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爱恋(94):从柳宗元的柳州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海之恋

<p class="ql-block">作 者:海之恋</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94009</p><p class="ql-block">​图 片:拍照+网络</p> <p class="ql-block">夜幕如墨,毛毛细雨如丝线般飘洒,窗外烟雨朦胧,为这世界蒙上一层诗意的薄纱。苏棠于民宿的书柜前徘徊,不经意间,一本关于柳宗元《江雪》的书映入眼帘。她轻轻翻开,忍不住念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p><p class="ql-block">这熟悉的诗句,瞬间将她的思绪拉回到前几天夜游柳江之时。彼时,陈砚的讲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他说柳宗元曾在柳州虔诚地祈祷过雨。苏棠不禁好奇,转头看向陈砚,惊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柳宗元到过柳州呀?”</p><p class="ql-block">陈砚微微一笑,坐到苏棠身旁,娓娓道来:“宝贝,这柳宗元的故事,可真是一段传奇。你知道吗,他出生在公元773年,那可是拿了顶配的人生剧本。他出身河东柳氏,这家族厉害着呢,祖上出过八个宰相,世代都是高官。母亲又是范阳卢氏,同样是名门望族。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柳宗元妥妥就是个学霸。别人还在苦背《论语》时,他十岁就能通读《史记》。13岁写的文章,放到现在,那就是全网疯转,妥妥的大唐少年天才。21岁考中进士,30岁就当上了监察御史,和韩愈、刘禹锡都成了同事,前途一片光明。当时他办公的地方离大明宫近得很,每次下朝,他都会在宫门外的小摊买一份热腾腾的糊饼,感受着长安城里最寻常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苏棠听得入神,不禁问道:“那后来呢?怎么会被贬到永州那么偏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陈砚轻轻握住苏棠的手,继续说道:“公元805年,唐顺宗支持永贞革新,柳宗元和刘禹锡这群热血青年组成了改革男团,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改革只持续了180多天就失败了。新皇帝一上台,他们全被贬官,柳宗元就被贬到了永州,那可是个偏远的蛮荒之地。从长安的繁华中心,一下子被发配到穷乡僻壤,这一路,他的心情得多沉重啊。到了永州,环境更是恶劣。你读过他的《捕蛇者说》吧,里面写‘触草木尽死’,这可不是夸张,永州的现实比想象中还残酷。没有官舍,一家人只能住在龙兴寺的西厢。那屋子破得呀,柳宗元在信里跟朋友说,下雨的时候,得在床头放三个盆接水,夜里老鼠在房梁上赛跑,声音大得让人整夜难眠。但对他来说,生活的艰辛还不是最痛苦的,精神的孤寂才是最折磨人的。永州地处蛮荒,能说得上话的人寥寥无几。他每天清晨都会到寺后的山上散步,一个人,一条竹杖,一走就是两个时辰。”</p><p class="ql-block">“听起来好艰难啊,那后来呢?”苏棠心疼地说道。</p><p class="ql-block">“后来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陈砚神色凝重,“半年后母亲去世,四年后女儿夭折。七年时间里,亲人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他自己也未老先衰,牙齿松垮,头发稀疏。就在这样的境遇下,有一天他来到江边,也许是自己想钓鱼,也许真看到了一位老翁,于是那首千古绝唱《江雪》诞生了。很多人觉得这首诗写的是绝望,可我觉得,核心是那个‘钓’的动作。没钓过鱼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当你全神贯注盯着鱼漂时,整个世界是从鱼漂这个点向外蔓延开的,所有精神力量都从内心这个坚守的点出去,去对抗整个世界的寒冷。柳宗元就是如此,外界环境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无数压力像雪片一样飞向他,但他没有倒下,通过‘独钓寒江雪’的姿态,守住了自己内心的理想、尊严,以及作为文人的底线和坚守。”</p><p class="ql-block">苏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没有放弃自己,反而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对吧?”</p><p class="ql-block">“没错。”陈砚眼中满是敬佩,“他在永州当起了旅行博主,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一个破败的小石潭,经他的笔一点染,成了后世文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他还当起乡村教师,开课讲学,硬是把永州这个文化荒漠,浇成了湖南高考状元的摇篮。他疯狂写作,在永州十年,写了300多篇文章,占他一生作品的一半之多。我们现在用的很多成语,像‘班门弄斧’‘垂涎三尺’,都是他发明的。你看,生活如此艰难,他依然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出绚烂的花,用内心的丰盈去对抗外界的荒芜。”</p><p class="ql-block">“后来他们被召回长安了,是吗?”苏棠追问道。</p><p class="ql-block">“对。公元81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终于被召回长安。”