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翁归来的美篇

钓翁归来

<p class="ql-block">奔赴四秩之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徐州师院81级中文系,是我们共有的青春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考恢复后的那几年,录取率尚低,能入高校深造,在许多人眼中便是天之骄子。母校当时的招生范围限于江苏省内,同窗来自省内各地——苏北的朴茂,江海的灵动,带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印记与生长特质汇聚一处,让班级底色更添了几分鲜活与丰富。能跻身其中攻读本科中文专业,已是一段难得的学缘。同窗的求学经历参差不齐:多数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亦有部分复读考入的,个别的是读过中师、或军旅生涯结束后,重拾书卷考入。多样的经历,让班级有了别样的质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培育中学师资,是母校的重旨。我们怀此初心,踏入如今江苏师大云龙校区的老校园。我们的上下届至少有两个班,我们这一级因需析出近半数名额用于徐州地区干部培训,只招录了一个大班,共六十一人。后有一位同窗因病转入82级,遂成六十之数。时值八十年代初,国人精神提振,百业“九万里风蓬正举”。彼时徐师亦名师如聚,学风笃实。有同窗大二时在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名师与时代的双重加持,为我们学业拓宽了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毕业后,六十人各赴山海。有近三成同窗选择学术深造与公共领域服务:或执教书斋讲堂,成长为大学教授;或走上处级、厅级岗位。他们将徐州师院中文系的符号不断强化、刷新。而同窗的主体,始终坚守母校培育初心,执鞭中学讲台数十载。他们不问光环,不计薪酬,以平实姿态写就卓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十年流转,六位同窗或因积劳成疾,或因意外变故,遗憾提前告别。每翻当年毕业合影,见他们年轻模样,念及昔时课堂笑谈、宿舍夜话,便对岁月无常多了份喟叹,更添对当下相聚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十年来,我们守着“每十年一聚”的旧约,前三度相会,皆选在云龙山脚下的母校云龙校区,在熟悉校园里回望青春。此番筹备四秩之约,众人皆觉已近花甲之年,再回母校,易被旧时光牵引,生出寂寥怀旧心绪,徒增低落。遂商议换一处天地,择了江南名城宜兴——这处周处故里、陶瓷之都,既有竹海松风,又有陶韵千年,盼着此间风物能移开沉湎过往的思绪,以新鲜心境相聚。这场相聚,像“职场谢幕”后的重逢——卸下工作牵绊,在雅致江南景致里,回望四十载征程轨迹,细数拼搏与沉淀。念及十年后的相聚,年岁渐长,身体精力难料,能赴约者未可尽知,更觉此次宜兴之会的珍贵。有同窗因事未能脱身,通过微信实况隔空分享暖意,虽有遗憾,却也为情谊添了抹牵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奔赴四秩之约,是同窗相会,是对职场生涯的梳理,对青春岁月的回望,也是对同窗情谊的守护。当年求学阶段结下的情分,岁月沉淀的生活底色,会伴着我们,在往后的自在时光里,继续从容踏实地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乐山居</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8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