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佛脉深处的千年印记·西竺留痕

焦成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锡惠山,自古便以“江南第一山”之誉冠绝吴越,其丘壑间不仅藏着清泉古木的灵秀,更沉淀着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西竺留痕”四字,既是对惠山与西域佛教文化交融史的凝练,亦是这片山林中无数梵音遗踪的生动注脚,循着这缕印记,方能读懂惠山佛脉的千年流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竺,本指佛教发源地古印度,而惠山的“西竺痕”,最早可追溯至南朝萧梁时期。据史料记载,梁大同年间,西域高僧慧照禅师云游至惠山,见此山“林峦葱郁,泉石清幽,有西竺灵秀之气”,遂于此结庐传法,开创惠山寺前身——“华山精舍”。这一举措,不仅为惠山植入了第一缕佛教基因,更开启了江南佛教与西域梵学对话的先河。慧照禅师带来的不仅是经卷佛法,更有西域的造像技艺与建筑理念,寺中早期的石佛造像,衣袂纹路间仍可见犍陀罗艺术的影子,便是“西竺留痕”最直观的物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宋时期,“西竺留痕”随惠山寺的兴盛而愈发鲜明。唐代会昌年间,惠山寺虽遭武宗灭佛之劫,却在宣宗即位后迅速复兴,时任住持常达禅师广邀西域、天竺高僧驻锡,寺内藏经楼一度藏有从西域辗转而来的贝叶经数十卷,这些用梵文书写的经文,成为连接惠山与西竺的文化纽带。宋代更是惠山寺的鼎盛之时,苏轼、秦观等文人常来此寻幽访禅,苏轼在《游惠山》诗中写下“谁言使君贫,已用西竺印”,此处的“西竺印”,既指寺中传世的梵文印章,亦暗喻惠山佛法已深植西竺正统,足见当时“西竺留痕”在文人心中的分量。彼时寺内的药师殿、文殊阁,其形制虽融江南园林之巧,但其殿宇鸱吻、佛像背光的设计,仍保留着西域佛教建筑的庄严气象,形成“东土形制,西竺神韵”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以降,“西竺留痕”虽历经岁月侵蚀,却在修缮与传承中不断焕新。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归来,曾将带回的西域佛教法器赠予惠山寺,其中一件青铜梵铃至今仍悬挂于寺内钟楼,铃身刻有梵文咒语,风吹铃动时,其声清越如古印度祇园精舍之音,被当地人称为“西竺遗响”。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均曾驾临惠山寺,乾隆帝更是御笔题写“西竺云踪”匾额,悬挂于寺门之上,将“西竺留痕”的文化地位推向顶峰。即便到了近现代,惠山寺历经战火洗礼,但其内的唐代经幢、宋代石佛、明代梵铃等与“西竺”相关的遗存,仍被悉心保护,成为后人追溯惠山佛脉源头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漫步惠山之麓,惠山寺的晨钟暮鼓依旧悠扬,那些藏于殿宇、刻于山石间的“西竺痕迹”,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历史遗存,而是成为惠山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佛教从西竺东渐,与江南文化交融共生的历程,也让惠山在自然之美外,多了一层跨越千年的文化厚重。“西竺留痕”,留的是佛脉的传承,是文明的对话,更是惠山对江南文化最深沉的注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