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放生?”还是“垂钓?”

张国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撰稿/摄影:张国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暮色漫上成都市温江区江安河公园堤岸时,我正沿绿道徐徐前行,忽闻水边传来细碎的诵经声。二十余人围在岸侧,有人合掌捻珠,有人举着手机跟读,经声已绕了近一个时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许拍!”身后陡然炸响一声。回头见主事妇人挡在我手机前,神情肃穆;另一年轻男子跟进,皱眉急劝:“这是公益活动,不允许拍摄的。”我望向河面——新翻出的涟漪里,一箱箱泥鳅正扑腾着坠入急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河养不得泥鳅。”白发老者拄杖近前,叹气道,“它们爱静水淤泥,江安河石底水急,过几日准翻白肚,反脏了水。”话音未落,只见下游几十米处,几个垂钓者早已稳坐岸边,浮漂在河里起起落落。更有甚者,对岸江平路边,长竿斜映水面,与这边的诵经声遥遥成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待放生者终了收拾物件,我看着他们一个个脸上挂着“积德”的满足。他们却看不见老者的忧虑,不知下游钓竿起落间的“收获”,更不晓那些从鱼塘捞来的泥鳅正撞在石缝里,绝望地翻着白肚。若真是公益,何必遮遮掩掩挡镜头?所谓“善行”的薄纱后,怕是盲目与偏执在作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采写的《江安河公园河边:是“积善”放生?是“公益活动”?还是“污染河道”?》以图文形式在《今日头条》上发出后,得到几十万人次的阅读和点赞。一名叫“共享炫彩”的网友说:“这就是各取所需,放鱼的人,满足自己放生的欲望,以为自己在救赎生命,反正我们已经看见鱼儿入水了;钓(捞)鱼的人,也在满足自己救鱼的愿望,觉得鱼儿下水根本适应不了陌生的水域,晕头转向惊慌失措地乱窜(因为它们都是来自于鱼塘),不如或钓或捞它们起来,下到锅里来个痛快的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河风渐凉,暮色沉底。我望着重归平静却被搅乱的水域,忽觉可笑:原来最荒诞的,是“善”成了各取所需的道具。有人要的是仪式感,有人图的是口腹。放生的人还在一边念经,一边诅咒下游钓(捞)鱼的人。唯有那沉默的江安河,吞下了所有矛盾与困惑,继续流淌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国成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生于新疆伊犁,兵团农场当过农工,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当兵13年。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散文集《西部如歌》、《心灵的绿洲》,诗集《兵团如诗》。诗歌、散文、摄影作品多次国内获奖。2013年5月,作为兵团文艺文化学者赴台湾文化学术交流。2013年12月,获首届“兵团文化能人”称号。2017年11月“中国文联赴英国艺术创意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海外六期)研修学习。退休前任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建工师)文联主席。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