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的美篇

翰墨飘香

<p class="ql-block">智永唯一存世的墨迹手稿,不愧是王羲之后人,字字都是正宗的魏晋笔法!</p><p class="ql-block">书法史上有一位大高手,他是衔接魏晋笔法与隋唐书法的关键人物,被誉为“继古开新”,如果没有他,唐代书家几乎学不到正宗的“二王”笔法,此人就是智永。琅琊王氏非常注重笔法的保密性,王羲之临终前就嘱咐儿子们“千金毋传”“不可示诸友”,而智永做了一个“违反祖宗的决定”,将家法公开。他写了数百本《真草千字文》送给浙东诸寺,辩才、虞世南、欧阳询都是他的学生。如果我们想学习正宗的魏晋笔法,不妨从智永入手。不过,他的《真草千字文》《草书兰亭序》都是刻本,无法还原墨迹的细节和用笔的精微之处。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书法,经考证就出自智永之手,它就是《十二月与友朋相闻书》,也即《月仪帖》。此作曾一直被认为是唐代无名氏所写,但经过与智永、初唐四家、孙过庭等人字迹的比对,发现它正是智永所写,由于未署名,所以世人不知作者。此作是智永唯一存世的墨迹真品,历代名家均临摹此作,对它赞不绝口。全卷以行草写就,每个草书字旁还有楷书释文一一对应,清晰易懂、笔法精绝。明代大才子解缙跋点评:“是册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清王文治跋此帖云:“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我们在学习草书时,常选择二王、张旭、怀素、孙过庭的法帖练习,但它们对于初习者而言很难上手。而此作草法规矩,用笔轻重、缓急、方圆明晰,不像《自叙帖》《李青莲序》变化莫测,难见端倪,也不同《十七帖》为拓本,难以揣度其笔意、墨色,从《月仪帖》入手,求其法度,可一览无余。此作为纸本册页,共10折、20页,每页纵约31厘米、横约24.5厘米,总长度近五米,总计千余字,缺正月、三月和五月三篇。顺锋起笔,行笔中锋为主,兼具圆润与力度,无单薄感,对王羲之“一搨直下”笔法继承,转折处多采用“圆转绞锋”,自然翻转,无刻意顿笔,避免了方折易显的生硬,体现晋人“笔断意连”的精髓。结字取“纵长”体势,笔画密集处收紧,笔画疏朗处适度放宽,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视觉效果。摒弃魏晋时期的多种变体,为后世草书“字法统一”奠定基础。墨色清淡均匀,无明显“涨墨”“枯笔”,略有减淡,无刻意炫技的墨色变化。张怀瓘《书断》将其草书列为“妙品”,既守护了“二王”传统,又为唐代草书“法度化”提供了依据。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便于您临摹和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