陈砚接着说,“可谁能想到,刘禹锡因为一首嘲讽权贵的诗再次惹祸,两人又一起被贬。刘禹锡被贬到更苦的贵州播州。这时柳宗元做了件让人动容的事,他上书要求与刘禹锡对调贬所。他说刘禹锡有老母需要奉养,而自己无牵无挂,请让自己替刘禹锡去播州。当时柳宗元自己已疾病缠身,在永州的最后一年,都得靠拐杖行走了。但他为了朋友的孝道,宁愿自己去更远更苦的地方。他这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连皇帝都感动了,最终把刘禹锡贬到条件稍好的广东连州。在衡阳分别时,柳宗元把最后一坛自己酿的藤梨酒送给刘禹锡,酒坛上刻了‘以待来日’四个字。可惜啊,这个约定最终成了永别。”</p><p class="ql-block">“柳宗元最后被贬到了柳州,对吧?他在柳州又做了什么呢?”苏棠好奇地问</p><p class="ql-block">“柳宗元最终被贬到了柳州,他还自我调侃说自己姓柳,看来命中注定要来柳州。”陈砚笑着说道,“他到柳州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上城楼,还在诗中写道‘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其实那时他已清楚自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但依然没有放弃。他看到当地人穷到卖儿卖女,就推出赎身法,拿出自己的俸禄帮穷人赎回家人。他带人挖井,解决了饮水难题,那口井至今还被称为柳公井。他办学校,推广医术,硬是把蛮荒之地变成了文明的热土。他还发明了独特的植树方法,在柳江边种柳树时,先在树坑里垫一层石头,让树的根系扎得更深,柳树成活率大大提高,至今柳州还有‘柳堤春晓’的景观,那些柳树就是按他当年的方法种的。他根据永州学医的经验,编了一本柳州药方,记录了大量岭南地区的草药用法,虽然这本书失传了,但在后来的《本草纲目》里还能找到引用的痕迹。甚至民间传说螺蛳粉都跟他有关呢,说他刚到柳州水土不服,管家听人说吃螺蛳能接地气,就用螺蛳汤煮粉,加进腐竹和酸笋,成了今天的美食。”</p><p class="ql-block">苏棠忍不住笑了:“这个传说好有趣。不过,为什么老百姓愿意把这么多美好的故事安在他身上呢?”</p><p class="ql-block">“因为一个人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做过好事,人们就会用最朴素的方式永远记住他。”陈砚认真地说,“柳宗元在柳州的时候,养了条当地的土狗,取名永郎。每次他外出办公,永郎都会跟在身后。在柳宗元最后的病榻前,永郎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就卧在主人房门外。公元819年,年仅47岁的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巧合的是,皇帝大赦天下的诏书正在路上,可他终究没能等到。临终前,他将孩子和所有书稿都托付给了刘禹锡。消息传到衡阳时,刘禹锡正在给学生上课,他愣了片刻,然后缓缓合上书,对学生们说‘今日可比’,接着一个人走进内室,整整一天没有出来。之后,刘禹锡不仅将柳宗元的儿子抚养成人,还花了五年时间整理出《柳宗元集》,让好友的文章和精神能够光耀千古。”</p><p class="ql-block">苏棠感慨地说:“柳宗元的一生太不容易了,他的故事让我很受触动。”</p><p class="ql-block">陈砚看着苏棠,深情地说:“宝贝,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差不多短短三万多天,当我们明白一些道理时,人生往往已过了小半。读柳宗元的故事,就像体验了一种不同的人生。即便像他这样的大才子,人生也充满不如意,仕途坎坷、疾病缠身、亲人离散。但他用一生告诉我们,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孤独中迷失自己。现在我们也常常会感到孤独,职场压力、生活琐碎,有时会觉得自己像寒江中独钓的蓑笠翁。但柳宗元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逃避孤独,而是在孤独中建立自己的秩序。就像他在破庙里种药、在蛮荒之地教书、在病中著书,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都在告诉世界,他可以被放逐,但不会被摧毁。如果领导批评你,别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果朋友疏远你,也别全盘否定自己。心理健康比工作、金钱、他人的看法都重要。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我们来柳州,不只是看风景,更要了解这里的文化和历史,学习柳宗元的精神,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自己,战胜困难。”</p><p class="ql-block">苏棠重重地点点头:“嗯,你说得对。柳宗元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守自己的内心,积极面对生活。”</p><p class="ql-block">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仿佛在为柳宗元的故事轻声吟唱。陈砚和苏棠沉浸在这充满诗意与启迪的氛围中,他们知道,这段关于柳宗元的对话,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郑重申明:此连篇小说为本人原创作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非经本人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转载。原创不易,欢迎交流学习,转发分享,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