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高气爽,天朗云淡。10月24日下午,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入杨家台子这片红色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家台子位于萧县丁里镇蔡洼村,为清末地主杨姓家族所建,主体建筑原为三排三进9个小院共54间房屋,现存48间,整体保持青砖灰瓦、硬山式屋顶的皖北民居风格,院内布局既满足居住需求又便于战时隐蔽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淮海战役中,杨家台子旧址不仅是军事指挥中心,更是人民战争的縮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进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目光所及的青砖黛瓦与旧物陈设,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往事。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为就近指挥围歼杜聿明集团,粟裕将军把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推进到蔡洼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役,解放军以60万兵力对抗国民党80万精锐,最终以少胜多,歼敌5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为渡江战役和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毅元帅回忆淮海战役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里,我看到了一辆长 134 厘米、宽75厘米、高80厘米的独轮车。它正是这场伟大战役中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统计,参与淮海战役后勤保障的民工总数达543万人,出动了大小推车88.1万余辆,向前线共运送约9.6亿斤粮食、1460万斤弹药和大量其他军需物资,转运伤员11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80多年前,当炮火撕裂淮海平原的黎明时,数百万辆小推车在淮海战役千里战线的前后方,一个追着一个向囤粮点、兵站和战场飞驰,小推车成了临时的“弹药库”、“急救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后一担粮,送去充军粮;最后一件衣,送去当军衣;最后一个郎,送去上战场;一粒粮食一颗心,推着小车送亲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方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不仅在物质上使前线部队得到充分的供给,而且在精神上使前线将士获得了巨大的鼓舞与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支前模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展现了党群关系与军民鱼水情深。国民党军虽在兵力、装备上占优,但因缺乏民众支持最终溃败。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获得了伟大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表面上来看,淮海战役是一场60万解放军对80万国民党军的战役,实则却是一场500多万团结一心的军民对80万斗志萎靡的敌人的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民群众用小推车这种原始的运输工具,为参战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推车,推的不仅是粮食弹药,更是民心向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淮海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场战争中,小推车这个普通的农用工具,却成为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最好象征。那条由小推车推出的补给线,依然在历史的坐标上闪耀着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小推车早已陈列进纪念馆,可那“吱呀”声却从未远去。它在告诉我们,淮海战役的胜利,不是武器的胜利,而是人心的胜利;不是军队的独角戏,而是亿万人民用信念和血肉筑成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胜利与小推车,带给我们许许多多教益和启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了革命胜利、山河安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这次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我真正读懂了蔡洼红色基因的核心密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的群众路线在淮海战役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人民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小推车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小推车精神”里,藏着迎难而上的担当、不求回报的奉献、脚踏实地的实干。历经岁月沉淀,“小推车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穿越时代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在我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这份精神已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是我们丰中人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更是每一位党员教师必须扛起的“责任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党员教师的“先锋岗”,要以“小推车精神”树起标杆。党员教师的“争先”,不只是喊口号,而是用行动告诉大家“跟我上”——推起“责任车”,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推起“创新车”,把课改的难题踩在脚下;推起“奉献车”,把学校的发展扛在肩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位党员教师要以课改先锋破局,争做教育创新的“点火者”;以业务尖兵立标,争做教学质量的“定盘星”;以落实模范筑基,争做改革成果的“守护人”,积极践行“接地气”的“思维课堂”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丰中发展的新起点,回望那辆穿越时空的“小推车”,我愈发清晰地认知到:它推走的是畏难情绪、守旧思想,推来的是奋进力量、育人新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丰中新时代的“小推车”,推的是创新的思路,载的是育人的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诚然,新时代的征程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坦途,但只要我们丰中人都能扛起“小推车”,党员教师带头冲在前,就一定能把课程改革的“山路”走成坦途,把“争创一流”的目标变成现实。让我们以“小推车”为笔,以实干为墨,在丰中辉煌的新征程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丰中人的答卷!</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丁允书,笔名一花一世界,男,汉族,出生于1972年10月26日,先后毕业于徐州教育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大学本科,江苏省丰县中学高级教师,丰县春蚕文学社编委,文学领域优质作者。</p><p class="ql-block">爱生活爱养花,酷爱写作,曾发表数十篇论文。文学作品发表于美篇、汤圆文学社、飞龙湖文学社;近期作品:《致母亲一~五》、《回娘家的路》、《娘的裙子情结》、《千里奔波只为看红娃们一眼》、《娘我想你了》、《患上老年痴呆的娘迷上上班》、《娘和我相约在春天》、《阴霾渐散 天快亮了》、《我眼里的命运》以《丢失的“娘”又找了回来》、《天上掉下个“兵哥哥”一~三》、《谁动了我的奶酪上~下》、《每一只猫都有自己的故事》、《清明节—挡不住的思念》、《佛缘》、《回不去的童年》、《他把自己锁在车里》、《今天,你读书了吗?》、《随园花痴》《春果第一枝——樱桃熟了》、《千年临涣古镇之行》、《达人老程》、《凤鸣湖畔——老娘》、《暮春浅夏赴一场月季之约》、《暮春浅夏遇到最美的你》、《“孝”让“娘”笑成一朵花》、《一位值得尊重的平凡人》、《游小龙沟记》、《“别紧张,有我在!”—手术里的暖暖情》、《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别让今天的“懒”成为明天的“难”》、《有梦就勇敢去追》、《昙花韵-昙花情》、《致我们远去的青春—回到那年》、《时时拂拭心灵的尘埃》、《人生是一场孤独的修行》《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走进志坚基地、感受志坚力量》、《新春月里饺子宴》、《给心灵解缚》、《观东坡赤壁 听居士故事 悟人生之道》、《雨中登天柱山》、《仁医搭桥庸医筑墙》、《墨香未晚 执笔正好》、《家乡的味道 果香里的牵挂》及诗歌《我的心哪儿去了》等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