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研人笔下的诗心与赤诚

安明然

<p class="ql-block">一、崇仁尚雅的诗旅行者</p><p class="ql-block"> 朱建美,微信名“美美与共”,某科研所退休人员。她的人生轨迹,前半程浸润在科研的严谨与理性中,与数据、真理为伴;后半程则转身拥抱诗词的浪漫与感性,在平仄韵律间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她崇仁尚雅,坚守本真清正的底色,这份特质不仅是她为人处世的准则,更化作笔下流淌的诗意,让每一首作品都透着质朴与真诚。</p><p class="ql-block"> 从最初“只会打油”的诗词门外汉,到三年间笔耕不辍、创作千余首格律诗的“诗痴”,朱建美走过的是一条完全依靠自学的诗旅之路。没有名师引路,她便以经典为师,在唐诗宋词的海洋中汲取养分;没有系统的格律训练,她便反复琢磨、不断修改,在实践中摸索平仄对仗的奥秘。这份执着与热爱,让她的作品逐渐褪去青涩,走向成熟,散见于多家纸刊与云刊,最终结集成《美美与共诗词曲集》。</p><p class="ql-block"> 科研工作的经历,赋予了她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思维深度。她既能像科学家般精准捕捉事物的本质,又能以诗人的敏感感知生活的温度——她写秋夜的皓月明辉,也写白兰的玉骨冰肌;她为女人的坚韧赋诗,也向科学工作者致敬;她追忆夏夜的童真,也沉醉于瘦西湖的春光。在她的诗词里,理性与感性交融,生活与诗意共生,每一首都是她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真诚表达。</p> <p class="ql-block">二、诗心漫溢的多维世界</p><p class="ql-block"> 朱建美的诗词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既有绝句、律诗的凝练,也有词、曲的婉转;既写儿女情长,也抒家国情怀;既咏自然之美,也忆岁月之痕。以下从不同维度,赏析她作品中的诗意与匠心。</p><p class="ql-block">(一)女性视角:女儿墙下的柔情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朱建美善于以女性视角观照世界,尤其擅长书写女性的美与力量,两首《七绝·女人如诗》便是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其一“桃李春风第一枝,冰弦兰指两相宜。锦心雕得玲珑句,轻转云裾亦入诗”,以“桃李”喻女性的明媚,“冰弦兰指”写女性的优雅,“锦心”赞女性的聪慧——女性的美,不仅在容貌与身姿,更在内在的才情。“轻转云裾亦入诗”一句,将女性的灵动与诗意融为一体,仿佛一位女子轻舞转身,便成了诗中最动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其二“青丝缕缕写诗行,白发斑斑著锦章。皱褶泓涵家国赋,千秋永立女儿墙”,则将视角从青春拉向岁月,从个人推向家国。“青丝”到“白发”,是时光的流转,却也是女性用一生书写的“锦章”;脸上的“皱褶”里,不仅藏着个人的故事,更“泓涵家国赋”。注中“女儿墙——家园的安全屏障”,更是将女性的角色升华:她们不仅是诗意的化身,更是家园的守护者,如“女儿墙”般默默坚守,千秋不朽。这两首诗,一柔一刚,一美一勇,勾勒出女性多面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二)四季风物的诗意定格</p><p class="ql-block"> 四季更迭中的自然风物,是朱建美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她以细腻的笔触,捕捉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静美、冬的清冽,让每一种景物都染上诗意的色彩。</p><p class="ql-block">1. 夏日组曲:绿树阴浓的意趣</p><p class="ql-block"> 轱辘体《绿树阴浓夏日长(嵌句)》四首,以“绿树阴浓夏日长”为核心,串联起山亭、荷塘、诗趣、遗梦四个场景,各有侧重,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夏日山亭》“绿树阴浓夏日长,高骈教我作诗章。山亭独坐求精句,惭愧才疏已倒囊”,借高骈诗句起兴,写诗人在山亭独坐觅句的专注,“倒囊”二字自嘲中透着对诗词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夏日荷塘》“荷红别样藕风香,绿树阴浓夏日长。