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甘肃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后方和国际交通枢纽,在人力、物力、交通及空战等方面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包括保障苏联援华物资运输、组织全民救亡运动、承担巨大战争牺牲,并成为兰州空战的核心战场。</p><p class="ql-block">战略地位与整体贡献</p><p class="ql-block">甘肃地处西北抗战大后方核心区,是连接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内地的国际交通线枢纽,承担了兵源补给、物资中转和难民安置等关键任务。在国民政府领导下 ,9全民族抗战期间,甘肃应征入伍青壮年达41.82万人,征调民工1713.8万人次支援前线,并每年献纳军粮数十万石及战马逾万匹。其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p><p class="ql-block">国际交通枢纽:兰州是苏联援华物资的陆空转运中心,通过甘新公路(1939年贯通)和空中航线,输送飞机、弹药等军需品,每月上千吨物资经此运往全国。23</p><p class="ql-block">陇东根据地:作为陕甘宁边区组成部分,陇东地区(庆阳、合水等县)实行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巩固了抗战后方基地。</p><p class="ql-block">兰州空战与防空斗争</p><p class="ql-block">1937年至1941年,日军为切断国际援华通道,对兰州发动40余次空袭,出动飞机超1000架次。中国国民党空军与苏联志愿航空队协同作战,取得显著战果:</p><p class="ql-block">空战成果:国民革命军共击落日军飞机47架,击毙飞行员63名,包括1939年2月20日和23日的关键战役,单次击落15架敌机。</p><p class="ql-block">牺牲与损失:空袭造成甘肃平民伤亡1426人,损毁房屋2.4万余间,直接财产损失按1945年物价折算达3919.3亿元(法币),并有7名苏联飞行员牺牲。</p><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抗战中的国民革命军甘肃-兰州空战:铁翼下的生命线!涨知识 甘肃观察 兰州空战 抗战中的甘肃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范多斐 何超 杨小龙 罗海涛 李勇刚</p><p class="ql-block">中国国民政府和苏携手守护援华“生命线”——兰州空战</p><p class="ql-block">救亡团体:成立甘肃青年抗战团(覆盖25县、团员3000余人)、妇女慰劳会等组织,通过义演、募捐和宣传动员群众。67</p><p class="ql-block">文化宣传:出版《西北青年》《热血》等刊物,组织“血花剧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激发民众爱国热情。67</p><p class="ql-block">物资支援:群众捐献现洋超10万元,认购公债近亿元,夏河拉卜楞寺捐献价值30架飞机的金银财宝。</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黄埔军校中的天水等甘肃籍学员群像</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旧址</p><p class="ql-block">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与苏联方面的支持下,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创立了陆军军官学校,这就是后人熟知的黄埔军校。从该校创立至1949年全国解放,共开办了23期。根据初步统计,来自甘肃天水县的学员有25人,甘谷县籍12人,武山县11人,秦安县和清水县均为5人。</p><p class="ql-block">第一期学员中,有王治歧,籍贯为甘肃天水新阳镇,所在队伍为第一队,以及何志超,来自清水县北街万盛合代。</p><p class="ql-block">第四期则有王文泽,武山籍,分配在步兵第七连,原籍义山县路菩镇生盛恒号。</p><p class="ql-block">至第六期,潘尔燊(字乐伯)出自天水县马跑泉镇转潘旗寨,为第二中队成员。陈维春(字伯奇)也是天水人,分在工兵第四中队,地址为杭州马市街77号。池玉(字蓝田)同样为天水人,在骑兵队骑兵第一连,来自天水南乡娘娘坝宝盛当转。</p><p class="ql-block">第九期学员包括董鉴沛(字润民),来自北平市前门外虎坊桥大街42号,天水籍,参加步兵大队第一队。王天中(字子和),甘谷人,为工兵队成员。李耀祖(字明儒),出生于武山乐善镇高等小学,步兵第三队。康维铣(字冠五),武山县洛善镇人,步兵大队第一队。潘日忠同样出身武山县洛镇潘秋阳,分配到工兵队。</p><p class="ql-block">第十期中有张琳(字贡九)、张士(字学庵)、王建基(字丕卿)等人,他们均为天水籍,隶属于炮兵队或骑兵队。像舒国华(字一棠)、蒲晓丰(字晏丰)、毛如德(字明卿)、雷链珍(字峨东)、刘正容等,也都是天水各地或周边乡镇的子弟,先后在骑兵队、交通兵队、步兵队等不同分队任职。甘谷的巩葆贞、王定一,秦安的柴茂生,也出现在骑兵队和交通兵队中。</p><p class="ql-block">第十一期的潘钟,是天水马跑泉人,被编在工兵队。清水籍的摆得志(字子由),则在步一队服务。</p><p class="ql-block">在第十二期里,仅有徐可读一人,可以查到他曾在天水中城城壕中和成参加步一队。</p><p class="ql-block">第十六期的邹自敏(字捷生)、邹自全,均为天水西关古人巷居民,分属第二大队的不同队伍。甘谷的马维骏(字重)所在为第二大队第七队,武山的王义德(字润斋)编入第二大队第六队。秦安的王世昌(字明轩)、李大成等也分在不同步队。</p><p class="ql-block">第十七期名单可见苏鉴(字士英)、马名骥、王树德(字辅民)、汪鉴(字子诫)等,他们分属天水、甘谷、武山等地,在工兵队、步兵队、骑兵队担任要职。</p><p class="ql-block">第十八期包括来自甘谷盘安镇的侯思祖(字孝则),及武山西关的杜立基(字道生),他们都就读于第一总队炮兵第二队。</p><p class="ql-block">第二十期时,清水的张铣(字熔生)曾在步兵第一中队学习。</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期有天水北乡中滩镇渠刘家庄的刘振宗(字丰堃),他在工兵第二大队第三中队;雷剑锋(字晓光)和李省吾也出自天水县和兴丰镇。此期也有一位甘谷籍学员安鼎臣,不幸于民国三十六年六月因事故离世。蒲树政(字德一)、王定一、毛友义、原世锐等甘谷学员,曾服务于步兵第三十三中队及第四十四中队。马超栋(字飞)、邓珍瑞(字珠亭)、郭绍、张景林、周承业(字子丰)、范德祥(字子麟)分别来自武山、清水、秦安等地,在各自的步兵或通信兵队任职。</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期见到天水西乡铁炉镇的杨立青,他加入了步兵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秦安的高之骥亦为步一队成员。</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期中,谢志义(字哲),甘谷西三十里铺王家寨子人,在第一总队辎重兵独立中队效力。</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国民政府黄埔军校为甘肃天水各地区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不仅促进了地方青年的成长,也为后续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