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虎斑地鸫,是雀形目鸫科的中型鸟类。其成鸟自额至整个上体为鲜亮的橄榄褐色,羽片具棕白色羽干纹、金棕色次端斑和黑色边缘,在上体形成鲜明的黑色鳞状斑;翼上覆羽同背部,飞羽黑褐色;中央尾羽橄榄褐色,外侧尾羽渐为黑色,且具有白色端斑;眼大而圆,眼圈白色,头侧棕白色微具黑色端斑,耳区有一黑褐斑;下体棕白色,除颜、喉和腹中央斑纹不明显,其余下体均布有醒目的黑色鳞状纹;虹膜暗褐色,喙褐色,下喙基部肉黄色;脚肉色。</p><p class="ql-block"> 虎斑地鸫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和西部地区,越冬于华南和西南地区,迁徒时经过华北、川陕等地;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东亚、东南亚至澳大利亚等地。栖息于山溪附近地势低洼的密林中,也见于疏林或农田。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林下灌丛或地面上活动觅食,善奔跑,受惊时贴地面做林下低空飞行,起飞时发出“嘎”的叫声。主食昆虫及其幼虫,幼鸟主要吃鳞翅目幼虫和蚯蚓,兼食少量植物种实。繁殖期在5-8月,营巢于溪岸树林的树杈上,筑杯状巢。窝卵数4-5枚,孵化期11-12天。雏鸟晚成,经雌雄亲鸟共同喂养12-13天后可离巢。9</p><p class="ql-block">虎斑地鸫主食有害昆虫,对农林业有益。</p><p class="ql-block"> 虎斑地鸫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 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额至尾上覆羽呈鲜亮橄榄赭褐色,各羽均具亮棕白色羽干纹、绒黑色端斑和金棕色次端斑,在上体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中覆羽、大覆羽黑色具暗橄榄褐色羽缘和棕白色端斑。初级覆羽绒黑色,外翈中部羽缘橄榄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淡棕黄色,次级飞羽先端棕黄色,内翈基部棕白色,在翼下形成一条棕白色带斑,飞翔时尤为明显。中央尾羽橄榄褐色,外侧尾羽逐渐转为黑色具白色端斑。眼先棕白色、微具黑色羽端,眼周棕白色,耳羽、颊一头侧、颧纹白色或棕白色微具黑色端斑,耳羽后缘有一黑色块斑。下体颏、喉白色或棕白色、微具黑色端斑,胸、上腹和两胁白色具黑色端斑和浅棕色次端斑,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浅棕白色,腋羽黑色,羽基白色;翅下覆羽黑色,尖端白色,与次级飞羽内翈基部的白色一起共同形成白色翼下带斑。 虹膜暗色或暗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肉黄色,脚肉色或橙肉色。</p> <p class="ql-block"><b>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b>食性</b></p><p class="ql-block"> 主要以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据在长白山通过成鸟胃的解剖和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所吃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幼鸟则主要以鳞翅目幼虫和蚯蚓为食)。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种子和嫩叶等植物性食物。</p><p class="ql-block"><b>习性</b></p><p class="ql-block"> 地栖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灌丛中或地上觅食。性胆怯,见人即飞。多贴地面在林下飞行,有时亦飞到附近树上,起飞时常发出‘噶’的一声鸣叫,每次飞不多远即又降落在灌丛中。也能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地上落叶层中觅食。</p><p class="ql-block"><b>叫声</b></p><p class="ql-block"> 轻柔而单调的哨音及短促单薄的tzeet声。指名亚种鸣声多变,为缓慢断续的 chirrup…chwee…chueu… weep…chirrol…chup…3</p><p class="ql-block"><b>迁徙</b></p><p class="ql-block"> 虎斑地鸫在中国北部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在中国南部繁殖的种群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