借韵还思杨万里,接天莲叶碧穹苍”,化用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荷红、藕香、树阴,夏日荷塘的鲜活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夏日诗趣》“姜夔美赋香茶共,杜牧名诗摇扇诵。绿树阴浓夏日长,玉人月下箫音奉”,将读诗、品茶、听箫结合,写出夏日文人雅趣;</p><p class="ql-block"> 《夏日遗梦》“淮左邗沟好地方,竹西佳处鹤之乡。飞来一枕扬州梦,绿树阴浓夏日长”,以扬州美景为背景,借“扬州梦”的典故,让夏日的悠长多了几分浪漫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行香子·夏夜》则对比今昔夏夜:“旧岁炎蒸,井渫苔青。泼街心、凉簟铺庭。稚儿汲水,老叟摇星。正蝉声隐,萤光近,古书听”,旧日的夏夜,是泼街的凉水、庭中的凉簟,是稚儿汲水、老叟摇扇,蝉声、萤光、古书声,满是烟火气与童真;“今时度夏,新楼闭户。忆从前、不再曾经。银屏独对,冷气孤萦。剩空调响,车尘远,月华清”,如今的夏夜,是封闭的新楼、孤独的银屏,只有空调声与清冷的月华。今昔对比中,既有对旧日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淡淡怅惘,情感真挚动人。</p><p class="ql-block">2. 秋日私语:桂香中的清愁与豁达</p><p class="ql-block"> 《五律·秋夜》“皓镜宇穹明,银光碧柳清。嫦娥仙影动,丹桂妙香盈。菊共霜花冷,枫同露叶轻。思秋秋夜赋,醉月月华生”,开篇以“皓镜”喻月,“银光”洒遍碧柳,境界开阔;接着写嫦娥仙影、丹桂飘香,将神话与实景结合,仙气氤氲;而后“菊冷”“枫轻”,细腻描摹秋景;最后“思秋”“醉月”,诗人的情感与秋夜融为一体,清冷中透着悠然。</p><p class="ql-block"> 《一丛花·木犀吟》则专咏桂花:“檀心粟破晓霜寒,金缕簇云鬟。西风剪玉垂垂结,漫散作、九宇香幡。冷露浸肌,幽姿绝俗,偏占晚秋栏”,以“檀心”“金缕”写桂花的形态,“剪玉”“香幡”喻桂花的高洁与芬芳,“冷露浸肌”“幽姿绝俗”,将桂花的清雅写得淋漓尽致;下阕“曾经蟾窟伴婵娟,仙影落人间。吴刚斫后灵根在,更谁记、月杵年年?犀甲镂金,鹅翎缀雪,长伴素娥眠”,借吴刚伐桂的典故,赋予桂花神话色彩,既赞其“灵根不灭”的坚韧,又叹其“长伴素娥”的清雅,意境悠远。</p><p class="ql-block">3. 花木之颂:白兰的冰洁与海棠的赤诚</p><p class="ql-block"> 《七律·咏白兰》是咏物诗的佳作:“玉骨冰肌夏始临,风前袅袅曳清音。三分月色凝香冷,一缕云魂入梦深。耻与秾华争俗眼,偏宜素手理瑶簪。夜来犹恐芳姿化,轻护琉璃盏底阴”,开篇“玉骨冰肌”便定下调子,写出白兰的洁白素雅;“风前曳清音”,将视觉与听觉结合;“月色凝香”“云魂入梦”,虚实相生,写出白兰的香气与神韵;“耻与秾华争俗眼”,赞其不与世俗争艳的品格;最后“轻护芳姿”,诗人对白兰的怜爱之情跃然纸上,物我相融。</p><p class="ql-block"> 〔越调·黄蔷薇带过庆元贞〕《醉芙蓉》则写芙蓉的喜爱:“几回临夏塘,几次动情肠。爱这仙池碧朗,爱这奇花暗香。〔带〕千般迷恋觅诗行,千篇咏叹著华章。千声绝唱破苍茫。天张一束光,菡萏我心芳”,前半段直抒胸臆,写对荷塘芙蓉的喜爱;后半段“千般迷恋”“千篇咏叹”“千声绝唱”,极写痴迷程度,最后“天张一束光,菡萏我心芳”,将芙蓉的美与自己的心境融为一体,赤诚动人。</p> <p class="ql-block">(三)从诗痴到科学精神的礼赞</p><p class="ql-block"> 朱建美的诗词,不仅有小我情怀,更有大我担当。她既写自己“掷浮名,轻俗网”的诗痴人生,也向科研工作者致敬,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相连。</p><p class="ql-block"> 《最高楼·诗痴》是她的自我写照:“云心客,不系象牙舟。独步最高楼。春蚕餐叶裁青茧,秋灯煨梦煮清愁。掷浮名,轻俗网,自风流”,开篇“云心客”“不系舟”,写出诗人的洒脱;“春蚕裁茧”“秋灯煮愁”,以生动的比喻写创作的艰辛与执着;“掷浮名,轻俗网”,展现出不慕名利、坚守自我的品格;下阕“也种得、广陵梅月瘦。也拾得、竹西星斗秀。千首玉,寸田收。簪花格写孤山谱,漱冰泉涤阮生眸。任人言,诗作冢,送清秋”,写自己在诗词中耕耘的收获,“千首玉,寸田收”是对三年千首作品的总结,“任人言,诗作冢”则透着对诗词的痴迷与坚守,尽显“诗痴”本色。</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全国科普月致敬科学工作者》则将视角转向自己曾经的同行,满含敬意:“蟾宫折桂手,鲲海驾鲸人。晨昏推理,数据经纬探玄真。箭破九霄云外,芯纳乾坤万象,星轨刻年轮。萤案十年冷,鹤梦一灯温”,开篇“蟾宫折桂”“鲲海驾鲸”,以豪迈的笔触写科学工作者的非凡;“推理”“探玄真”“箭破九霄”“芯纳万象”,概括了科研工作的严谨与辉煌;“萤案十年冷,鹤梦一灯温”,则写出科研之路的艰辛与坚守,“冷”与“温”的对比,感人至深。