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年仁心:纪念父亲兰活民诞辰一百周年》</p><p class="ql-block"> 今年农历冬月十二日,霜华凝露,天地肃穆。在这个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特殊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隆重纪念父亲兰活民先生百年诞辰。百载光阴如水逝去,但父亲慈祥的容颜、仁厚的医德,依然如明灯般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 回溯世纪沧桑,父亲的身影始终屹立在潼南太安镇那片土地上。新中国成立前,他与母亲郑全清在青石板街巷间悬壶济世,"兰氏诊所"的匾额不仅见证着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更镌刻着一位医者对苍生的承诺。父亲指间常萦绕药香,望闻问切间尽显仁心,三更叩门求医者不绝,他总披衣即起,油灯下专注的神情成为无数病患心中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携数十年行医心得融入供销社药店,将个人济世情怀汇入时代洪流。在崭新的药柜前,他依然保持着"未诊先含笑"的待患之道,药材戥子总要称得足些,药方总要斟酌再三。那些年被父亲治愈的乡邻,至今仍记得他开方时微蹙的眉峰,配药时轻柔的动作,还有永远温润如玉的叮咛:"服药忌生冷,静养莫忧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恰如太安镇的老街,质朴中蕴藏着深厚底蕴。他的医箱里不仅装着银针艾绒,更装着"医者父母心"的古训;他的处方笺上不仅写着君臣佐使,更写着"大医精诚"的品格。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他用双脚丈量过太安镇的每一条田埂,用双手抚慰过无数焦灼的心灵。那些深夜出诊时手提的马灯,不仅照亮了泥泞小道,更照亮了医道传承的真谛。父亲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中医诊疗技艺,还在实践中刻苦钻研,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成为当地方圆百里的著名医生,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信赖,每到赶扬天,看病的群众排起了长队,感谢的锦旗挂满了整个诊室,曾多次担任县区政协委员,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多年,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依然在时光中熠熠生辉。他教导我们"做人当如药材,经炮制愈显其性"的处世哲学;他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医风骨;他诠释"但求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崇高境界。这些浸润着药香的家风,已成为融入我们血脉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特殊的百年纪念日,我们不仅是在追忆一位慈父,更是在缅怀一种即将消逝的传统医者形象——那种将医术与仁心完美融合的苍生大医。那是父亲用一生的经历书写的,不仅是个人传记,更是一个时代医者群体的精神史诗。</p><p class="ql-block"> 望琼江水奔流不息,看太安镇焕发新颜。父亲当年行医的旧居虽已改建,但他播种的仁心仁术仍在故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今日我们以最隆重的仪式纪念父亲,就是要让后辈铭记:曾有这样一位老人,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悬壶济世"的真义。</p><p class="ql-block"> 百年光阴弹指过,不改仁心照古今。谨以此文,敬献给我们永远怀念的父亲——兰活民先生。您的医德医风必将如不灭的星火,在世代传承中永远照耀着这片您深爱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