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素书》第37课 能有其有者安

尤曉艷

<p class="ql-block">【读原文】</p><p class="ql-block">遵义章</p><p class="ql-block">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p><p class="ql-block"> 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p><p class="ql-block"> 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p><p class="ql-block">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p><p class="ql-block"> 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p><p class="ql-block">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p><p class="ql-block">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p><p class="ql-block"> 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p><p class="ql-block"> 名不胜实者耗。</p><p class="ql-block">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p><p class="ql-block">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p><p class="ql-block"> 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p><p class="ql-block"> 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p><p class="ql-block">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p><p class="ql-block"> 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p><p class="ql-block"> 用人不得天者殆,强用人者不畜。</p><p class="ql-block">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p><p class="ql-block"> 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p><p class="ql-block"> 厚敛薄施者凋。</p><p class="ql-block">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p><p class="ql-block">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p><p class="ql-block">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p><p class="ql-block">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p><p class="ql-block">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p><p class="ql-block">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p><p class="ql-block">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p><p class="ql-block">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p><p class="ql-block">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p><p class="ql-block">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p> <p class="ql-block">【经典导读】</p><p class="ql-block">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遵义章的五句忠告:“厚敛薄施者凋;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今天我们邀请素一、素二两位伙伴走进课堂,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大家都熟悉《素书》的原文了,这五句话并不是挨在一起的,但是他们意识很相近,这五句话大概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说一说。</p><p class="ql-block">素一:“老师,我感觉这几句话好像都和财富相关,一个人有了财富,多取少予、贪得无厌,就会有不好的结果。”</p><p class="ql-block">老师:素一的感受有些准确,我们先按着意思的相近,把前三句放到一起讲,后两句放到一起讲,我们先看前三句:“厚敛薄施者凋;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素书》忠告我们:有财富之后,要忌讳“厚敛薄施”“薄施厚望”“贵而忘贱”。</p><p class="ql-block">素一:“老师,为什么《素书》忠告我们要忌讳这三条,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老师:我们看第一句,“厚敛薄施者凋”,自己拿的多,给别人的少,事业就会凋敝;第二句,“薄施厚望者不报”,付出的少,却希望得到丰厚的回报,这样无论如何是无法获得回报的,这两句话意思相近,表达的都是心心念念想着收获要大于付出,那这样的人很吝啬,舍不得付出,对待别人很刻薄,总想着自己,为自己谋利益,慢慢的消耗尽别人对他的信任,他的人生和事业反而得不到他想要的回报,走向凋敝。就像是一棵果树,只摘果子,但是没有去培养果树的树根,结果就是果子摘完了,果树凋零,总之吝啬又贪婪的人,事业会凋敝,没有回报。</p><p class="ql-block">第三句,“贵而忘贱者不久”,说的是一个人富贵之后就忘了贫贱时候的初心,也忘记了贫贱时的邻里乡情,这样的人没有感恩心,他的富贵,他的事业都不会长久。最典型的故事就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举事前,和乡里人一起做佣工耕田,当时陈胜说:“苟富贵,勿相忘。”结果等他真的胜利称王了,以前一起做佣工的老乡都来投奔他,陈胜觉得我都已经是大王了,你们还像以前一样看我,对我一点也不尊重,于是找个理由就把这些老乡杀掉了,后来没多久陈胜的张楚政权就失败了。当然,陈胜起义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杀掉了自己的老乡,但是我们从这件事情里能看到,胜利后的陈胜早已丢失初心,贪于名利,早已经忘掉了之所以能推翻暴秦,是因为顺应民心,顺应了天道。如今,他为了顾全自己大王的威严,就杀掉老乡,想想看,他又会怎样对待天下百姓呢?