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革湖畔,舍利塔静立。风过檐角,偶有铜铃低语,似与往昔唱和。这塔不承香火,只以斑驳砖石为纸,记录着湖镇的晨昏更迭。而在它沉默的注视下,一缕清越的书声,正从时光深处缓缓浮起。</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岁在戊子。那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浪潮已然拍打着古老帝国的堤岸,而科举的八股文章,仍在无数士子的案头散发着最后的余晖。就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湖镇当地的贤达叶怀芳等人,秉准设立“湖镇义塾”。这“义”字,重若千钧。它非为牟利,非为扬名,乃是乡绅们一份“教化桑梓”的拳拳之心,是于时代变革的微茫中,试图为乡野孩童点亮的一盏智识之灯。校舍想必是简朴的,或许是几间粉墙黛瓦的屋舍,或许就借用了舍利塔院的偏殿。但正是这简朴之中,孕育着一种开风气之先的勇气。</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公立启明两等小学堂"。从“义塾”到1908年的“公立启明两等小学堂”,名称的变更,背后是教育理念从旧式蒙学向近代新学的悄然转型。“启明”,启明之星,长庚耀世,这名字里,寄托着先贤们对新一代“开蒙启智,明德致远”的殷切期盼。</p><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高等小学与初等小学分开设立,高等小学设于舍利寺边屋,称“启明”;初等小学设于巡检司衙门旧址,称“晨新”。1912年改名“启明小学校”,在校学生60余人,教职员6人。1914年晨新分校迁入童家祠堂。1919年改为“启明高等小学”。1922年又改名“启明完全小学”。学校所聘教员崇严务实,教导有方。当时启明小学与龙游中山小学齐名,学生参加全县运动会和毕业会考,多次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回到1991年的春夏之交。彼时,我因参与湖镇区中考试卷的保管工作,曾在湖镇老街的校管会内,住了三天两晚。那几日,恰是江南的梅雨时节,空气里总是浸润着湿漉漉的水汽,连呼吸都带着一股青苔与旧木头混合的味道。我的居处窗外,正对着那古老的舍利塔,它在一片迷蒙的雨雾中,轮廓愈发显得黝黑而凝重,仿佛一尊入定的老僧,对外界的喧嚣充耳不闻。然而,与我朝夕相对的,更是隔街相望的启明小学。</p><p class="ql-block">每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便有那清脆而急促的预备铃声,划破雨丝的绵密与宁静。紧接着,是一片潮水般的琅琅书声,从那有些年头的校舍里奔涌而出。那声音,稚嫩,却充满力量;整齐,又各具性情。它穿透雨幕,越过街巷,直直地灌入我的耳中。那读的是“学而时习之”,是“床前明月光”,是些最简单、最朴素的篇章,但汇聚在一起,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场域,一种蓬勃的、向上的生命力。这生命力,与不远处那沉默的古塔,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对照。古塔是时间的沉淀,是历史的回响,厚重而静穆;而这读书声,则是未来的序曲,是生命的萌发,鲜活而昂扬。它们一静一动,一古一今,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古塔以它的沧桑,印证着文明的传承不息;而书声则以它的清越,宣告着新一代对文明的接续与开创。那几个日夜,我便沉浸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里,白日听着孩童的诵读,夜晚对着古塔的沉默,心中常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目睹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接力。</p><p class="ql-block">自那以后,岁月流转,启明小学亦随时代洪流而变迁。二十一世纪初,它告别了舍利塔旁的旧址,迁建至湖镇镇新星路88号。这无疑是一次蜕变,一次新生。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现代化的设施,无一不在诉说着这所百年老校迈向未来的决心。然而,令我欣慰的是,它的精神内核,非但没有在迁徙中失落,反而在新的土壤里,愈发枝繁叶茂,并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瀫韵文化”。</p><p class="ql-block">“瀫”,乃衢江古称,一条瀫水,蜿蜒流淌,滋养了龙游万年文明。启明人以“瀫韵”为核,实在是找到了自身精神血脉的源头活水。这不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他们开发“瀫韵”课程,开展“瀫韵”活动,培育“明理博学、健康向善”的瀫韵少年。那源自百年前“启明”星火的办学理想,如今被赋予了更为深厚、更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我看到,他们建构起“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农耕文化、银色冰雪文化”的“五色”德育体系,以“校园六节”为载体,让教育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生气勃勃。我更看到,那浸润着“童味、情味、乡土味”的校本课程——《乡韵陶艺》、《非遗竹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将故乡的泥土与草木的气息,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灵魂里。这何尝不是对“义塾”先贤“教化桑梓”初衷的一种最富创见的回应?当年的“启明”,意在开启民智,引入新知;今日的“瀫韵”,则是在广纳新知的同时,深情地回望故土,从本土文化中汲取最深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尝试在脑海中勾勒这所学校的全景时,一幅奇妙的图景便浮现出来:在新星路88号那现代化校园的上空,仿佛始终萦绕着一缕来自白革湖畔的、清越而悠远的书声。这书声,与舍利塔的风铃旧响,隔着百年的时光,交织共鸣。古塔是历史的坐标,是沉默的根基;而启明小学,则是从这根基上生长出的、永远朝向未来的常青之树。</p><p class="ql-block">塔,依旧会沉默地矗立下去,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而启明小学的琅琅书声,也必将随着瀫水的波光,一代又一代,奔流不息,汇入时代的大潮,奏响更为恢弘的乐章。这瀫水南岸的书声,起于青萍之末,成于古今之交,其韵悠长,其志绵远,必将与那舍利古塔一道,共同成为湖镇这片土地上,不朽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8日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