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老物件/织布机

秋月寒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辑/秋月寒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选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克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服装的发明与穿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而生产服装的工具,诸如纺车、织机等,也就因此而具有了别样的重大意义。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人们在织布的生产实践中,又逐步革新成功创造出脚踏提综的斜织机,其图像在汉代画像石上多次出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机。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家用织布机,追根溯源应该出自元代杰出的棉纺织家黄道婆的机型,并将纺织技术传播开来,改良织机等纺织工具,从而奠定中国传统纺织业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用织机织布堪称一项绝妙的工艺。历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农村生活的人,对织布一般都不陌生,更不会忘记那些拙朴的老式机子,经纬分明的棉线,随着织女两手一推一拉、两脚一抬一踩,不多时就会变成平展展的布。这些用本地棉和旧式机织成的布匹,俗称粗布,也叫土布。那时“洋布”稀少,很多人家都用自己纺织的老土布做衣服和被褥。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使纺织一度成为衡量持家女人生活能力的主要标准。到后来,城乡百姓可以凭布票买布了,但在农村,依然有很多人青睐自己织布,尤其是老年妇女,她们认为家织布更结实,也更节俭,织了布,再自己染色,做成自己偏爱的传统的衣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乾隆皇帝曾有诗云:“横纬纵经织帛同,夜深轧轧那停工。一般机杼无花样,大辂椎轮自古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