离家乡不易,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看见吃不惯粗粮,就联系老乡送新鲜蔬菜;听说想家哭鼻子,就坐在田埂上唠自己年轻时放牛读书的事;谁生病了,亲自送医拿药,忙前忙后像自家孩子。</p> <p class="ql-block">年纪大了,对知青的牵挂也没减过半分。江洪渔港的老知青们常组织徒步、老友茶话会,他每次都第一个响应——主动掏钱凑经费,还到场帮忙搬桌椅、摆茶杯,忙得满头大汗也乐呵呵,精气神比年轻人还足。老知青们总说:“有光南叔在,咱们的活动就多了份暖劲儿。”</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格外优待这位心善的老者。如今97岁的陈光南,鹤发童颜,眼角皱纹里都藏着故事。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就沿着江洪渔港的海岸线走三公里,海风拂过白发,脚步依旧稳健。沿途补网的渔民见了,笑着喊:“陈老先生,今儿个又早啊!”他抬手应着:“趁天凉快多走两步!”碰到卖海鲜的摊贩递来刚捞的虾仔,摆摆手打趣:“不用不用,我这身子骨,吃了可惜喽!”爽朗的笑声混着海浪声,在渔港上空飘得老远。退休三十六年,从没因为病痛报过一分钱公费医疗,硬朗的身子骨让年轻人都羡慕。听说粤西知青文化园要建文化廊,记录知青屯垦戍边的日子,立刻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再三叮嘱陈春:“我老了,不能去工地搬砖铲土,这点心意你一定送到,能为知青娃们做点事,我心里舒坦。”</p> <p class="ql-block">接到邀请函的这些天,陈光南总爱坐在堂屋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那是他当年在公社工作时,和几位江洪知青农场的知青合影,照片里的他穿着公安制服,神情严肃又温和。家人打趣:“爸,是不是天天数着日子等活动呀?”他笑着点头,眼角皱纹挤成一团:“可不是嘛,还有一个月就见面了,想看看那些娃现在长啥样,再唠唠当年农场的趣事。”已经让家人把珍藏多年的旧中山装找出来熨得平整,连皮鞋都擦得锃亮,就盼着11月29日,赴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青春之约。</p> <p class="ql-block">从少年信使的机敏沉稳,到分管政法司法副镇长的刚正不阿;从资助知青活动的热忱不减,到九七高龄捐款建廊的赤诚依旧,陈光南的一生,是一部用初心写就的教科书。一千元捐款,是九七载岁月沉淀的家国情怀;一张邀请函,是跨越半世纪的温暖牵挂;挺拔的身影,是共产党人最动人的精神坐标。南国公园的桉树枝迎风而立,正如他掌心那枚磨亮的旧党徽,在岁月里愈发有分量;灯塔在夜色中闪烁,恰似他的初心,历经风雨而愈发璀璨——信仰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坚守;传承从不是遥远的命题,而是藏在日常的行动。</p> <p class="ql-block">11月29日的阳光洒向纪念活动现场,白发老者与昔日知青紧握双手。这场跨越时空的重逢,必将成为一次精神的接力。愿我们都能接过这份坚守与温暖,让每一份平凡的善举汇聚成磅礴力量,让每一颗赤诚的初心,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