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月底的上海,正是一年中最舒爽宜人的时节。午休刚醒,或许还带着一丝慵懒,但窗外的阳光已变得温柔。它不再是盛夏的灼热,而是像一层薄薄的、金色的蜂蜜,涂抹在建筑的轮廓和街道的梧桐叶上。走进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秋天的气息会更加浓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为我们授课的是上海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范德堡大学访问学者,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杨婷老师,培训主题是《从工作之苦到工作之乐——教师如何把"精神熵"转化为"心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婷老师从生物层:幸福是种本能还是能力?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能只是服务于人类生存繁衍,没有增加幸福快乐的考虑。文化层:混沌的古代与澄明的文化。任何文化的主要功能,保护其子民不受混沌之扰。社会层:内卷的时代。认知层: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焦虑不是矫情,而是高熵系统的正常表现。和在坐的学员共同探讨交流,深入剖析从“工作之苦”到“工作之乐”的转变,并聚焦于教师如何将“精神熵”转化为“心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物层:幸福是能力,而非本能。的确,自然选择的核心是“适应度”(生存与繁衍),而非“幸福感”。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只是诱饵和奖励机制,驱使我们去寻找食物、寻求伴侣、建立社交。一旦基本需求满足,这种机制就会“关闭”,我们便回到了一个中性的,甚至因欲望未尽而焦虑的状态。因此,幸福不是一种必然的本能,而是一种需要主动修炼和培养的“能力”。它要求我们超越生物程序的设定,去创造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层:从“抵御混沌”到“制造枷锁。文化最初的功能,正如人类学家所言,是提供一个共享的意义之网(澄明的文化),解释世界、制定规则,以抵御未知带来的恐惧(混沌)。然而,当一种文化过于僵化,其本身就会成为一种新的“混沌”——规则的混沌、竞争的混沌、意义的混沌。对教师而言,传统的“师道尊严”文化盾牌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分数、排名、考核、家长诉求等多元且常常相互冲突的现代性混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会层:“内卷”作为高熵的典型表现。 “内卷”本质上是系统内耗散的能量急剧增加,但整体功能和秩序并未提升,是“高熵”在社会层面的完美体现。对于教育系统,内卷意味着教师投入了巨大的时间精力(高能量输入),但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幸福感上(有序输出)收效甚微,大量能量耗散在无效竞争、重复劳动和形式主义中,导致系统整体陷入疲惫与无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知层:叙事失调与精神熵。这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直接感受。当我们面对多重压力、矛盾信息和不确定的结果时,我们用于理解世界的“故事”就崩溃了。“我是一名点燃灵魂的工程师”的叙事,与“我是一名疲于应付的表格填写员”的现实产生剧烈冲突。这种内在秩序的失序,就是“精神熵”——注意力涣散、内心混乱、焦虑丛生。焦虑不是矫情,而是一个身处高熵系统中的个体的正常、甚至是理性的反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化之路:教师如何将“精神熵”转化为“心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流”理论创始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指出,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状态,是“精神熵”的反面。它是我们在挑战与技能匹配的、有明确目标和即时反馈的活动中,全身心投入而体验到的一种沉浸感和掌控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实现从工作之苦到工作之乐,核心是主动构建内在秩序以对抗外在混沌,教师转化精神熵为心流,关键在于将教学目标与个人能力、学生反馈形成闭环,让注意力完全沉浸于教学本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我们要理解“熵”:是从物理到精神的混沌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热力学之熵:封闭系统内,混乱度会自然增加(如房间不收拾会变乱),对应工作中若被动应付,任务、压力会逐渐无序堆积,形成“工作之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学之熵(精神熵):外在信息嘈杂(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内卷压力)会打破内心平衡,导致焦虑、疲惫,这是教师工作中“苦”的核心来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破局关键:用“主动秩序”对冲“自然混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对抗教育内卷,还是转化精神熵,核心逻辑都是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构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步:重绘“工作地图”——从执行者到设计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识别“熵增点”:首先,清醒地识别出哪些日常工作是纯粹的“精神熵”来源,它们消耗能量却无法带来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入“有序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明确目标:将宏大的“教书育人”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的课堂或学期小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造挑战:主动为自己设计“微挑战”。例如,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法(如项目式学习),或研究一个特定学生的案例并制定个性化方案。让工作从“重复”变为“探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寻求即时反馈:不要等到期末考试成绩。观察学生课堂的眼神、一次小作业的进步、一次坦诚的师生交流,这些都是宝贵的即时反馈,能让你不断调整并感知到工作的成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步:重塑“工作叙事”——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创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换视角:将“我在为学校/校长工作”的叙事,转变为 “我的教室是我的‘心流实验室’” 。你是这个空间的主理人和创造者,所有外部要求都是你实验的原材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挖掘深度价值:在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意识地寻找其内在价值。讲解古文时,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在与学生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处理学生矛盾时,不是在平息麻烦,而是在引导他们学习共情与沟通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构建“成长型”故事: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讲述为一个“打怪升级”的故事。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熵增)都是一个关卡Boss,而你所提升的教学技能、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就是你获得的经验值和装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步:打造“心流课堂”——师生共建有序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生共赴挑战:设计需要师生共同完成、且难度略高于当前能力的项目或任务。当全班为了一个戏剧表演、一个科学展览项目而共同努力时,很容易形成一个集体的心流场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营造“神圣空间”:让教室成为一个物理和精神上的“低熵”环境。这意味着秩序井然、目标明确、相互尊重。在这里,注意力可以安全地聚焦于学习本身,而不被过多的干扰所分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时反馈与欣赏:建立课堂上的即时反馈文化。不仅教师给予学生,也鼓励学生之间、甚至学生向教师给予积极的、建设性的反馈。形成一个正向的能量循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工作之苦到工作之乐,本质上是一场 “降熵”的修行。教师作为人类文明“澄明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其自身恰恰首当其冲地承受着现代社会的“高熵”冲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认识到焦虑的根源并非个人无能,而是系统常态,这本身就是一种解放。而后,通过有意识地将外部混沌转化为内在秩序,将被动的工作转化为主动的创造,教师不仅能实现自我的救赎与超越,更能将教室打造为一个强大的“心流发生器”。在这里,不仅教师自己能重拾工作的乐趣与意义,更能引导年轻的心灵,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学会如何构建自己内在的澄明与有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或许正是这个时代对教师这一古老职业提出的、最深刻也最崇高的新要求:成为混乱中的定序者,不仅是知识的,更是精神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