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审视自我</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码:75326027</b></p><p class="ql-block"><b>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致谢原创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如一柄锋利的匕首,刺破了封建礼教虚伪的面具,又似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在旧制度枷锁中的人们。这篇杂文以雷峰塔倒掉事件为切入点,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根基,在嬉笑怒骂间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力量。读罢全文,我仿佛看到那座破破烂烂的雷峰塔轰然倒塌,扬起的尘埃中,升起的是对自由、平等与人性解放的渴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破塔:封建枷锁的崩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雷峰塔,在民间传说中是法海镇压白娘子的象征,在鲁迅笔下,它更是封建礼教的具象化存在。白娘子追求爱情,却被法海以“妖”之名囚禁于塔下,这分明是封建卫道士对人性自由的无情打压。鲁迅开篇以“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这样平淡的语句引入,却瞬间在读者心中激起千层浪。那座矗立多年的塔,承载着无数人的恐惧与敬畏,如今轰然倒下,意味着封建礼教这座无形的巨塔也开始摇摇欲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中提到,鲁迅小时候就希望雷峰塔倒掉,这种愿望并非孩童的无知嬉戏,而是对封建束缚的本能反抗。长大后,他亲眼见到破破烂烂的雷峰塔,心中依旧“不舒服”,依然希望它倒掉。这表明,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外在的象征物已显破败,其内在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雷峰塔的最终倒掉,无疑是封建枷锁崩塌的信号,它宣告着那些禁锢人们思想、限制人们自由的旧制度,终将走向灭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从历史的角度看,封建礼教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剥夺了人们追求平等和幸福的权利。雷峰塔的倒掉,就像是一场历史性的地震,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它让人们看到,所谓的“天经地义”“不可违背”,不过是统治者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当这座象征封建权威的塔倒下时,人们开始反思,开始质疑,开始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讽僧:封建卫道士的丑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鲁迅在文中对法海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将他描绘成一个“横来招是搬非”“怀着嫉妒”的封建卫道士。法海以“除妖”为名,行镇压人性之实,他的行为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忍。当白娘子追求爱情时,法海却以“妖气”为由,将她囚禁于雷峰塔下,这种做法与当时社会中对妇女“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的要求如出一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法海的结局也颇具讽刺意味。他逃到蟹壳里避祸,不敢出来,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鲁迅用幽默的笔触描述了孩子们捉“蟹和尚”的过程,“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这一细节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卫道士的可悲下场。他们妄图维护旧制度,却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成为了时代的弃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像法海一样的封建卫道士。他们打着传统的旗号,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比如,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发展进行限制;在一些家庭中,长辈以“经验之谈”为由,干涉年轻人的婚姻和生活选择。这些行为与法海的“镇压”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对人性自由的侵犯。鲁迅对法海的讽刺,正是对这类封建残余的有力批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观民:民众觉醒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鲁迅在文中通过“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这一情节,展现了民众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意识。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人,几乎所有人都“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这表明,民众的心中早已对封建礼教的不合理产生了不满,他们渴望自由,渴望平等,渴望摆脱封建的束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民众的觉醒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历史上,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从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五四运动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民众的呼声和行动都成为了改变历史的强大动力。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民众对白娘子的同情和对法海的谴责,正是他们觉醒的表现。他们不再盲目地服从封建权威,而是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但是,民众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在封建礼教的长期影响下,许多人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习惯了被压迫的生活。就像鲁迅文中提到的那些“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人,他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了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因此,唤醒民众的觉醒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正是要唤起民众的反抗精神,让他们明白,只有自己起来斗争,才能摆脱封建的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思今:破塔之后的启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雷峰塔倒掉了,但封建礼教的残余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封建思想的影子。比如,职场中的“论资排辈”现象,对女性职业发展的限制;社会中的“攀比之风”“面子工程”,这些都与封建礼教中的等级观念和虚荣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因此,雷峰塔的倒掉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我们要敢于破除旧的观念和制度。就像鲁迅敢于批判封建礼教一样,我们也要有勇气对那些不合理的现象说“不”。不能因为习惯或者害怕而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其次,我们要尊重人性和自由。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无论性别、年龄、身份如何,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要摒弃封建礼教中对人性的压抑和限制,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我们要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雷峰塔的倒掉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实现更加公平、正义、自由的社会而奋斗。只有不断地破除旧有的障碍,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就像一座灯塔,在历史的海洋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它让我们明白,封建礼教这座巨塔终究会倒掉,而人性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要以鲁迅为榜样,在破塔之后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