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广西北海的碧波之外,有一座岛屿,名为涠洲。它像一颗被遗忘在南海深处的黑曜石,沉默而温润。岛上风咸,海气氤氲,而在岛的东北角,盛塘村的绿荫深处,一座哥特式教堂静静矗立,仿佛从19世纪的风浪中走来,带着信仰的微光,与岁月的低语。那是涠洲岛天主教堂,一座用火山岩、珊瑚石与蜜糖混合砌成的信仰之塔。它不似欧洲教堂那般金碧辉煌,却因粗粝的材质而更显虔诚。石墙斑驳,灰黑中透出岁月的锈迹,每一块石头都像是从海底打捞起的沉默诗行。阳光斜照时,墙影拉长,仿佛整座教堂正与大海对坐,低语着百年的潮起潮落。</p>  <p class="ql-block">  教堂建于1853年,由一位法国神父主持,历时十年,由岛上教徒一砖一石垒成。那时的涠洲,尚是荒岛,清廷“重开岛禁”,客家人流离失所,幸得传教士收容救济,遂皈依天主。他们以信仰为锚,在风浪中扎下根来。这座教堂,不只是宗教的象征,更是生存的见证——它曾是孤儿院、是医院、是学堂,是乱世中一方庇护的屋檐。正门之上,钟楼高耸,罗马式尖塔直指苍穹,仿佛要向天一击,叩问永恒。塔顶曾悬一口白银合金大钟,由一位法籍寡妇所赠,每日晨昏三次报时,钟声悠扬,传遍全岛。如今钟声虽不复当年嘹亮,但每逢主日,钟声依旧响起,唤醒沉睡的村落。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走来,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手持经书,步履缓慢,却眼神坚定。他们用方言诵读祷文,声音低沉而温暖,像海浪轻拍礁石,又像祖母在灶前低语。</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简洁而肃穆。彩色玻璃窗滤下斑驳光影,洒在长椅与祭台上,如神恩洒落。阳光穿过尖拱大窗,将空气染成金色,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游,像无数微小的灵魂在祷告。祭台后方,圣母像静立,目光低垂,温柔如海风。偶尔有新人在此拍摄婚纱照,白纱与黑石相映,现代的誓言在古老的穹顶下回荡,仿佛时间在此刻折叠,过去与现在悄然相拥。</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日寇侵岛,两位神父为守护村民,死于哨所。文革时,教堂被毁,大钟熔炼,信徒四散。然而,信仰如石缝中的草,终究重又生长。2001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场所,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如今,游客纷至沓来,他们举着相机,惊叹于这海岛上突兀的哥特式建筑,却未必懂得它背后的故事。他们拍下尖塔与蓝天,却未必听见钟声里的悲欢。但只要那石墙仍在,只要那钟声仍响,只要每逢主日,仍有信徒缓缓走来,低头进入那扇厚重的木门——这座教堂,就依然活着。</p>  <p class="ql-block">  它不只是石头与信仰的堆砌,更是时间的容器,盛着涠洲岛的风雨、苦难、希望与爱。它矗立在海边,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看潮来潮往,看人世更迭,看一代又一代的岛民,在它的影子里出生、老去,然后,将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当夕阳西下,海面泛起金光,教堂的剪影被拉得极长,仿佛要延伸到海的尽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信仰,不必喧嚣;有些建筑,不必宏伟;只要它曾照亮过黑暗,温暖过人心,它就值得被记住,被守护,被一代代人,轻轻走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