</p><p class="ql-block">素一:“老师,我还知道,后来陈胜对自己手下的大将也不是很信任,他盼着这些大将去攻城略地,但是又舍不得给多少封赏,还很忌惮这几位大将,派人搜罗他们的罪名,对他们很苛刻,陈胜手下那几位特别能打仗的大将心想:“你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我们在前线冒生命危险为你打天下,得到的赏赐就一点点,这也就罢了,你还总派人找我们麻烦,跟着这样的主子能有什么前途?”结果这些大将和陈胜离心离德,背叛了他,去投奔别人,手下没有能臣谋士,陈胜的张楚政权很快就失败了。”</p><p class="ql-block">老师:是这样的,心里有一个不好的念头,比如贪念、傲念、吝念,那个结果已经产生了,所以陈胜张楚政权的失败不是他做了什么事,而是在他念头上背离民心,只考虑自己富贵荣华的时候,人生已经开始有不好的结果等在那儿了。</p><p class="ql-block">听完这个故事,大家对“厚敛薄施者凋”“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理解更深了吗?人生就是一个橐龠场,我们一生的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都储存在里面,我们不断的往这个场里面注入正能量、无形财富、有形财富,这个橐龠场就会越发充满生机;那相反的,如果我们总是从这个场里往外取,那这样下去这个橐龠场里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少,大家有没有画面感呢?</p><p class="ql-block">素一:“有些明白了!老师,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一样,比如我和素二的关系很好,彼此之间有一份信任,但是如果我一有事情就去麻烦素二,贪素二的便宜,一次又一次,就是在兑现这份信任;比如今天让素二为我跑腿儿,明天就从素二那里拿钱投资,但是当素二有困难找我帮忙的时候,我却说忙,不理会他,这样时间一长,素二,你会怎么想我呢?”</p><p class="ql-block">素二:“那我肯定觉得素一你太自私了,不厚道,那我就要远离你了,快跑,哼哼!”</p><p class="ql-block">老师:是的,当我们心里没有付出,只有索取的时候,只摘果子不培植,人生凋敝的结果就在那儿等着了,等我们积累的橐龠场里的能量、财富、信任等等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用完之后,最终那个不好的结果,人生的坎坷就显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说完前三句我们来看:“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素一、素二,你们对这两句话有怎样的理解和体会呢?“</p><p class="ql-block">素一:老师,前三句《素书》告诉我们:人有财富之后要警惕“厚敛薄施”“薄施厚望”“贵而忘贱”这三种行为,对他人都是刻薄少恩,不会有好的结果。那后两句话是不是告诉我们,人富贵之后该怎么做呢?尤其是“能有其有”这一句,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行稳致远,贪人之有肯定走不长远的。</p><p class="ql-block">素二:我见过这样的例子,有人一夜暴富,还想要更多,就赌博或者买彩票,想谋取更多的不义之财,最后自己没有挣到钱,原来的本钱还赔进去了。可是老师,为什么生活里有那种贪图别人的财富,自己过得很好的人啊!我最近出差坐火车,在车站买了很贵的土特产,到家之后打开一看,外包装那么大个盒子,里面的东西就一点点,味道还很难吃。有时候在网上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买的东西和卖家的描述差到天上去了,联系卖家还不给包退,我要退换货还要自己搭运费,这些小商贩挣黑心钱就不亏心吗?我亏了钱心里生气,但是这些不良商贩他的财富却在一天天增加着,想想就不平衡。</p><p class="ql-block">老师:素二,你先别生气,你想想,他把残次品卖给你,把假冒伪劣产品卖给你,他的心是不是已经坏了?有怎样的行为作用,就有怎样的反作用,说的是一个好的行为作用会产生好的反作用,反之也是这样!心上一个不好的念头产生了,那个心已经被污染了,这个反作用立马就呈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一颗破碎的心,一颗有点黑黢黢的心,那你想他会如何对朋友,如何对待家人呢?对朋友他不至于卖假冒伪劣产品给朋友,但是他的心是一样的,但凡有机会他就会把这样的念头掺一点水分,就是占朋友一点小便宜或者伤害一点朋友。对家人也是,尤其对孩子,他会在潜移默化间向孩子传达做人千万不要老实啊,那样赚钱太辛苦,掺点水分、缺斤少两才能少劳多得。想想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想着少劳多得,长大了怎么可能不投机取巧,甚至坑蒙拐骗。这就是他的这颗心,他这个坏了的这颗心会让他方方面面会产生多种恶果,所以他在火车站开一个小店,卖点土特产骗别人,看上去对他没有产生多大的危害,这个后果短时间是看不见或者比较小,但是严重的是在心上,真的是害自己、害家人。</p><p class="ql-block">《道德经》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你看,有前面说的那个一夜乍富,却守不住财富的;也有在心上种下恶因得恶果的,所以不管我们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天地间就是有这样一条规律。天地间有一条规律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有怎样的行为作用就有怎样的反作用,心上有一个好的或者坏的行为作用,就在当下,就会在心上产生一个好的或者坏的反作用。</p><p class="ql-block">有的人看不到这个规律,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好,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不好;有的人尤其是对规律明白体证较深的、有道的人,他看到了这个规律,不断积累自己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他的家族真的就可以几世富贵,这就是“能有其有者安”,能有其有者一定是对规律有深刻洞察的。我们说规律主宰人生,一个人对规律的体证程度就是我们的道,我们对规律体证的程度越高,道行就越高。反过来讲,道行越高那就越能够遵照这个规律去运行。一颗心在道上,用到种庄稼上就会种的更好,用到做买卖上也会做的更好,这就是最基本的道理。所以大道至简,人生哪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认不清规律,所以觉得复杂。</p><p class="ql-block">素一:“老师,听您讲完,感觉自己有收获,但是还摸不到那个规律啊!”</p><p class="ql-block">素二:“是呀,老师,要是这个规律是一条红线,每天都挂在我眼前,我看到它就警醒我,那我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错路了。”</p><p class="ql-block">老师;素一素二你们的感受很真切,这个规律如果是个条条框框,大家很好遵守,但这个规律看不见、摸不到,只有我们经历过了,体证到了,才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有两点可以做:</p><p class="ql-block">一、坚持学习。想象一下,我们心里有一座宝藏山,每天挖山,坚持下去,心中的宝藏就会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对规律体制就会越来越深。</p><p class="ql-block">二、坚持践行。大家每两周一次功夫练习,其实我相信大家平时也会做一些功夫小练习,一次小反省或者当下观照引导,这都是在践行功夫,在体证规律,这已经走在道上了。