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仲秋时节,我怀揣着朝圣般虔诚的心,来到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在宝塔山下的延水河畔,度过了五日四夜的静谧时光。延河水潺潺流淌,宝塔山巍然耸立,早已成为几代人心中红色记忆的具象符号。每一次凝望,都仿佛穿越岁月长河,与历史低语,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敬仰与感动。我栖身于延河东岸的如家酒店,清晨或黄昏,总爱登上天台远眺那座矗立山巅的宝塔。光影流转间,它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引我遐思万千。为瞻仰各个红色遗址在城市穿行时,我不时用镜头捕捉它不同时辰、不同角度的风姿,却将登临之行,郑重地留至延安之旅的终章——只为让这场精神朝圣,以最庄重的仪式落幕。</p> <p class="ql-block"> 在延安的日子里,我日日与宝塔相见。晨光中的剪影,暮色里的轮廓,雨雾中的朦胧,每一帧影像都凝结着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然而,真正踏上宝塔山的脚步,我始终未急于迈出。我深知,唯有在心灵充分沉淀之后,登临才不只是地理上的攀升,而是精神上的抵达。于是,我将这最后的仪式,留作旅程的压轴。当我终于沿着延河东路走向延河大桥,穿过桥面,迎着山风拾级而上,眼前真实的宝塔与记忆中的影像悄然重叠。清清延水仿佛仍在耳畔流淌,那“宝塔高入云”的诗意画面,在脑海中一幕幕浮现。步过宝塔桥,一方醒目的摩崖石刻映入眼帘,我驻足细读前人墨迹,缓步踏上景区步道,正式开启这场期待已久的登临之旅。</p> <p class="ql-block"> 此前,我对宝塔这一红色符号的理解,实在浅薄得令人惭愧。许多基本常识,竟一无所知——连它的本名、始建年代、历史脉络,都模糊不清。我曾天真地以为,宝塔不过是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而骤然扬名。然而,随着实地探访的深入,我才惊觉自己对历史的无知。这座塔,并非因革命而诞生,却因革命而升华;它早已在时光中矗立千年,静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 岭山寺塔,又名延安宝塔,古称丰林山塔、嘉岭山塔,静立于延安市宝塔区的宝塔山上,是延安革命遗址的核心组成部分,亦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地标。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自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以来,宝塔山便成为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如一座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民族解放的漫漫长路,指引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理想而战。它矗立于山巅,也矗立于亿万国人心中,成为信仰与希望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宝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初为舍利塔,金代演变为寺院标志,现存塔体为宋代重建、明代修缮后的遗存,仍保留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韵。塔内设南北两门,北门内置木梯,可盘旋登顶。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延安全城,山河壮阔,城市繁华,新旧交融。远处群山起伏如屏,近处高楼林立如林,那一刻,我心中豪情激荡——这不仅是地理的制高点,更是精神的至高处。</p> <p class="ql-block"> 宝塔山的厚重,远不止于一座塔。山间遍布文物古迹,诉说着千年的文脉与烽烟。宋代摩崖石刻上,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历历在目,笔力遒劲,字字如诉。范公井静卧山腰,见证范仲淹镇守延州时的智慧与担当;烽火台残垣犹存,曾是军情传递的咽喉要道;摘星楼据险而建,传为范仲淹观察敌情、指挥战事之所,站在此处,仿佛仍能听见战鼓雷鸣;嘉岭书院遗址旁,似有书声琅琅,回荡着古代士人的家国情怀。而日本工农学校旧址与在华日本共产主义同盟旧址,则铭刻着中日人民共同反抗法西斯的国际主义精神。更有那口明代铁钟,原置于太和山道观,抗战时期被移至此处,作为报警之用。每当钟声响起,仿佛穿越时空,唤醒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回荡着革命者不屈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之一。宝塔山,正是这段历史的精神灯塔。它见证了窑洞中的运筹帷幄,见证了延河畔的青春热血,见证了无数革命者在贫瘠土地上点燃希望之火。如今,站在宝塔山上极目远眺,延河两岸,现代高楼鳞次栉比,玻璃幕墙映照着金色阳光;绿树环抱的山巅,与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杨家岭旁,车流如织,智能公交穿梭不息;新区之内,生态公园绿意盎然,市民悠然漫步。夜幕降临,霓虹璀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光影秀,以科技之笔重述红色传奇。从黄土高坡到生态新城,延安正以绿色与科技,书写新时代的红色篇章。</p> <p class="ql-block">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看见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于窑洞中彻夜长谈,运筹帷幄;我看见无数青年奔赴延安,怀揣理想,在延河畔写下青春誓言;我看见战士们在战火中奋勇前行,用生命铺就通往光明的道路。这一刻,宝塔不再只是砖石堆砌的建筑,而是一座矗立在民族记忆中的丰碑,一座承载信仰与牺牲的精神殿堂。它见证过苦难,也孕育了希望;它属于过去,更指向未来。离开延安时,我频频回望宝塔山。夕阳下,它依旧静默矗立,如一位守望者,凝视着这片土地的新生。我知道,这场朝圣之旅虽已结束,但宝塔山的精神,已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底,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