下阕“解基因,破密码,叩灵门。荒原拓路,百炼钢化韧丝银。暗夜荧荧星火,雪岭皑皑肝胆,天眼纳星辰。科普春风里,薪火照征尘”,进一步写科研工作者的探索精神——破解基因密码、荒原拓路、雪岭坚守,如“星火”“天眼”般照亮未知;最后“科普春风里,薪火照征尘”,既赞科研工作者的奉献,也颂科学精神的传承,家国情怀尽显。</p><p class="ql-block">(四)山水之韵:瘦西湖的诗意栖居</p><p class="ql-block"> 朱建美对扬州有着特殊的情结,多次在诗词中书写扬州的美景,〔仙吕·后庭花〕《瘦西湖之春》便是其中的佳作。</p><p class="ql-block">其一“扬州八位仙,西湖三月天。一醉琼花酒,几迷碧柳烟。水涟涟,一篙春意,诗风催我眠”,开篇“八位仙”“三月天”,点出瘦西湖的仙气与春日的生机;“琼花酒”“碧柳烟”,写尽瘦西湖的风物之美;“水涟涟”“一篙春意”,将春意具象化,最后“诗风催我眠”,诗人沉醉于美景,连梦都透着诗意。</p><p class="ql-block"> 其二“古天镜皓然,湖光貌似仙。柳醉追前梦,桃羞续宿缘。月中眠,轻舟摇浪,诗香袭万年”,以“古天镜”喻湖光,写出瘦西湖的清澈;“柳醉”“桃羞”,赋予景物以情感;“月中眠”“轻舟摇浪”,意境宁静悠远;“诗香袭万年”,则将瘦西湖的美与诗意定格为永恒,余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海,非凡之蓝》则展现了她对壮阔山水的描绘:“沧波潋滟淬千春,顿使瑶台逊七分。欲盗星辉填梦隙,恐惊鲛客泣珠文。罡风怒裂琉璃界,雷斧遥崩贝阙纹。始信乾坤藏异魄,非关日月蕴玄氛”,开篇“沧波淬千春”“瑶台逊七分”,写大海的古老与壮美;“盗星辉”“惊鲛客”,借神话传说增添浪漫色彩;“罡风裂琉璃”“雷斧崩贝阙”,以夸张的笔触写大海的磅礴力量;最后“乾坤藏异魄”,赞大海的非凡与神秘,境界开阔,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三、质朴中的匠心,真诚里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朱建美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晦涩的典故炫技,却以“质朴”与“真诚”打动人心,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p><p class="ql-block">(一)题材接地气,情感有温度</p><p class="ql-block"> 朱建美的诗词,始终扎根于生活与内心。她写的是身边的四季风物——夏日的荷塘、秋夜的明月、白兰的芬芳、芙蓉的娇艳;是个人的人生感悟——从科研到诗词的转型,对“诗痴”人生的坚守;是对他人的真诚致敬——女性的力量、科学工作者的奉献;是对美景的由衷赞叹——瘦西湖的春光、大海的壮阔。这些题材,贴近生活,贴近人心,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细腻的观察与真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如《行香子·夏夜》中今昔夏夜的对比,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客观描摹“稚儿汲水,老叟摇星”与“银屏独对,冷气孤萦”的场景,却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情感的共鸣;《五律·秋夜》中“思秋秋夜赋,醉月月华生”,没有复杂的抒情,只是将“思秋”“醉月”的动作与“月华生”的景结合,却让诗人的悠然心境跃然纸上。这种“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的写法,让她的诗词充满温度,易于引发读者的共情。</p><p class="ql-block">(二)格律渐娴熟,意境有新意</p><p class="ql-block"> 作为自学格律诗的作者,朱建美在格律上的进步有目共睹。从最初的“打油诗”到如今的绝句、律诗、词、曲,她对平仄、对仗、押韵的把握越来越娴熟,尤其在轱辘体、词牌的创作中,展现出较强的格律驾驭能力。</p><p class="ql-block"> 《轱辘体·绿树阴浓夏日长》四首,嵌句自然,不牵强,每首诗各有主题,却又围绕“夏日长”的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七律·咏白兰》中“玉骨冰肌夏始临,风前袅袅曳清音”“三分月色凝香冷,一缕云魂入梦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优美;《水调歌头·全国科普月致敬科学工作者》中“箭破九霄云外,芯纳乾坤万象”“暗夜荧荧星火,雪岭皑皑肝胆”,句式长短结合,节奏明快,既有词牌的韵律美,又有内容的气势美。