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夜幕刚落,广东翁源县新江镇新江村的文体广场(晒谷场)上已亮起灯火,人声渐沸。我踩着乡间小路的碎石走来,远远就看见舞台中央那幅红底黄字的横幅:“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几个大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这场由新江镇采茶艺术团承办的戏曲进乡村演出,是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更是老区百姓翘首以盼的一场精神盛宴。二十一人的队伍,从策划到表演,从主持到摄影,全是本地乡亲,他们用熟悉的乡音与热忱的舞步,把文化送到了家门口。</p> <p class="ql-block">广东翁源县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承办:新江镇采茶艺术团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送戏下乡,走进革命老区新江镇新江村汇演。</p><p class="ql-block">团队阵容21人</p><p class="ql-block">领队胡国强</p><p class="ql-block">总指挥兼策划胡大勇</p><p class="ql-block">节目主持人莫丽花</p><p class="ql-block">拍照与编辑刘景成</p><p class="ql-block">2025.10.27晚</p> <p class="ql-block">场子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老人搬着竹椅坐在前排,孩子骑在父亲肩头伸长脖子张望,年轻人三五成群站在后排,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灯光洒在人群脸上,映出的是久违的专注与欢喜。这不只是一场演出,更像是村庄的一次集体苏醒——在忙碌的农事之外,人们终于停下脚步,为一段旋律、一个动作而驻足凝神。我站在人群边缘,却被这股热流裹挟着,心也一点点暖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五位女子身着红衣翩然起舞,刺绣的衣襟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裙摆随动作如波浪般荡开。她们双手高举,动作整齐如一人,仿佛从老戏本里走出的精灵。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传统,并非尘封的旧物,而是被一代代人用身体记住的记忆。她们跳的不只是舞,是这片土地上流淌的节拍,是采茶时节山间的风,是节庆时家家户户门前的锣鼓声。</p> <p class="ql-block">一男一女走上台,衣着朴素却落落大方。男的穿格子衬衫,女的着粉衣白裤,两人站在舞台中央,对唱起一段采茶调。没有华丽布景,只有背后那幅写着活动名称的横幅,和前方两把孤零零的椅子。可他们的声音清亮婉转,一句接一句,把劳作的辛苦、爱情的甜蜜都唱进了人心。台下有人轻声跟着哼,有人笑着拍手,那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共鸣——这是属于我们的歌。</p> <p class="ql-block">三位男子走上台,站在横幅前交谈起来。中间那位穿粉色上衣的,语调沉稳,像是在介绍接下来的节目;左边穿深色外套的频频点头,右边穿红背心的则不时引得大家发笑。他们不是明星,也没有舞台腔,但那份自然流露的亲切,比任何表演都动人。原来,乡村的舞台不需要距离感,它要的只是一个能说上话的人,一句听得懂的话。</p> <p class="ql-block">横幅前,两人拉着红绳,中间一人高高举起剪刀,随着“咔嚓”一声,彩带飘落。一辆白车静静停在旁侧,车灯映着欢笑的脸庞。这是开场仪式,简单却庄重。红绳一断,仿佛也打开了村庄沉寂已久的文化心门。我忽然觉得,这场演出不只是“送戏下乡”,更像是一次唤醒——让那些被日常淹没的传统,重新在月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观众们静静站着,目光牢牢锁在舞台上。有人双手抱胸,有人托着下巴,还有孩子趴在大人耳边小声提问。灯光照亮了他们的脸,也照亮了他们眼中的光。这种专注,在城市剧场里常见,却在乡村显得格外珍贵。他们看的不只是表演,更是久违的热闹,是邻里围聚的温情,是属于乡村夜晚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子站在台前,格子衬衫配粉色内搭,手里拿着一张纸,正朗读着什么。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是在讲述一段村里的往事。背景的横幅静静垂挂,小桌上摆着几件道具,像是即将登场的戏中之物。他不像是在主持,倒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把一段段故事轻轻铺展在夜色里。</p> <p class="ql-block">他依旧站在台前,手里拿着一个小物件,仔细展示着,神情专注。那或许是一把老茶壶,或许是一枚旧戏牌,但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所有人看见了——文化不只是唱跳,更是那些藏在生活角落里的老物件、老手艺。它们沉默多年,今夜却被重新捧起,照亮了台下一张张怀念的脸。</p> <p class="ql-block">油纸伞与红绸在舞台上交相辉映。一伞一绸,一收一放,舞出了岭南的柔美与热烈。那把红伞像是从雨巷中走来,那条红绸又似从山野间飞出,两者在夜风中缠绕、旋转,仿佛在讲述一段未完的旧梦。背景的横幅静静注视着这一切,像一位见证者,记录着传统在今夜的重生。</p> <p class="ql-block">男舞者手持红伞,蓝红相间的衣裳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女舞者挥动红帕,绿裙轻扬。他们的动作不疾不徐,却充满力量。这不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一场对话——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记忆与现实。伞开帕舞间,我仿佛看见了采茶女在山间穿梭的身影,听见了老屋檐下雨滴落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一对男女跳起双人舞,白衣黑裙,动作默契如一人。他们的舞步轻盈却坚定,像在演绎一段久别重逢的故事。背景的红灯映照着横幅,也映照着台下无数双含笑的眼睛。这一刻,舞台与观众之间没有距离,只有共同沉浸的情感流动。</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子站在台上,双臂高举,神情庄重。她身旁站着一位穿白衬衫、打红领带的男子,默默守护。舞台一侧的LED屏上,“亚强身份”几个字微微闪烁,像是某个剧目的名字,又像一句未解的谜语。但没人追问,大家只是静静看着,仿佛已读懂了她高举双臂背后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人群依旧密集,笑声与掌声在夜空中回荡。远处的路灯昏黄,映着模糊的屋影与车辆,却衬得这方寸舞台愈发明亮。我站在人群中,忽然觉得,这样的夜晚,才是乡村最本真的模样——不喧嚣,不浮华,却因一场戏、一支舞,而变得热气腾腾。</p> <p class="ql-block">三位表演者在台上互动,中间的男子与两侧女子握手致意,动作真诚自然。镜头架在三脚架上,静静记录着这一切。他们不是在演戏,更像是在向这片土地致谢。而台下的我们,也在这份真挚中,找回了久违的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三人同台,一出小戏正在上演。女子手持道具,男子动作夸张,女子双手展开,情感喷薄。他们的表演或许不够专业,却足够真实。那不是舞台上的角色,而是我们身边的人——阿婆、阿叔、村里的姑娘。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讲着最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舞台中央,三人并立,背景横幅写着活动名称,LED屏上却跳出一句“何秋共落泪难成家”,像是一段戏文,又像一句心声。车停在侧,椅空在前,而台上的人正用尽力气,把那些藏在心底的悲欢,唱给这片土地听。</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表演,三人姿态各异却气韵相通。女子高举双手,男子张开双臂,另一女子手持道具,神情生动。他们的影子被灯光拉长,投在墙上,像一幅流动的壁画。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演好戏好成功”,不只是演出的成功,更是文化在乡村扎根的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