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随笔】帕拉第奥母题

亦真亦幻

<p class="ql-block">眼前是意大利维琴察的帕拉第奥巴西利卡</p><p class="ql-block">16世纪中叶,在今天意大利的北部城市维琴察,城市的哥特式市政宫( Palazzo della Ragione ),也就是市政厅,由于结构出现问题,面临坍塌风险。</p><p class="ql-block">为了加固市政厅,当地政府举办了一场设计竞赛,多位著名建筑师报名参与。年轻的安德烈亚·帕拉第奥,当时还名不见经传,但是最终他的方案却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站在维琴察绅士广场(Piazza dei Signori)帕拉第奥的塑像</p><p class="ql-block">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 1508-1580)</p> <p class="ql-block">当时帕拉第奥接手的建筑,楼层高度不一,窗户开口也杂乱无章。在改建时,原有哥特式大厅的开间宽度和层高已经固定,比例上不符合古典券柱式的传统构图规范。如果强行应用,柱子会显得过于粗壮笨重 。为了彻底改变这座建筑的旧貌,帕拉第奥设计了一个双层拱廊,也就是眼前的外廊,不仅起到了结构性加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市政宫拥有了一个统一、庄严、纯粹的古典主义式的新立面。</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建筑大师用一种巧妙处理建筑立面的构图方法,开创了著名的“帕拉第奥母题”。</p> <p class="ql-block">帕拉第奥大胆地在每个宽阔的开间中央,设计了一个大拱券,而拱券的券脚落在两根独立的小柱子上。这样,一个大开间就被划分成三个小开间:中间是高大的拱券,两侧是较低的矩形空间。为了视觉上的平衡,他还在拱券两侧的额枋上方各开了一个圆洞 。</p><p class="ql-block">这种构图,实墙与虚空拱券对比,达到虚实相生;大小柱子形成尺度对比,富有层次;使得比例和谐,极具韵律感。它既尊重了原有结构,又完美地融入了古典建筑语言,被公认为是柱式构图的重要创造 。</p> <p class="ql-block">改造之后,下层设置了店铺等公共空间,而上层则作为执行司法和市政职能的宏伟大厅,这种将公共生活与市政功能垂直分层的设计,是功能上的创新,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帕拉第奥设计的那个长回廊。</p><p class="ql-block">在古罗马,“巴西里卡”是一种多功能公共建筑,通常用作市场、法院和议事厅。帕拉第奥认为维琴察的这座市政厅,在功能上与古罗马的巴西里卡一脉相承,因此借用此名,旨在复兴古罗马的建筑精神与荣光。巴西利卡这个名字,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回归古典。</p> <p class="ql-block">在回廊的立柱设计上,帕拉第奥严格遵循古典法则,底层采用沉稳、粗犷的多立克柱式,上层则采用优雅、秀美的爱奥尼柱式。这符合他“最稳固的柱式应置于建筑底部”的理念 。</p> <p class="ql-block">环绕建筑行走,欣赏其不同角度的立面,感受母题的重复与变化。</p><p class="ql-block">巴西利卡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独特的船型屋顶,覆盖着青绿色的陶瓦,在城市天际线中格外醒目,成为维琴察的地标 。</p> <p class="ql-block">帕拉第奥巴西利卡,特别是“帕拉第奥母题”,也被称为“帕拉第奥式窗”,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从17世纪开始,这种被称为“帕拉第奥主义”的建筑风格风靡欧洲,并传播到美洲。其严谨的比例和古典美学成为欧洲古典主义学院派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199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琴察巴西利卡(Basilica Palladiana)作为</span>“维琴察和威尼托的帕拉迪奥式建筑”‌的一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座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既解决具体的建筑难题,又贡献了影响深远的“帕拉第奥母题”。</p><p class="ql-block">本文参考公开资料处,致敬原作者!</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阅读和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