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后,方知爱是“如是”

果果慢时光

<p class="ql-block">  深秋的傍晚总爱落雨,我坐在窗边翻旧信,指尖拂过信纸上“独自穿过悲喜,才知一切如是”这行字时,窗外的雨恰好敲了第三下。恍惚间又想起与阿哲初遇的那个春天,他抱着一本翻得卷边的《瓦尔登湖》站在图书馆门口,阳光落在他肩头,像给书页镀了层暖金。那时我总以为,好的亲密关系该是两个人并肩站在阳光下,连影子都要紧紧挨着,从没想过后来会有那么多独自走夜路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刚在一起的日子是浸在蜜里的。我们会为了找到一家藏在巷尾的咖啡馆,在城市里绕上大半个下午;会在深夜窝在沙发里看老电影,他读台词我数他睫毛;就连吵架拌嘴,最后也会在彼此递来的热牛奶里化为笑意。我曾笃定,这样的日子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他被公司调去外地的消息砸下来。收拾行李那天,他把那本《瓦尔登湖》留给我,指尖在书脊上摩挲许久,却只说“照顾好自己”。我望着他拉着行李箱转身的背影,突然发现,原来再亲密的人,也有无法同行的岔路口。</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异地时光是难熬的。我会在加班到深夜时,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发呆;会在看到街角牵手的情侣时,突然红了眼眶;会在电话里强装镇定,挂掉后却抱着那本《瓦尔登湖》哭到失眠。有一次视频通话,他疲惫地说项目遇到难题,我想安慰却只能隔着屏幕说“别太累”,那一刻突然觉得,原来亲密关系里的“陪伴”,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我开始学着自己换灯泡,学着在下雨天独自撑伞回家,学着在难过时翻出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给自己煮一碗热汤。那些曾经以为必须两个人一起做的事,渐渐成了我一个人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转折发生在一个落雪的清晨。我收到他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张明信片和一包晒干的桂花。明信片上写着:“今天路过街角的桂树,想起你说喜欢桂花香,就摘了些晒干寄给你。最近读《瓦尔登湖》,看到‘我们大多数人过着平静的绝望生活’,突然明白,好的关系不是彼此捆绑,而是各自在岁月里成长,再带着新的故事重逢。”那天我把桂花倒进玻璃罐,看着细碎的金黄在阳光下跳动,突然懂了:原来亲密关系里的“独自”,不是疏离,而是给彼此成长的空间。我开始重新拾起搁置已久的画笔,在周末去公园写生;开始读他推荐的书,在书页上写下自己的批注;开始在深夜给他写长长的信,不再只说委屈,也会分享画里的晚霞、书中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去年秋天,他调回了这座城市。我们在当初相遇的图书馆门口重逢,他还是抱着那本《瓦尔登湖》,只是眼角多了些细纹。我们没有像从前那样急切地诉说思念,只是并肩走在落满银杏叶的路上,聊着各自在异地时的经历——他说在项目瓶颈期,是我寄去的手写信给了他力量;我说在独自难过时,是他留在书里的批注让我学会自愈。走到巷口的咖啡馆,他点了我们当初常喝的拿铁,笑着说:“原来分开的这些日子,我们都在偷偷成长。”我望着他眼底的温柔,突然想起那句“独自穿过悲喜,才知一切如是”——原来最好的亲密关系,从不是两个人永远黏在一起,而是各自穿过生活的风雨后,依然能带着真诚与成长,回到彼此身边。</p><p class="ql-block"> 如今那本《瓦尔登湖》里,夹着我们一起收集的银杏叶、桂花干,还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偶尔翻到某一页,看到他写的“你看,我们都学会了独自面对,却也从未忘记彼此”,心里总会涌起一阵暖意。原来亲密关系里的“悲喜”,从不是用来捆绑彼此的枷锁,而是让我们看清自己、读懂对方的镜子。当我们学会独自穿过那些孤独与难过,才会明白:爱是“如是”——是接受彼此的不完美,是尊重各自的成长,是即便隔着山海,也能带着对方的温柔,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窗外的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信纸上,“独自穿过悲喜,才知一切如是”这行字渐渐被镀上暖光。我拿起笔,在信的末尾写下:“谢谢你,让我在独自的岁月里成长,也让我在重逢时懂得,爱是历经风雨后,依然愿意并肩看晚霞的笃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