</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体证的规律就是《素书》的五句忠告:“厚敛薄施者凋;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有怎样的行为作用就有怎样的反作用,一颗贪婪、吝啬的心,只想摘果子不想付出,再多的财富,再大的富贵都会凋敝,依规律而行,心间种下良善种子,获得良善果实,能有其有,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润泽日讲《中庸》27】</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孩子越长大,就越让人操心呢?为什么我为孩子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他还对我有抱怨?其实,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还没开始真的面对这些问题,但是身边有不少朋友长辈都会说起类似的困惑,所以也不得不让我提前提起了关注。</p><p class="ql-block">其实也不只是孩子,你看面对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会有一种挫败感,感觉好像被辜负了,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善意,还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你看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何才能和他人建立又长久又稳固的关系呢?在《中庸》哀公问政的这一章,孔子指出了构建人生橐瀹场的九条路径。</p><p class="ql-block">一是修养自身品德;二要尊重贤人;三要亲爱亲人;四要敬重大臣;五要体恤群臣;六要爱民如子;七要招纳各类工匠;八要善待远方的来客;九要包容各方的诸侯;这就是九经。</p><p class="ql-block">但是就像深陷困局的鲁哀公,他听了之后也很难全都执行,更何况咱们普通人呢。一听要干九件事,太累了,算了吧。其实我们不是不明白要对别人好,只是觉得会有一点点心累。今天咱先不说别人,咱就先从和自己关系最近,自己付出最多的孩子开始说起,弄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心累,为什么多年的付出,反而可能会带来他的抱怨?</p><p class="ql-block">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第一,您家孩子多大了?第二,你和孩子关系最好、你感到最幸福的时光是孩子多大的时候?第三,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您有点觉得和孩子不那么亲近了呢?你看,不管孩子今年多大,估计和孩子关系最好,您感到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他刚出生没多久,三岁以前的这个阶段,为什么呢?你看,母亲十月怀胎,带着全家的期待,精心准备迎接他的到来。更不用说,孩子可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就像孩子是我们自己生命的延伸,好像是另一个我。你看,即便是当爸爸的,他没经历过生孩子的过程,照妈妈的真切感可能稍微弱一些,但是因为他知道这是我的孩子,他带着我的基因,流淌着我们家的血脉,所以也会疼爱孩子,视如己出。所以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另一个你,你就像爱自己一样爱孩子,甚至超越了爱自己,因为他身上寄托了比对自己更高的期待。这是第一个阶段。</p><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孩子成长,他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他的思想、情感、需求都开始和你不一样了,你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不是你了。如果说刚出生时,他和你的重合度是百分之百,那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个重合度从百分之百降到百分之八十,再到百分之五十,一直到成年之后,可能也就剩下不到百分之二十了。时光匆匆,蓦然回首,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大部分的他已经不再是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p><p class="ql-block">什么变化呢?就像刚才我问大家的第三个问题,您看,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您开始觉得孩子和自己不太亲近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你开始逐渐的把更多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回到自己身上。相比于爱那个已经不太有自己身影的孩子,你开始更加关注真实的自己。即便如此,即便很多时候孩子会让你失望,但是你看,连虎毒都不食子啊,更何况是我们呢。所以我们依然会为孩子操心,这就是本能的爱,是人的天性,只是这种爱,就像韩非子讲的,可能是一种有所求的爱。这个可能稍微有点扎心了,但事实确实,除非是像孔子,阳明先生那样的圣贤,能够真的无怨无悔,不谈条件的爱孩子,甚至是爱民如子。我们普通人对孩子的爱,本质上多多少少都含有一些爱自己的成分,那更何况是对其他人呢?</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再回过来看九经,你看,要尊贤,要亲亲,要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真是不容易啊!一旦稍微有了一点点的私心,对别人的爱就不纯粹了,而别人都是能感受到的。虽然圣贤的境界遥不可及,但是我们知道,圣人之道,吾心自足。圣贤无怨无悔,不谈条件的爱,我们心中也都有。那怎么才能有呢?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庸》里,天下国家有九经的第一条就是修身,而修身的本质是修心,回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这里减轻一分私心,我们爱的水龙头就拧开了一点点,我们和他人的橐瀹场也就更加清澈,更温暖一些。所以天下国家有九经,不是说你今天你得做九件事儿,而是说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修心。</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再次回到今天的《中庸》原文:<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span>明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原文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span></p> <p class="ql-block">【今日思考】</p><p class="ql-block">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能有其有者安”?</p><p class="ql-block">②为什么孩子小时候那么贴心,越长大却越不听话、甚至对父母的付出产生抱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