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强:水墨“留余”里的道家哲思, 一场留白与自在的艺术修行

岭南艺术大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杨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代水墨艺术的天地间,梁伯强以“留余”为笔,蘸取道家哲学的精髓,绘就了一幅幅兼具空灵意境与生命张力的作品。这份“留余”,绝非简单的笔墨克制,而是对道家“道法自然”“致虚守静”“大道至简”的深度践行——它藏在画面的留白里,融在墨色的晕染中,更凝结着他半生闯荡后沉淀的独有人生感悟,让艺术创作成为与自然对话、与精神共鸣的私语。从早年随名师潘栋樑叩开书画之门,到商海闯荡半生后花甲归园重拾笔墨,他将人生阅历淬炼成对“留余”的通透理解,最终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道家哲学的视觉注脚:既为观者留下想象的缝隙,更让艺术的生命力在“不圆满”中得以无限延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业界名家早已洞悉其“留余”与道家精神的深层交融,更读出其中的人生温度。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主席武春河以“自简笔中见深秀,从淡墨里悟禅心”评之,精准点出“留余”的道家内核与人生况味——简笔是“少则得”的克制,以最凝练的线条勾勒山水魂魄,不贪多、不炫技,恰如老子“大巧若拙”的智慧,更藏着他历经繁华后“删繁就简”的人生选择;淡墨是“致虚极”的留白,墨色浓淡间预留出禅意生长的余地,让观者在朦胧中悟得自然本真,恰似庄子“虚室生白”的境界,也映照着他卸甲归园后“归于澄澈”的心境。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永生则以“心与山水呼吸,禅同精神共眠”注解,道破他“留余”的创作逻辑:不将自我意志强加于自然,而是留出与山水共生的空间,让笔墨随自然的节奏起伏,这份“不掌控”的松弛,既是道家“天人合一”最生动的艺术转译,更是他半生风雨后“顺势而为”的人生感悟——他不是在“画山水”,而是让自己成为山水的一部分,以笔墨传递自然的呼吸,也诉说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伯强的水墨创作,每一处“留余”都是道家哲学的具象表达,更浸透着他对生活的独特体察,首重“道法自然”的自在之境。他深谙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真谛,更因遍历百国、见惯商业喧嚣,格外珍视自然的本真,从不刻意摹写自然的全貌,而是捕捉山水草木的“本真之气”,以“留余”还原自然的原生状态。画山石,不堆砌嶙峋细节,仅以淡墨晕染出云雾裹挟的轮廓,留白处似山峦绵延至天际,恰如自然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朦胧之美,让观者能想见山后藏着的清泉与村落,也藏着他对“不把一切看透,才留得惊喜”的人生理解;绘草木,不执着于叶片的精准刻画,用寥寥数笔勾勒枝干舒展的姿态,空白处似微风拂过,能让人感知草木摇曳的生机与韧性,也映照着他“不做过度规划,才留得自在”的生活态度。这种“留余”,不是对自然的简化,而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人生的通透——不把自然的意韵画尽,不把生活的可能锁死,才让作品中的山水有了呼吸感,让自己的人生有了弹性,如同道家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者能在留白中与自然共情,更能触摸到那份历经世事后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留余”中的留白,更暗合道家“致虚守静”的精神内核,是他安顿心灵的方式,也让艺术成为精神的庇护所。他的画面从不拥挤,大片空白如浩渺天地,仅以少量笔墨锚定意象:《渔归》里,浓墨绘就的小舟静泊于留白之上,水面似无垠碧波,留白处藏着“潮平两岸阔”的开阔,让观者在宁静中暂避尘世喧嚣,寻得精神的归处,也藏着他“在忙碌中留一方空白,才守得住本心”的感悟;《远山》中,淡墨勾勒的山影若隐若现,空白处似云雾缭绕,似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引人在虚静中沉淀内心,也映照着他“在得失间留一份豁达,才看得透风景”的心境。这份留白,是梁伯强对道家“虚室生白”的实践——剥离一切非本质的笔墨,让画面回归纯粹,正如他褪去商业的繁华回归艺术本心,在“虚”中孕育“实”的意境。他曾说“留白不是空,是让心有地方放”,恰如道家“守静笃”的智慧:唯有摒弃外界的浮躁,让心灵归于虚静,才能在空白处感知生命的本真,这份感悟,是他从商海沉浮中习得的,如今也通过笔墨传递给每一个观者,让艺术真正成为精神的栖居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便是对静物的刻画,他的“留余”也始终紧扣道家“简约为美”的理念,践行“大道至简”的哲思,更藏着他对“本质至上”的人生判断。《野芋》一作中,他不渲染花叶的繁复色彩,仅以浓淡交织的墨色还原植物的形态:叶片的留白处似有光影流动,显露出叶脉的通透;根茎的空白处似扎根土壤的深稳,传递出生命的坚韧。这种“留余”,是对“五色令人目盲”的清醒认知——不追求色彩的堆砌,而是以墨色的纯粹凸显生命的本真,让静物在简约中更显力量,也映照着他“不被物质裹挟,才留得纯粹”的生活选择。正如道家“少则得,多则惑”,他以“减法”重构水墨语言,也以“减法”梳理人生行囊,留下的不仅是笔墨的空白,更是对本质的坚守:删繁就简后,艺术的核心不再是技法的炫耀,而是对生命、对自然的真诚表达;人生的重点不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对内心的忠诚,这份感悟,让每一幅作品都在“留余”中趋近“大道至简”的境界,也让他的人生在“留白”中更显通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份“留余”的智慧,也让他的作品成为承载人生感悟与哲学思考的载体,深受高校教授群体的喜爱。他们偏爱其作品,正因从“留余”中看到道家哲学的当代价值,更读出其中鲜活的人生体验——画中的留白是“东方美学空间观”的生动案例,能让学生理解“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笔墨的克制是“艺术与哲学交融”的典范,更能引导观者思考“如何在繁复世界中坚守本真、留得自在”。而梁伯强本人,也以“留余”的姿态对待艺术与人生:不将自己的风格奉为圭臬,而是鼓励年轻创作者在留白处发挥想象;不将自己的感悟强加于人,而是期待每个人从画中读出自己的故事,正如道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艺术的生命力、人生的可能性在“留余”中代代延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较于艺术创作中“留余”的深度践行,梁伯强在商业发展与家人相处中的“留余”,更多是这份道家哲学与人生感悟的延伸——商业中预留发展空间,是“不把路堵死,才留得发展”;家人间包容彼此的差异,是“不把心填满,才留得温情”;虽不似艺术中那般具象,却同样是“不极致、留余地”的思想体现。而真正让他的作品动人的,正是艺术中那份与道家共生、浸透着人生感悟的“留余”——它让笔墨有了温度,让意境有了深度,更让每个观者都能在留白处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栖居地,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思考。梁伯强用作品证明,“留余”不是艺术的缺憾,而是道家哲学赋予艺术的智慧,更是历经世事后沉淀的人生通透:唯有留余,才能让自然的意韵永续,让精神的共鸣长存,让人生的可能无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