</p><p class="ql-block"> 同时,她的诗词意境并不因格律的束缚而刻板,反而常有新意。如《海,非凡之蓝》中“欲盗星辉填梦隙,恐惊鲛客泣珠文”,将“星辉”“鲛客”这些神话元素与“梦隙”“珠文”结合,想象奇特,意境浪漫;《一丛花·木犀吟》中“吴刚斫后灵根在,更谁记、月杵年年”,借吴刚伐桂的典故,却不写悲伤,而是赞桂花“灵根不灭”的坚韧,立意新颖。</p><p class="ql-block">(三)风格显个性,跨界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朱建美的诗词风格,正如她的人——本真、清正、尚雅。她的作品不追求华丽,却透着一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不刻意雕琢,却有着“崇仁尚雅”的气质。这种风格,在《最高楼·诗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掷浮名,轻俗网,自风流”“任人言,诗作冢,送清秋”,洒脱、执着、不随波逐流,正是她个性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更难得的是,她的科研背景为她的诗词注入了独特的“跨界特色”。科研工作培养的严谨思维,让她的诗词观察细腻、逻辑清晰——如《水调歌头·全国科普月致敬科学工作者》中“数据经纬探玄真”“芯纳乾坤万象”,精准概括科研工作的特点;而科学家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又让她的诗词充满想象力——如《海,非凡之蓝》中对大海“异魄”“玄氛”的赞叹,《五律·秋夜》中对“嫦娥仙影”“丹桂妙香”的描摹。这种“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让她的诗词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四)不足与展望</p><p class="ql-block"> 当然,作为自学成才的诗词创作者,朱建美的作品也存在一些可提升之处。例如,部分作品的语言略显平实,在炼字上可更精雕细琢;部分题材的挖掘可更深入,如对女性题材的书写,可结合更多历史与现实的维度;部分词牌的创作,在节奏的把控与情感的递进上,可更细腻。</p><p class="ql-block"> 但瑕不掩瑜,朱建美用三年时间创作千余首诗词,这份执着与热爱本身就令人敬佩。她的作品,是一位退休科研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意的追求,对家国的情怀。正如她在诗中所写“千首玉,寸田收”,她在诗词的“寸田”中耕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千首玉”;而《美美与共诗词曲集》的出版,不仅是她个人诗旅的总结,更是对所有热爱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的激励——只要心中有诗,无论年龄、无论职业,都能在平仄韵律间,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p><p class="ql-block"> 未来,若她能在炼字、立意上再下功夫,相信她的诗词会更上一层楼,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而我们也期待,能看到更多如朱建美般的“诗旅行者”,用真诚的笔触,书写生活的诗意,传承中华诗词的文脉。</p> <p class="ql-block">四、美美与共的诗心永恒</p><p class="ql-block"> “美美与共”,是朱建美的微信名,也是她诗词的追求——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她的诗词,美在自然,美在真诚,美在情怀;她的人生,美在转型,美在执着,美在坚守。</p><p class="ql-block"> 从科研所的严谨到诗词世界的浪漫,朱建美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她用三年的时间证明,诗意不在远方,而在心中;不在年龄,而在热爱。《美美与共诗词曲集》,不仅是一本诗词集,更是一位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对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秋虫啁啾,桂香浮动,朱建美仍在吟诗作赋,为秋情添一件梦的衣裳。而她的诗词,也如这桂香般,漫散在岁月的风里,沁人心脾,历久弥香。这份诗心,这份赤诚,将永远闪耀在中华诗词的星河中,激励着更多人热爱生活,拥抱诗意。</p>