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微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4541071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点:黄鹤楼</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冬后江城武汉的秋意便浓得化不开。街头的梧桐叶染着深浅不一的金红,风一吹便落下,铺成满地诗意。重阳前夕霜降这天,江城驿站创始人草色遥看会长在群里发出邀约——“登黄鹤楼踏秋,赴一场与秋色的约会”。看到消息时,我正站在阳台眺望不远处的蛇山,黄鹤楼的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位久等的老友。于我而言,这座矗立在长江之畔的名楼从不是陌生的景点,清晨锻炼时的打卡、亲友来访时的陪伴,让它早已融入我的日常。但这一次,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同往,心底的期待却格外真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约定的集合地点在岳飞广场,清晨的阳光穿过枝叶,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来到时广场上已聚了不少朋友,大家笑着寒暄,话题离不开眼前的蛇山与即将登临的黄鹤楼。草色遥看老师忙着清点人数,熟悉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偶尔与大家交流着对黄鹤楼秋景的想象。我望着广场尽头的方向,心中满是期待,盼着与好友们共赏秋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前的岳飞铜像巍然屹立在蛇山之巅,岳飞身着铠甲,目光如炬,右手紧握剑柄,仿佛仍在凝视着江城的风云变幻。阳光洒在铜像上,折射出沉稳的光泽,那份凛然正气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站在铜像前,周遭的喧闹似乎都安静下来,只剩下风吹过树叶的声,仿佛在诉说着这位英雄与武汉的不解之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黄鹤楼义务讲解员春风老师走到我们面前,他身穿讲解员的工作服,眼神中透着对历史的热忱。“说起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源头便与岳武穆有关。”春风老师的声音洪亮,一开口便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缓缓讲述着岳飞在武汉的足迹,从屯兵鄂州(今武汉)抗金,到在这里操练兵马、安抚百姓,岳飞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江城的土地上。“精忠报国”的典故早已家喻户晓,而武汉,正是岳飞践行这份誓言的重要之地,他在这里留下的不仅是抗金的战绩,更是刻在城市骨血里的英雄气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风老师带着我们来到旁边的岳飞亭,这座古朴的亭子掩映在绿树丛中,亭内的石碑上刻着岳飞的诗词与生平事迹。他指着石碑上的文字,细细解读着岳飞在鄂州写下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诗句中的忧国忧民与壮志豪情,在春风老师的讲解下愈发清晰。我们围在亭中,听着那些尘封的历史,仿佛穿越干年,看到了岳飞登楼远眺、 壮志未酬的身影,心中的敬意又添了几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岳飞亭出来,我们沿着石阶向黄鹤楼攀登。 沿途的秋景令人沉醉,枫叶红得似火,银杏黄得如金,偶尔有几片叶子飘落,打着旋儿落在石阶上,像是大自然铺就的地毯。好友们一边走一边拍照,不时发出赞叹声,秋风吹过,带来阵阵草木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脚下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前方的黄鹤楼越来越近,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愈发清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我们来到了黄鹤 楼前。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名楼,历经千年风雨,屡毁屡建,如今的楼宇是1985年重建的,却依旧保留着古典的韵味。楼高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涂以丹红,饰以琉璃,气势恢宏。楼前的广场上, “黄鹤楼”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拍照。站在楼前仰望,仿佛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让人不禁想起崔颢笔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干古名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黄鹤楼一层大厅,目光立刻被中央的巨幅瓷雕《白云黄鹤》所吸引。这幅瓷雕长9米、 高6米,由上干块彩瓷镶嵌而成,画面中,黄鹤展翅欲飞,仙人立于黄鹤之上,背景是僚绕的白云与壮丽的长江,意境悠远,栩栩如生。 瓷雕的色彩鲜艳却不艳俗,细节之处刻画得极为精致,将“白云干载空悠悠”的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老师则在一旁讲解着瓷雕的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 让我们对这幅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楼梯逐层而上,每一层都陈列着不同的文物与书画,诉说着黄鹤楼的历史与传说。二楼的壁画描绘了黄鹤楼的演变历程,三楼展示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手稿,四楼则是关于长江文化的展览。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老师讲解,偶尔停下脚步细细品味,仿佛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徜徉。走到五楼的观景台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凭栏远眺,江城武汉的风光尽收眼底。长江如一条巨龙,自西向东横贯全城,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汽笛声隐约可闻。对岸的汉阳树木葱茏,“晴川历历汉阳树”的诗句脱口而出,眼前的景象与干年前崔颢所见别无二致。汉江与长江在此交汇,形成泾渭分明的景观,远处的龟山电视塔与近处的长江大桥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江城画卷。“极目楚天舒”,毛主席的诗句在此刻显得格外贴切,站在高处,视野开阔,心中的杂念也随之消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黄鹤楼下来,春风了老师带我们来到了搁笔亭。这座亭子小巧别致,位于黄鹤楼东侧,相传李白曾在此搁笔。据说李白多次游历黄鹤楼,写下过不少诗句,却在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于是搁笔而去。这个故事让搁笔亭多了几分传奇色彩,也从侧面印证了崔颢诗句的绝妙。春风老师说,正是因为崔颢的这首诗,黄鹤楼名声远扬,此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此题诗赋词,让黄鹤楼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我们坐在亭中,望着远处的黄鹤楼,想象着当年李白搁笔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我们来到了毛主席诗词亭。这座亭子位于蛇山之上,与黄鹤楼遥遥 相对,亭内的石碑上刻着毛主席的两首诗词——《菩萨蛮·黄鹤楼》与《水调歌头·游泳》。春风老师介绍, 1927年,毛主席来到武汉,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长江与动荡的时局,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诗句中透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思考。而《水调歌头·游泳》则写于1956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后,感慨于武汉的变化与长江大桥的建设,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诗句。两首诗词,跨越近三十年,见证了中国的变迁, 也体现了毛主席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西下,我们的重阳踏秋之旅也接近尾声。 踏上归途时,我回头望了一眼蛇山上的黄鹤楼,它在夕阳的余晖中愈发庄重。这一天,我与好友们登黄鹤楼、访岳飞遗迹、品诗词典故,不仅欣赏了江城的秋日美景,更感受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英雄气概。黄鹤楼于我而言,不再只是每日可见的风景与陪伴多年的“老友”,更成了承载历史、寄托情怀的精神象征。重阳前夕登楼,收获的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这份秋日的记忆,终将在心底珍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